当前位置: 首页> 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 正文

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

  • 用户2519528832用户2519528832
  • 2023-03-25
  • 100
  • 共9人回复
论史
「论史 」发表看法
2023-04-01

这个问题就问的很尴尬,古代大炮垃圾,那要看和谁比?如果和现代的各型火炮相比,那确实是既不中看也不中用的炮仗,只适合在博物馆里展出。但要是在古代,这些火炮威力可是独一档的,其杀伤力在封建军队里没有任何装备比得上,用过的人都说好,简直就是攻城略地的上成利器。

就比如说明代使用的轻量级虎蹲炮,“器内吞百子”,整个一大号霰弹枪,对无甲目标杀伤力极大,被它干一下,那也是非死即残的,在戚继光眼里那可是杀倭利器,“倭贼遇少,每每三五百结为一簇拥来,再不顾四面,只冲一路,任有若干兵,列若干长,必不能御,但冲处竟能溃围,而临时得此一炮,大妙!大妙!”

至于古代的重型火炮,即红夷大炮,虽然和现在比就是上古文物,射程在5~6里之内,打出来的是实心弹,但威力也是不可小觑,被直接命中的人不是当场死亡,就是终身残废。即便是没有直接命中,实心弹砸入地面所引起的碎屑和炮弹飞行中所产生的“炮风”也可以对人体的肌肉组织、骨骼、内脏产生大小不一的间接伤害,威力是鸟铳、弓箭这样的武器不能比的。对人体杀伤的记载可谓是比比皆是。

就比如说在崇祯四年,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叛变明廷作乱,孔、耿二人拥有红夷大炮约30门左右,其部下更直接受到了来自澳门的铳师教导,其部队使用这些火炮的技术是其他路明军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的叛变对明廷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果然,孔、耿二人开始使用手上掌握的红夷大炮让明廷的守城部队吃尽了苦头。攻打莱州城的时候,“架红夷大炮,三面环攻。铁子大如升,小如拳,重七八斤不等,有重十余斤者,击角楼垛口,并守垛人,应声齑粉”。就连山东巡抚徐从治都被炮子击中头部,当即身亡,“公中飞炮于城楼,陷颅而陨”。所以说古代火炮对人体的杀伤力不是闹着玩的,被击中的人命运也没比被现代火炮好到哪里去,也就尸体完整度高一些。

下面是某欧洲士兵所穿板甲被实心弹开洞照,想必这位铠甲的主人已经和某国的大人物一样已经实现“心胸宽广”了。

红夷大炮尽管对人体杀伤力大,但是由于其发射速度太慢,常规射速每小时只有8发左右。当然,不怕炸膛,也可提速为每分钟1至2发,对当时快速运动的步骑兵而言,仍然无法达到有效防御并且歼敌的作用,但是在攻坚或守城方面,则效果显著。

就比如说明廷给宁锦防线上配备红夷大炮之后,让后金的八旗军在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中反复吃瘪。天聪三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征明,因为野战屡屡获胜,遂起意在长城内外的永平、迁安、遵化、滦州等地建立永久据点,结果被配备红夷火炮的明军教做人,在仓皇失措下,遂退出永平等地脱归。

《清太宗实录·卷七》:明兵复发红衣炮,击坏滦州城垛,城楼焚。纳穆泰、图尔格、汤古代等,力不能支,仓卒不及收众,遂于十二日夜,弃城奔永平。会天雨,我兵或二十人,或三十人,结队溃围出,遇明兵截战,我兵之疾病被创,及无马者,阵没者四百余人。

鉴于红夷大炮对后金的巨大冲击,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后金决定自力更生也开始铸造红夷大炮,并于天聪五年正月获得突破,利用汉族工匠制造了第一门红夷大炮,“先是我国未备火器,造炮自此始”,接着后金像下饺子一样又造了40门红夷炮。对于后金来说,红夷大炮的批量生产大大扭转了战场的局势。

首先,攻坚成本降低,围点打援的战术得以实现,对皇太极来说这是最大的利好。

要知道古代的城防体系,不单单指这座城本身而言,那是一种城池与城外台堡共同联防的守御模式。只要有这些相当于小型要塞的台堡存在,就无法真正对大城进行合围,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攻坚手段,拿下这些台堡耗时费力,又会产生对攻方兵员的巨大消耗,不拿下吧!还得被牵制精力,相当头疼。如下图,这密密麻麻的让人看了就发悚。

而红夷炮的出现就有效解决了攻打这些台堡的问题,尽管攻打大城有些难度,但是攻打这些台堡还是很轻松的。大家想想看,要是后金没有红夷炮就得用人命填,后金究竟有多少壮丁可以这样消耗的?

天聪五年八月初六的大凌河之战,后金一方先以“掘壕筑墙”的方式围困大凌河城,然后以红夷大炮等火器摧毁明军台堡。八月十六日,后金携带1门红夷炮、以及20门将军炮攻击城外敌台,“围台发炮,焚台周围房舍百余间”,十七日攻克,明军“近三十人中炮身死”。十月九日,以红夷炮和将军炮攻打城外最大台堡鱼子章台,连轰三日逼降台堡内明军,“该台既克,周围各台明人闻之,近者归降,远者弃台遁逃”,不仅扫除了围困大凌河城的障碍,还额外获得了一个月粮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攻打台堡的记录,红夷大炮俨然已经成为了蚕食明廷宁锦防线的利器。

在清军集中用炮之后,不仅能攻克台堡,就是大城也能被攻克,如太原、潼关、扬州等。

其次、红夷火炮的大量运用,也会对敌军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就比如皇太极于崇德初年第二次攻打朝鲜的时候,将朝鲜君臣包围于南汉山城,清军以红夷大炮轰击城内,导致了朝鲜君臣心理防线崩溃,“丸之落于城中者相继,人皆畏惧”,被迫屈服于清朝。“大炮所中,城堞尽坏,事势已到十分地头,而文士辈高论,请令文士守御望月台”。

所以,以清为例,红夷大炮的功能作用实在是太大了,搞得清朝皇帝要时不时“遣官祭红衣炮之神”,大炮在古代也是军中重要的存在,怎么能说是垃圾呢!

引用文献:《满文老档》、《纪效新书》十四卷本、《清太宗实录》、《燃藜室记述》、《平叛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山中闻见录》

大鹏人文
「大鹏人文 」发表看法
2023-03-29

就说说明清时代吧。

明末辽东军和清朝八旗兵普遍装备的棉甲,是一种相当实用的盔甲。

这种盔甲用两层压实的棉花,中间夹上铁片,外表附上一层棉布,并用铜钉固定各层。

从防护力上讲,这种盔甲不如同时期欧洲的板甲,但是,它不需要量身定做,适合大规模装备,相信懂的都懂;

从成本上讲,它比同时期欧洲人、卫拉特蒙古人的锁子甲要便宜,但是防护水平相差无几,而且手臂、腋下、肩膀、裆部都可以缝制一层加厚,这一点在锁子甲身上很难办到;

最后,它还有很好地保暖效果,特别适合在塞外使用。

在明清战争中,这种甲是抢手货。努尔哈赤起兵之前,明朝辽东军在抚顺、开原、辽阳、沈阳、广宁各处,储备了近十万副这种盔甲,但在努尔哈赤立业的六次大战中,几乎所有库存和俘虏的盔甲都到了后金军手中。

天启二年(努尔哈赤起兵第四年),后金军的盔甲装备率就达到了115%,也就是每一百人中有十五人穿两层棉甲,主要是工程兵。而明朝这边儿,经过一系列的损失,到松锦大战那会儿,清军杀了五万明军,却只扒下一万多副盔甲,可见此时的明军的披甲率之低。

在战场上,这种甲对弓箭有着相当不错的防御效果,除非近距离直射,不然很难穿透;而由于此甲对肩膀、手腕、胳膊、裆部、腋下甚至面部都有加强防护,导致在肉搏中很难伤到要害;此外,此甲对于一些劣质火器的防护效果也很好,是的,我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三眼铳。《满文老档》中就曾记载,后金军士兵身穿两层棉甲,打完仗后抖出“铅子数升”,人却无大伤。

这就是当时的战场,看起来在“兵与甲”之间,甲占了上风。

这时,大炮登场了。

在当下的电视剧中,打炮的场景是这样的:炮手像放鞭炮似得拿着火把点引信,轰!紧接着画面一转,炮弹在敌人阵中爆炸。

假的。

在那会儿,全世界都鲜有会爆炸的炮弹。

真实的打炮场景是这样的。

先从炮口将提前配置好的火药塞进去,用一根木根轻轻的将火药捅到底部,接着木棍反复抽插,将火药固定。由于这个动作太少儿不宜,请未成年人不要模仿;

然后,找一些破麻布、棉布,塞到火药上方,作为缓冲物;

接着,找一个弹弹,可以是石头的、铁的或者链条连着的两个弹,都可以,小心翼翼的塞进去,动作要轻缓,然后用木棍压实;

最后,在炮尾的火门(火药室开口)处,连上一根长长的印信。点燃,发射。

炮弹打出去的场景是这样的。

野战时,你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待会儿射死几人,正在你热身时,一个重达五六斤、时速达200米每秒的铁蛋蛋飞过你身旁,旁边的老兄上一秒还信心满满,这会儿已经少了一条胳膊。你的脸上仿佛感觉有液体,你一摸,一手血,这时,你转头一看,跟你旁边那位倒霉蛋儿杵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人,都少了点部件,有的少了肩膀,有的少了胳膊,还有的没了头。

守城时,你正阴在城垛后,准备待会儿从射击孔里好好狙杀一番。这时,你只听得一声轰鸣,距你五六米的城垛突然嵌进了一枚铁蛋蛋,砖石开始出现裂纹;你正在庆幸,多亏没砸我身上,过了五分钟,另一枚铁蛋蛋再次命中受伤的城垛,直接穿透了躲在后面的那位倒霉蛋,给他肚子上留下了一个直径约为8CM的圆洞。同时,碎石飞溅,你旁边那位仁兄的脸上嵌入了一颗石子,正傻傻的问你:“兄弟,我怎么感觉脸有点儿疼呢?”。

经历以上场景,90%的人不会再想打仗了,这就是重炮的威慑力。

辽宁资深球迷二代
「辽宁资深球迷二代 」发表看法
2023-03-27

很多人认为古代的前膛大炮垃圾,无外乎是因为这样几个原因:

1、射程短的可怜,即便是明清时期犹如巨无霸的红夷大炮,最远射程也不过四五里地,并且完全没有精准度。既没有膛线,炮弹尺寸又与大炮口径不匹配,炮弹飞出个几百米就失去了准头,远距离的命中率全看天意。

2、由于早年的炮弹只是个大铁球或者是个石球,炮弹缺乏爆破杀伤。纵然从16到17世纪开始,欧洲人与明朝人开始尝试性的使用空心装药、引信装置的开花弹,但由于当时只能使用传统的黑火药,就算铁球内部装填了几斤的火药,爆炸的杀伤力也仍然有限,除了能制造大片黑烟之外,甚至还比不上一颗现代的手榴弹。

射不远,炸不响,就算能炸响顶多也就是吓唬人,且不说这种铁炮和铜炮的重量也是很是吓人,最重的诸如大将军炮、红夷大炮一类的火炮,其重量可达两三吨之多,甚至要用十几头牛组成的牛车来推拉,移动很是不便。可就是这样的武器,大家却为何还要争相装备?尤其是明清战争时期,在骑射打的明军哭爹喊娘的背景下,皇太极仍然力排众议的大力发展火器,这又是为何?

事实上,古装的前膛大炮的威力看似有限,但在冷热兵器时代的战场上,它所造成的实际杀伤是不容小视的。因为这一期间的炮弹有一个独特的构造,那就是炮弹呈球形。不同于现在的锥形炮弹,炮弹落点后会深深的扎进土地,早年的球形炮弹落地后不会静止不动,而是会犹如保龄球一样的来一个直滚。

由于这是铁球和石球,再加上火药爆破和高速下落时所产生的冲击力,如果在野战的战场,这样的炮弹落入敌方的人群当中,那接下来的画面就犹如打保龄球一样,炮弹会在人群中直接滚出一条路——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滚出一条血路!

在有关古代火炮的威力介绍中,糜烂数十里这样的扯淡话就不用看了,但古书中所描述的“无不立碎者”,却是古装前膛炮弹威力的真实写照。当炮弹落入人群中不停的直滚的时候,与炮弹发生撞击的人会直接被打个粉碎,毕竟人类的血肉如何与高速冲击而来的铁球和石球发生碰撞?

1、1621年的沈阳之战,面对浑河边立阵的明朝白杆兵,这些明军用长枪阵硬是顶住了后金骑兵的多轮进攻。可是随后面对后金炮火的攻击,一连串的铁球飞进明军的人群,这些视死如归的铁血战士照样还是被这些钢铁砸出了一条又一条的血路。

2、19世纪的拿破仑战争时期,史书中更有过明确的记载,一发炮弹射向一个有着20排步兵组成的方阵,结果这枚炮弹从第一排一直砸到最后一排,至少20个士兵非死即残。

别看这种炮弹不会爆炸,可架不住这是钢铁,这种物件砸在血肉身上,威力也不比爆炸产生的破片能弱到哪去。

以上还只是野战中对付步兵,倘若是攻城战中对付对手把守的城池,那火炮的威力就更不容小视。以往的城墙过于坚固,刀砍火烧都很难发挥作用,若派出敢死队近距离冲到城墙脚下,再用铁锤不断的砸穿城墙,这也是攻破敌方城池的好方法。可这样的打法太过于玩命,且通过人力的方式去砸城墙,也同样费时费力。

可当火炮出现后,这个问题也同样迎刃而解,古装火炮的射程再短,几百米上千米的安全距离还是有的,攻城部队拉远到城墙之外,然后再不停的炮击城墙。别看这样的炮弹不会爆炸,可架不住一个又一个的铁球猛砸城墙,在更大冲击力和撞击力的背景下,城墙早晚也是会被撞塌的。

例如1642年4月,清军进攻辽东半岛的塔山和杏山要塞,两天之内,自关宁锦防线成立以来始终都没有被清军攻破的塔山,直接被清军用火炮炸开了十余丈的缺口,清军趁机一拥而入。几天后进攻杏山,才一天的时间,杏山城就被炸塌20余丈,当城墙的作用失去时,城内的守军自然也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城内的6000多明朝军民直接竖起了降旗。

别看当年的火炮的威力受限制,但在冷兵器时代,火炮的杀伤力仍然超过了所有冷兵器的杀伤!

诸葛村的里正
「诸葛村的里正 」发表看法
2023-04-01

你现在躲在坦克里,当然看古代大炮非常垃圾,可对于血肉之躯,这样的武器,就是军神一般的存在,任你是西楚霸王、五虎上将还是天潢贵胄,直接命中的话,生命就此终止。

冷兵器在宋朝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巅峰,比如宋朝与辽朝之间的澶州之战,辽朝的名将,前君主帅萧挞凛,在1500米外勘察进攻路线的时候,就被城楼上的三弓床弩给狙杀了,直接导致辽朝南侵的失败。

这已经是有记录的冷兵器最远狙杀战绩,这是运气加运气的结果,活该萧挞凛倒霉。

但是,火炮的出现,令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往重装步兵结阵,弓兵两翼摄住阵角,侧翼骑兵待命斜插的战术,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

古代的黑火药虽然很原始,可是化学爆炸的威力,要远胜于人体的爆发力,也比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高太多。

当时的火炮,口径基本上在100mm向上,用铜或者铸铁铸造而成,自身重量很大,目的是为了抵消后坐力,发射的时候,里面用竹筒之类的器具,倒入称好的火药,竹筒上有标记,防止装药过量,随后用黄草纸、破布等塞住压紧,再装入3-5斤重的石球、铁蛋、铁砂等,在后面点燃药捻子。

这类炮弹的出膛速度,可以达到200-300米每秒,具有非常大的动能,再牛叉的弓弩,与之相比,都要逊色很多。关键是这玩意可以随时待发,弓弩不可能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

大炮的作用摧垮对方的兵阵,大量杀伤人员,被击中的人,大多数不会当场死亡,而是死于失血过多。这种速度下的铁蛋飞过来,没有十几具人体阻挡,是很难消减威力的。

况且,大炮这东西,一般不是单独使用,也很难做到点射,他们总是排成一排或者数排,按照要求,可以齐射,也可以轮番攻击(类似于排枪原理),保持火力压制的持续性,这一点,弓箭很难做到,通常射箭十几次之后,放箭的速度就会下降。

弓箭大多属于贯穿伤,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被大炮击中,直接从躯体上扯下大面积的肌肉、皮肤等,有的干脆在躯体上直接穿过,形成巨大的空腔,瞬间就会导致大量失血。

在坦克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种武器就是最大的威胁了。城门之类的防御结构,根本就敌不过几轮轰击。

深度科幻
「深度科幻 」发表看法
2023-04-01

红夷大炮

对这个问题大部分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古代大炮对战场的主要作用在于杀伤力,其实不是,在古代战场大炮的主要作用在于心理震慑,打乱对方的阵型,当然攻城的情况除外。

第一个问题:古代军队最害怕什么?

军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组织系统,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单兵的作战能力,而是整个军队的组织力、协调力。所以古代打仗非常讲究阵型,怎么扎营、怎么冲锋,怎么前进、怎么后退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是因为一方面人没有不怕死的,在出现危机的时候都会选择逃跑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营房中,每个士兵都不可能了解整个军队的态势,一旦出现混乱这支军队就会不战而败。这种情况有多严重,我举一个例子吧:

在古代军队中,任何领兵的将军都特别害怕一种现象叫做“营啸”。这就是部队在扎营过程中,如果某个士兵突然出现精神错乱,大喊大叫,其他士兵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可能会也会跟着溃散逃跑,继而造成整个军队的溃败。所以一支军队无论战斗力高低,领兵的将军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军队的纪律性,组织性。

古代大炮

第二个问题:古代大炮如何横扫战场?

正是军队有这种特殊性,所以古代大炮,尤其是明清之前的大炮首要任务并不是给对方造成多么大的杀伤?当然就技术而言,当时的大炮无论是杀伤力还是射速,都不可能给一支军队造成重大创伤。但是,却可以通过声音、射程和固有的动能优势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慑,一旦对方的阵型被打乱或者给士兵心理造成不可抵御的心理震撼,这时候只要对方一名士兵摸头逃命,众人就会纷纷效仿,这支军队基本上就败了。

在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是南宋士兵对付南侵的完颜亮就是如此,其实宋军士兵使用的还不是大炮,严格来说还是二踢脚、炮仗,但由于打乱了对方的阵型(水战),给对方造成了心理上的恐慌,从而直接击败了完颜亮。

当然到了明末清初,随着火药的普及以及筑炮技术的进步,此时的大炮已经有了巨大的杀伤力,能给士兵造成巨大的杀伤。当然相应地随着普通军人对大炮的认识,对大炮的适应力也得到了提高,恐惧心理有所减轻,大炮已经不太可能引起士兵的恐慌。可以说此时大炮已经从战略武器,转变为了战术武器。大炮更多情况下依靠射程优势,发挥自己远程打击的能力。

红夷大炮

当然从整个历史而言,在现代后膛装弹的大炮出现之前,大炮在战争中的象征意义都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现代意义上后膛装填,可爆炸弹丸的大炮的出现,大炮才真正变成了战争之神,任何堡垒、岩体,在它的轰鸣中都被分分钟撕的粉碎。尤其是现代的大口径火炮,在爆炸那一瞬间,除了爆炸的破片,所发出的冲击波、高温都能瞬间夺取士兵的生命。曾经有句俗语说:“老兵怕机枪,新兵怕大炮!”其实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在现代战场上大炮对士兵的威胁其实要远远高于机枪。以现代进行的俄乌冲突为例,大炮再次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这是因为在现代战场上,随着各种远程火力及立体作战模式的出现,已经不可能出现一战、二战中著名的战壕对垒及集体冲锋的情况,双方陆军在几十甚至几百公里外相互炮战,以及互射导弹已经成为战争的常态。

致力科学、科幻,专注深度,欢迎喜欢科幻的朋友关注:深度科幻!

纯钧RHGL
「纯钧RHGL 」发表看法
2023-03-29

古代大炮不能横扫战场。古代炮的作用,是压制敌军弓弩。

炮,确切点说应该是砲,也就是投石机,后来才出现火炮。

炮的作用,可能很多人受影视剧误导,误以为是用来攻城掠地打主力的,这是错误的。

古代大炮的主要作用是狙击。

攻城时,专打城上的弓弩手;拔寨时,专打敌军的箭楼和物资仓。

古代炮实际上谈不到什么威力,只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长——攻击距离长。

弓箭虽然也可以射得很远,非每个弓箭手都有能力将箭射得很远。且弓箭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容错率低,瞄歪一点就没用了,距离过远时,攻击力直线下降。

炮的射程不输弓箭,机械式发射,由与炮弹重量大,受影响小,普遍射程长、容错率高,在远距离也照样可以靠炮弹的重力惯性产生足够的杀伤力。

于是,炮就专用来狙击敌军的弓弩手。

打掉了敌军的弓弩手,尤其是固守工事的弓弩手,我军冲锋的难度就减小了。打掉了敌军的箭楼和物资仓,敌军失去瞭望能力和物资,仗就赢了一半。

这才是炮的价值。

古代的炮,性质上就相当于现在的导弹。

它不是为了打常规战攻击步兵的。

就算让你用一颗导弹炸一个摩步营,炸着炸着你自己就哭出声来了,太赔本了。

但如果你用一颗导弹端一个暗堡,或是炸一个雷达站,那你就赚了。

因此,古代炮的价值与现在的导弹的价值一样,其军事价值不是在战术上,而是在战略上。

你别信影视剧里的镜头,古代炮不能横扫战场,包括元末开始登场的火炮,都不是用来打混战和攻城的。包括拿破仑时代的西方火炮,也是用来炸敌军阵形的。阵形轰乱,派骑兵一冲,这就是拿破仑的常用打法。

中国土炮之所以后来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是因为射程不如西方火枪,无法起到狙击效果了。

奢万
「奢万 」发表看法
2023-03-25

古今战法不同。

古代大炮说垃圾,大概垃圾在,其一射速,这个可以靠数量弥补;其二火药质量,这个也可以靠火药数量弥补;其三实心弹,这个没法弥补。

可是,古代作战是排兵布阵、密集队形的。那么实心弹一过一片血胡同,所谓“红衣大炮一炮糜烂十数里”也常见了。更有甚者,有人把炮弹做成链弹,那更是横扫一大片了。

古代作战还有个士气问题,火炮或许杀伤力不打,但声光味俱全,古代没什么见识的底层士兵,都是刚放下锄头的武装农民,对其心理杀伤力力极大。

古代“甘冒矢石”都是对勇敢的夸奖,何况是面对喷着火焰的怪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逻辑。古代的炮对古代的战场正合适,所以炮兵才会成为“战争之王”,这在拿破仑时代就已经是真理了。

小羽轩GG
「小羽轩GG 」发表看法
2023-04-02

这个问题问的好

在战争变革时期的人们,被降维打击。这是不可避免的!

那时候打仗大多都是骑兵冲在前面先来一波横扫!让对方乱了阵脚,步兵跟在骑兵后面扎堆毫无规律的往前跑!这时候如果对方有一个炮兵方阵,只需要半个基数就能把人打的自乱阵脚,毕竟都没有见过杀伤力那么强大的东西,而且还是远程发射的!更有甚者认为这是神在帮助他们!

举个例子,朱棣在那时候凭借着神机营,直接能打到瓦剌的大后方去,成为千百年来第一个亲征到濣难河畔的帝王,而瓦剌兵营都是马背上夺天下的主,连骑马的都不行,更不要说步兵扎堆往前冲锋了!还有大明的朱祁钰,那时候被瓦剌俘获,大明士气低落,被瓦剌大军打到北京城,于谦临危受命,守护紫荆城。也是巧妙的用了神机营,才把瓦剌大军击退的,还换回来了他们的“太上皇”朱祁钰!

闲侃古今未来
「闲侃古今未来 」发表看法
2023-03-25

大炮的作用是打乱对方的阵型,古代大炮虽然垃圾但打死几个人还是可以的。

古代打仗都有专门的军阵,可不是我们电视剧里边那样一股脑儿傻不垃圾的地往前冲,那样子的就是乌后之众很容易溃败,况且冲出去容易但等你冲到对方面前体力早耗尽了,让对方以逸待劳。

所以两方开打都是排好阵型先弓箭手打对方一个下马威再慢慢的接近,有个成语叫短兵相接就是形容这种情况的。

所以那方的阵型先乱了,就是溃败的开始,人都有从众心理,一旦阵型乱了,就会出现踩踏事件,几万人一乱,那后果可想而知。

再有就是古代的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池里,而且城池十分坚固,想要打下来要么对方投降,要么不计伤亡的攻城,显然后者是十分不智的。

而有大炮就不一样了,打人可能差点但打个不会动的城门还是可以的。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