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宋太祖可否称为千古一帝?> 正文

宋太祖可否称为千古一帝?

  • 七月之音七月之音
  • 2023-07-07
  • 31
  • 共15人回复
昆仑之柏
「昆仑之柏 」发表看法
2023-07-13

宋太祖不可能称为千古一帝。为什么呢?历史上能够称为千古一帝的仅秦始皇一人而已。因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便统一了全国的文字、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全国革除了全国分封制的陋习,建立全国的郡县制。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而且大部分改革直至2000多年后的现在仍在应用,这才是伟大的历史功绩。

而赵匡胤仅仅只是起到了一个改朝换代的作用。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郭威枢密使,行伍出身。后来在后周柴世宗的时候跟随着南征北战,人称马上十八年。在征伐北汉,南唐时候屡建战功,在柴荣病重期间被提为殿前都都点检,才幸运成为禁军最高统帅。

赵匡胤在显德七年(960年),殿前受命率军抗击北汉及契丹联军。随后在部下的朿拥下发动“陈桥兵变”被拥立为皇帝。率军回京后逼迫恩人柴荣的儿子后周恭帝禅位,同时,赵匡胤登基当上皇帝,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历史称为宋朝或者北宋。

赵匡胤夺取政权后,在全国大加征伐,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势力,完成了全国大一统的格局。在此时,他便想到自己是被部下人“黄袍加身”才夺取的政权,怕他们如法泡制夺走了他的皇权,于是他两次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收回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将领的兵权,解决了历史上一些将军们拥军自重的后顾之忧。

赵匡胤于开宝九年(976年)去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在永昌陵。

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得皇位建立大宋政权后,起到了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作用。并没有特殊的历史建树,因此,他不能算一个千古一帝的皇帝,特别跟秦始皇不可比拟。我这个观点大家认为对吗?

云卜堂
「云卜堂 」发表看法
2023-07-07

宋太祖赵匡胤捡了个皇帝,从孤儿寡母手里拿走了周氏江山,他离千古一帝还差十万八千里!

《赵匡胤》 李凤杉 画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涿州(今属河北)人,汉族。948年,离家闯荡江湖,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951年拥立郭威称帝,重用为禁军虞侯。周世宗柴荣时升殿前都指挥使。柴荣临终,任胤为殿前都点检,托其掌禁军,辅幼主。960年元旦,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迫周恭帝宗训退位,改国号为宋,都汴梁。即位后,恐他人故伎重演,召大将石守信等饮宴,“杯酒释兵权”。由于掌握了周世宗留下的军队,963年,发兵荆南与湖南。次年冬,遣六万大军两路伐蜀。970年挥师南汉,进占广州。974年,进军南唐,俘李煜,亡唐,统一南方。后三度出兵北汉,于进军途中,烛影斧声,猝然崩逝,留千古疑案。胤在位期间,强化禁军,削弱厢兵。定“更戍法”,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将无常师,集军权于皇帝一人,唐末以来君弱臣强、藩镇割据局面不再,也埋下两宋积弱的祸根。

《云卜论赵匡胤》 刘秉祥(黑龙江)书

我(云卜)对赵匡胤的评价:以刀枪剑戟对孤儿寡母,人情安在?以柴荣大军定天下兴亡,众望所归。兵无常帅,皇权固矣,而国防积弱;君弱臣强,内乱滋生,其贻害无穷。

林城—布衣
「林城—布衣 」发表看法
2023-07-16

不可!

北宋是由“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所建,赵匡胤既为宋太祖。北宋前后传九帝,享国167年。

北宋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统一的封建王朝,是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汉族政权。终其一朝未能收复辽朝侵占的幽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替多是大将夺位自立,赵匡胤自己也是如此。所以,北宋立国后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赵匡胤此举虽然解决了藩镇割据的老 问题,但也造成了北宋军力相对较弱,对外战争败多胜少的新问题。最终北宋亡于金朝。

称“千古一帝”当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作出卓越贡献的帝王。如,秦始皇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开创了皇帝制度。

再如,汉武帝刘彻,在位时解决了“王国问题”、北击匈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西汉王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

沈阳有青山
「沈阳有青山 」发表看法
2023-07-08

中国从秦始皇第一个称帝开始,到最后一个皇帝清宣统退位,期间经过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共有将近五百个皇帝产生,赵匡胤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位。可以说宋太祖赵匡胤能否成为千古一帝 ,我个人认为他还差的很远。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终结五代之乱,使中原地区和南方广大地区的百姓生活趋于稳定,不再受颠沛之苦。宋太祖在开国之初先后灭亡了蜀汉、南唐、南汉、荆南和武平等地方割据政权,在他去世后,由宋太宗灭亡了北汉,甚至燕云十六州都没有收复。从宋太祖的这些战绩可以看出,按照现在的说法,他打的基本都是内战,对外的战绩几乎没有,甚至终宋一朝都没有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只能说宋太祖建立的只是一个与其它政权并立的国家。

那么宋太祖又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呢?宋太祖在有生之年,没有枉杀一个大臣,甚至在称帝后,在剥夺手下将领军权的事情上,也是和平解决(杯酒释兵权),进而解除了前代藩镇割据的威胁。并且从“陈桥兵变”开始到宋朝的建立,宋太祖保全了后周的柴氏子孙,这在历代帝王中是很少见的。至于宋太祖其余的政绩多有夸大的成分,什么建立三权分立,改革科举,重视民生等等,基本上都是在前代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而最有意思的是,不知哪位学者把“赎买燕云”也算作宋太祖的一项功绩,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算一个奇葩了。“燕云”靠自己不能去收复,竟然想到攒钱去买回来,这个想法就很现代了,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从宋太祖的一生功绩来看,没有看出他哪里能够称得上“千古一帝”。他能比得上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吗?就连有名的昏君隋炀帝,还有后面煌煌大清自封“千古一帝”的康乾比较下,也差了很多吧?所以在宋太祖可否成为千古一帝这个问题上就不要探讨了,因为他真的不行。不磨叽了!!!

弯腰拾豆豆
「弯腰拾豆豆 」发表看法
2023-07-14

可以肯定的说:宋太祖赵匡胤不愧为千古一帝的称号!

比较孰知中国历史的大概都会清晰记得:“夏、商、周、秦、汉、三国时期(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元、明、清”这样的中国年代表。没记住的赶紧记,绝对有用!上中学文科班历史老师第一课开始就要求我们背这个,一直背到高中毕业,竟成了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记忆!按这个表你可以滤清许多中国的历史,它好比一个框架你想知道哪一朝哪一代,或你比较熟悉哪一朝哪一代的,你就把哪个朝代提出来,详查里边的各种政史或野史,也可以把你所知道的往那个框架里丢,去充实那个朝代的内容,准不会错!

为什么说赵匡胤不愧为千古一帝?

一、大唐灭亡之后,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局面

从上边那个中国历史年代表你就可以看出,赵匡胤所处的朝代正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又经历了大唐盛世之后,中国历史曾走进十分混乱的年代。也就是说在秦始皇大一统之后、在唐朝盛世之后中国历史出现了五代十国,这样混乱的局面!

何为五代?

五代依次为 梁、 唐、 晋、 汉、 周五个朝代,史称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与 后周。后周随后被赵匡胤所篡,建立 北宋,五代结束

何为十国?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初期以 吴国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国 南唐,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湖广则被 荆南、南楚与 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蜀地有 前蜀、 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 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祟所建。赵匡胤建立 宋朝(史称 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 十国结束

二、赵匡胤所处的时代和国家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在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

三、赵匡胤如何称帝的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在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四、赵匡胤的功与过

①、后人抨击某国篡权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上上演的“黄袍加身”一直被后入抨击!也是明眼人都看得出的有预谋的在篡权!的确我也这样认为,否则一心“忠孝”又身为主帅的他,完全可以不披上这个黄袍的!他也可以辅佐幼主,以报周世宗柴荣提携之恩!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他不但“黄袍加身”还回京逼迫幼主周恭帝禅位。并在同年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野史上有这样记载:“周世宗因病去世,刚刚七岁的太子即位,就是周恭帝。符太后临朝执政。皇帝年幼,符太后又没有突出的政治才能,导致世宗时稳定的国家根基动摇,政治不稳,大臣们心中也各有各的小算盘 。在后周皇帝柴世宗死后第二年,公元960年的初春,传来消息边关告急,说契丹人和北汉政权要联合进攻大周,经众大臣商议,建议只有八九岁的小皇帝,令赵匡胤率大军去抵抗敌人的进攻。(又来有人指此是赵匡胤为发动兵变而编制的谎言)

就在离开封不远的陈桥驿,赵匡胤扎下营盘,当晚宴请手下大将,席间喝的叮咛大醉,赵光义,赵普等人将他扶入后帐歇息,此时由于走的匆忙,一个媳妇儿也没带,此时他想起皇宫里的皇上那大大小小的妃子和宫娥宫女,让他感慨万分,又说了一句:还是当皇上好啊。接下来便是大戏“黄袍加身”的上演!

赵匡胤“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实则是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废去周恭帝,他赵匡胤自己称帝,并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历史意义:

虽然后代有很多人抨击赵匡胤夺权之举。但纵观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朝代的结束、被取缔不都是要经历一番血雨腥风?也许赵匡胤这种阴谋演变得到的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最和平的权力过度、朝代更替!虽然少了血雨腥风但历史意义还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赵匡胤登基之后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如“杯酒释兵权”、“文以治国,武以安邦”等系列治国政策。这一切都让宋朝逐步走向安定与繁荣!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后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混战局面。经济文化承席了盛唐式的繁荣!单单从这些方面来评论赵匡胤,他也绝对无愧于千古一帝之美誉!

#原创诗文图片##宋史#

注:此篇原创用图来源网络若不妥请联系删除

何运超
「何运超 」发表看法
2023-07-13

这个问题主要看评价的角度,俗话说文治武功,假如论武功,赵匡胤并没有真正实现大一统,所以很多人否定他就在这一条。赵匡胤当然也不是没有武功,实际上宋代皇帝里最有本事的就是他,他得位明明是通过阴谋诡计,欺负孤儿寡母,但是,并没有太大的动静,就算唐代后期宦官扶持一个皇帝,更换一个皇帝,同为李家的往往都会鸡犬不宁。赵匡胤是改朝换代,能够以安抚定大局,比如当时太尉韩通很快被拿下。潞州李筠也不是对手,只要想想唐末五代时期河朔与河南的对抗,近的就是李克用家族与朱温家族的对立,远的可以追溯到河东藩镇与河南藩镇的对立,尤其燕云地区凸显与中原的脱离后,这种互相对抗远比归心一统明显,哪一次对抗不是打得天翻地覆?所以,唐代后期要实现大一统,中原王朝实现的困难比想象的大得多。

要知道客观评价历史,最大的一点是设身处地考虑当时的情景,晚唐以来的官军实力,已经不可能与初唐盛唐相比,所以当时战力最突出的是河东沙陀军,晚唐一直就是朝廷北方正式边军。其次是中原朱温操练的原义军残余和中原宣武军(就是位于开封汴梁一带的节度使)混合班底,几经大战,各种消耗。宋军在原来柴荣几年整肃下,成为当时最有力量的军队,但要想完全胜过河朔北汉军和后援契丹军,毕竟没有十足把握。

宋太祖尽管建立在周世宗北伐三关余威的基础上,但李筠并没有大范围控制河朔,仅仅是单一地盘,加上联络扬州李重进,这个没有起到呼应效果,所以两个都没有形成大的威胁。

当时河东单独有与契丹辽关系密切的北汉,正是原来河朔故地背靠燕云,所以这个格局不就真正延续唐代后期河朔与河南对立的形势?大宋的腹心不就是以开封汴梁为基础的河南地区加上一些原来魏博大名府的河北地方吗?南方的物质人力基础鼎盛,但是南唐毕竟还没有完全拿下,赵匡胤的北伐只是为后来的征服打下基础,但是至少看得到宋朝实力是具备的,赵匡胤尽管防范武人,但宋军起初战力在唐末五代以来是大有恢复,这一点基本完全继承柴荣的家底,当时训练有素,五代尚武风气勇将也颇多。

但是,赵匡胤文治方面明显比武功更突出,可需要看到他个人实际却是标准的军人武将,能够成功转型,或者说兼容两点,不是评价他的基础吗?

赵匡胤的制度更改,文风提倡,经济繁荣(弊端当然也有,宋朝各种加税堪称史上第一,表面看起来很富庶,但实际民生很艰难,所以看起来没有很大风暴,尤其动摇朝廷根基的没有,可各种地方小骚乱很多,像王小波李顺,钟相杨幺都是北宋南宋刚建立不久就发生的)能够为后来宋朝扭转唐代后期的混乱,基本使天下完全转变,这一点北方契丹、女真包括辽东高丽、海外日本,哪一个地方不深受宋朝文化的影响?这种完全改变历史走向,非常深远的文化意义,恐怕除了秦皇汉武,也没有人能够相比了,李世民康熙的文治方面,其实根本没有宋朝对历史影响大。

比如说汉武崇儒,实际汉武帝本人对儒家感兴趣是事实,但并不是真正的儒家经学,他是对董仲舒用阴阳五行解释儒家经典的说法很受用,认可儒家尊君的地位。董仲舒是一个阴阳学家,根本就不是纯正的儒家学者。而汉武帝个人更痴迷的都知道是寻仙方术,是典型的阴阳谶纬和道家信奉者。实际儒家的地位还是后来汉元帝才真正全面确立的。

但汉武的转变风气功劳地位是有的,史记很大程度就是汉武开始尊儒的一个体现,只不过都不是大张旗鼓的,史记本身当时也是私人著作。但是明显得到汉武肯定儒家的意思,司马谈司马迁对这一精神进行落实的产物。

所以宋太祖也是可以对比,虽然开创人文士大夫文化,赵匡胤只是开头,但这个风气之功毫无疑问是有的。那么总结所谓千古一帝,文治武功综合来说,赵匡胤是有相当成就的,只不过文治因素要大过武功因素。但是,一般人对千古一帝评价,恐怕更看重武功,可假如因此来说,李世民康熙也没法和成吉思汗、忽必烈相比啊,所以需要综合来看。赵匡胤虽然确实比较勉强,但以改变宋代以后人文风气,积累厚重的文化底蕴,影响整个东亚各邦,其实也能够算一个。

天香云外飘
「天香云外飘 」发表看法
2023-07-12

宋太祖赵匡胤还称不上是“千古一帝”!

先看看明代思想家李贽眼中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首创了皇帝制度;

★秦始皇首创了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

★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

再看看我们“民间”的“千古一帝”隋炀帝。

★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科举制到1905年才被废除;

★隋炀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大运河福泽一直延续至今。

通过量化对比秦始皇、隋炀帝,不难看得出来即“宋太祖距离千古一帝”的要求距离不是一般的大!

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充其量其实更像是“宋太祖从周世宗柴荣”手中顺过去的一样。基本上没有什么创新,甚至连广大中原地区都没有得到统一,赵匡胤就不明不白地被“烛影斧声”掉了!

当然啦!假如宋太祖赵匡胤没有英年早逝的话,假如宋太祖赵匡胤能够从大辽国手中抢回幽云十六州的话,或许宋太祖赵匡胤就可以称为“千古一帝”了。

历史挺好玩
「历史挺好玩 」发表看法
2023-07-09

半壁江山、陈桥兵变、死因成迷,这三件事儿不可能让宋太祖成为千古一帝。宋太祖可以说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说到千古一帝,还远远不够。

半壁江山,历史贡献不足冠以“千古一帝”

其实宋朝作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有些牵强,史学界更是有第二次“南北朝”或者“三国”的观点,毕竟辽金元都是作为正统王朝载入史册,相比来说,甚至于辽金元的领土和势力范围更胜一筹。

这就比较尴尬,既然是千古一帝,燕云十六州都没收回来,也实在说不过去。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窃取了郭威、柴荣的成果

后周也真的是神奇,三代君王三个姓。

说句实话,宋太祖赵匡胤夺了孤儿寡母的权,实在说不上千古一帝,虽然之后做的不错,但依旧摆脱不了道德舆论的诟病,且你是借着郭威、柴荣的势力锦上添花的,你的起步基本上是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即便取得不世之功,就理应归属宋太祖赵匡胤吗?

秦国是奋六世之余烈,都姓赢那没问题,这三代君王三个姓,你还是夺了孤儿寡母的权,成为千古一帝,实在不妥。

死因成迷,既然是千古一帝,为何有着被弟弟杀害夺位的留言

千古一帝,基本都把身后事处理的明明白白,不可能出现宋太祖这样的巨大轰动。

综上所述,宋太祖作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没有争议,但作为千古一帝还真的是不太妥当。

择日启程
「择日启程 」发表看法
2023-07-08

我认为:宋太祖赵匡胤可以称为千古一帝。

战争和分裂给古老的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清醒的意识到统一的可贵,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史上,实现统一的人总是无一例外的被历史誉为英雄。从这个意义说,赵匡胤在他众多的前辈们努力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帝国,是应当受到历史的尊重的。

赵匡胤出生在一个军阀割据、战乱纷飞的时代。他有一个以福兆命名的乳名“香孩儿”,他遭受过冷遇,有过不堪回首的流浪生涯。然而,当人们回眸历史,,竟发现没有那一个人像他那样和黄袍有缘:他曾经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裂黄袍披于主帅郭威之身,使他成为后周王朝的第一代国君;九年之后,黄袍加身的一幕再度重演,不过这次的主角变成了他自己。一个陈桥驿,缩短了他与皇帝宝座的距离,把一个“香孩儿”的梦境推演的惬意而真实。

他用几杯御酒把地方的兵权、财权、司法大权统统集中到中央,又重文轻武、务农兴学,刷新吏治,荡平南方割据势力,使身上的黄袍更加光彩照人。

事实最有说服力。

“民以食为天”,衡量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户口和垦天数量。据梁仲方先生统计,北宋的全国户数,最高时达到2100万户,而疆域和版图比宋代大得多的唐朝,最高时仅有890万户,西汉的户数,最高时也只有1200万户。付筑夫先生谈到宋代经济的发展时,曾指出三大特点:一是把各个经济区统一到国民经济的整体之中,使之得到了普遍发展;二是所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包括农业、手工业、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等都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迈进;三是经济组织形态和经营方式正在由古代型向近代型转变。

赵匡胤的统一和他所采取的治国方略,改变了五代以来政治格局,使国家和社会恢复了稳定而有序的状态。他在即位后,通过军、政、财权的集中,成功的矫正了畸形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防止了割据和分裂的再度发生,建立法制和实行文人政治的种种措施,在他本人恢复了皇帝和王权的尊严的同时,有力地扭转了政治格局,带来了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据《渑水燕谈录》记载,北宋前期,京城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或宴游之乐”。所以有人写诗形容他们这种繁忙的工作情景是“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

明人陈邦瞻以史学家的眼光,在《宋史纪事末·叙》中写道:“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三,鸿荒一变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可见,宋代统一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最终失去了黄袍,猝死在50岁的盛年,统一大业也没有最后完成。他的死,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的遗憾,也留下了一桩揭不开的千古疑案。

赵匡胤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希望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你的观点、看法、评论,欢迎点赞、关注和转发,谢谢你的阅读!

成追忆1984
「成追忆1984 」发表看法
2023-07-07

赵匡胤黄袍加身,也是历史大势所趋!柴荣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在当时那个动乱时代,其实人们对新建的王朝和上一个王朝没有什么区别,五十几年五个王朝。如果赵匡胤不做皇帝,很难说谁会统一中国,也很难说多少年后统一中国。只有统一的中国,人民才能发展,社会才会进步。赵匡胤也是个个击破逐步统一中国,当然最后由他的弟弟赵光义最后统一中国。虽然北宋的版图不是很大,但是基本都是我们汉民族的地方,再有就是北宋的敌人也确实强大。不统一中国就得不到发展,也就没有辉煌和灿烂的两宋文化和世界发明。就历史而已赵匡胤毋庸置疑是一代伟大君主。千古一帝也是够资格的。

伏麟斋主人
「伏麟斋主人 」发表看法
2023-07-12

千古一帝,不知其内涵是什么?如果说是中国最优秀的帝王之一,应该可以吧?所谓的唐宗宋祖,宋祖,指的就是宋太祖。宋太祖平定五代十国之乱,基本实现了汉地大一统。而北宋的治效,虽比不上贞观开元,但稳定的时间周期过之。北宋以儒术治国,与圣贤共天下,名臣数量,远过汉唐,还是有很多值得书写之处。

疯言MAX
「疯言MAX 」发表看法
2023-07-09

千古一帝是对一个帝王的最高评价了。赵匡胤嘛,算是吧,但却算的很勉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曲《沁园春》数两千年风流人物。

可以说其中的每一个,都对中国的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秦始皇,结束战国乱世,一统天下;

汉武帝,逐匈奴,通西域,使大汉威名远播;

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人,至今海外尚有唐人的称谓;

宋太祖,终结五代离乱,汉人得以休养生息;

海洋汗,打下疆域无边。

终究人非圣贤,即使这几位大帝,也不是那么的十全十美:嬴政不恤民力,刘彻晚年昏聩,李世民兄弟相残,铁木真残忍嗜杀。

相比这几位,可能关于赵匡胤的争议更大一些,主要有几个方面:欺凌孤儿寡母上位、重文轻武、未收复燕云十六州。

一、“梁唐晋汉周,朱李石刘郭。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要在算上周边的十国的话,那这可真是一个皇帝都能凑三桌麻将的年代。

在这样一个乱世里,一对孤儿寡母是坐不稳江山的。今天向你称臣,明天就干翻你,已经成为常态。此刻的柴宗训就是一个抱着金砖到处跑的傻孩子。

这个帝位,即使赵匡胤不取,也会有别人来取。至少老赵还对柴家人不错,换别人上位的话,这对孤儿寡母可不一定还有这份运气了;

二、老赵是什么人,标准的武将出身,对这些武将们的心中所想,那是门清的很。从中唐开始,节度使拥兵自重,致使唐朝中央尾大不掉;五代十国的君主,九成都是武将出身,没事干,还彼此篡来篡去的。

武将权威太重,对国家绝不是什么好事。 “矫枉必过正”,重文轻武也是无奈之举。别说什么重用文人,结果导致国家越来越弱了,要知道颇受诟病的燕云十六州,还是武人送出去的呢;

三、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屏障。没有燕云十六州的中原,就像穿着单衣过冬的穷汉一样,着实冷的紧。所以,其实老赵一直也有着收复燕云的想法。

“封桩库”的设立就是为了干这事,对燕云采取的态度就是“要么买回来,要么打回来。”但这一切,都随着老赵的神秘去世,而告一段落。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未竟全功的表现。

一首沁园春就是盖棺定论,像这样的雄主自始皇算起,2200年的时间一共出了5个。

赵匡胤这个千古一帝的名号,确实有些勉强。姑且称之为“五百年一帝”吧。

老张议事
「老张议事 」发表看法
2023-07-17

比较孰知中国历史的大概都会清晰记得:“夏、商、周、秦、汉、三国时期(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元、明、清”这样的中国年代表。没记住的赶紧记,绝对有用!上中学文科班历史老师第一课开始就要求我们背这个,一直背到高中毕业,竟成了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记忆!按这个表你可以滤清许多中国的历史,它好比一个框架你想知道哪一朝哪一代,或你比较熟悉哪一朝哪一代的,你就把哪个朝代提出来,详查里边的各种政史或野史,也可以把你所知道的往那个框架里丢,去充实那个朝代的内容,准不会错!

为什么说赵匡胤不愧为千古一帝?

一、大唐灭亡之后,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局面

从上边那个中国历史年代表你就可以看出,赵匡胤所处的朝代正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又经历了大唐盛世之后,中国历史曾走进十分混乱的年代。也就是说在秦始皇大一统之后、在唐朝盛世之后中国历史出现了五代十国,这样混乱的局面!

何为五代?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后周随后被赵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何为十国?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初期以吴国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南楚与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北汉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祟所建。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十国结束

二、赵匡胤所处的时代和国家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在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

三、赵匡胤如何称帝的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在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四、赵匡胤的功与过

后人抨击谋国篡权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上上演的“黄袍加身”一直被后入抨击!也是明眼人都看得出的有预谋的在篡权!的确我也这样认为,否则一心“忠孝”又身为主帅的他,完全可以不披上这个黄袍的!他也可以辅佐幼主,以报周世宗柴荣提携之恩!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他不但“黄袍加身”还回京逼迫幼主周恭帝禅位。并在同年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野史上有这样记载:“周世宗因病去世,刚刚七岁的太子即位,就是周恭帝。符太后临朝执政。皇帝年幼,符太后又没有突出的政治才能,导致世宗时稳定的国家根基动摇,政治不稳,大臣们心中也各有各的小算盘。在后周皇帝柴世宗死后第二年,公元960年的初春,传来消息边关告急,说契丹人和北汉政权要联合进攻大周,经众大臣商议,建议只有八九岁的小皇帝,令赵匡胤率大军去抵抗敌人的进攻。(又来有人指此是赵匡胤为发动兵变而编制的谎言)

就在离开封不远的陈桥驿,赵匡胤扎下营盘,当晚宴请手下大将,席间喝的叮咛大醉,赵光义,赵普等人将他扶入后帐歇息,此时由于走的匆忙,一个媳妇儿也没带,此时他想起皇宫里的皇上那大大小小的妃子和宫娥宫女,让他感慨万分,又说了一句:还是当皇上好啊。接下来便是大戏“黄袍加身”的上演!

赵匡胤“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实则是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废去周恭帝,他赵匡胤自己称帝,并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历史意义:

虽然后代有很多人抨击赵匡胤夺权之举。但纵观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朝代的结束、被取缔不都是要经历一番血雨腥风?也许赵匡胤这种阴谋演变得到的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最和平的权力过度、朝代更替!虽然少了血雨腥风但历史意义还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赵匡胤登基之后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如“杯酒释兵权”、“文以治国,武以安邦”等系列治国政策。这一切都让宋朝逐步走向安定与繁荣!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后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混战局面。经济文化承席了盛唐式的繁荣!单单从这些方面来评论赵匡胤,他也绝对无愧于千古一帝之美誉!

历史的星光
「历史的星光 」发表看法
2023-07-09

千古一帝?他可称不上。

它以极不光彩的陈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后周政权。他出身平常,在郭威任后汉天雄军节度使时参军,后来在柴荣继位的第一年,后周、北汉高平之战中崭露头角,获得重用。在柴荣征南唐的战争中,他屡立战功,坐上了殿前都检点的高位,掌握了国家最为精锐的皇家禁军,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增长的政治野心。柴荣死后,在他的怂恿和暗示下,他的弟弟赵光义,掌书记赵普和都指挥使高怀德等人密谋策划,发动了陈桥兵变,一举夺取后周政权。

他推行了宠文抑武的国策, 又通过杯酒释兵权,虽然解决了兵悍将骄、威胁皇权的弊端,但大批优秀战将成了闲人, 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极大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实力,以致在宋金战争中北宋灭亡。

他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但也只是消灭了中国南方的偏安政权,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却在统一中国北方、三伐北汉、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中两次失败。一次中途病死,一统华夏的夙愿并没有实现。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提到唐宗宋祖,是肯定了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70年分裂局面的功绩。但比起中国历史上统一中国、开疆辟土,改革创新的封建帝王,那可就差多了。

金融钞能力
「金融钞能力 」发表看法
2023-07-10

离千古一帝差远了。

1.取孤儿寡母的天下,柴荣对赵匡胤可称得上知遇之恩,虽然柴荣的接班人非常年幼,不一定比赵匡胤做的好,但是就凭他黄袍加身这一条,得位不正啊。

2.接班人没有选好,对弟弟赵光义没有制约好,最后烛光斧影,死的不明不白。

3.杯酒释兵权虽然做的温和,但是以文治武,有点矫枉过正,让宋朝一直处于挨打的地步,有弱宋之称。

4.迁都洛阳没有进行到底,以至后来有开封轻易被金国攻破,靖康之耻是整个汉族的耻辱。

5.对亲近的人过于宽纵,多有不法之举,比如对吃人的小舅子居然没有一点惩罚。

6.宋太祖称得上英雄,可绝对算不上千古一帝。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