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容易得到公平看待。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生产队时期的粮食产量拿岀来和汉朝,唐朝,宋朝,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粮食产量做一个比较。
这样一比较,生产队时期粮食产量到底是低还是高,就一清二楚了。
有些别有用心的阴谋家,为了彰显自己的阴谋得逞,他们罔顾事实,拼命抹黑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切东西,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
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是有单干的私有制走向了集体的公有制,新中国的建立是从千疮百孔的社会上站立起来的。经过老一代革命领导人的英明领导和决策,中国的农田水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建立了数以万计的储水,输水和提水工程。这样极大的满足了耕地的用水需求,是新中国的粮食产量由旧社会的一百多斤和几十斤,一下子增长到了几百斤,这些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是得到国际社会积极评价的。
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对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成就极力抹黑,把河上的桥拆掉,让过河的人走水里摸着石头过去,,,,,,,
新中国成立的20年,由周恩来总理在1970年,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政府是一个既没有内债,又没有外债的国家。而且还储备了600吨黄金。这些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其他人能做到吗?
生产队时期:
其一: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
其二: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其三:看一个漫画
你说生产队粮食产量能高吗?不仅高不了,甚至不如建国初期个体经济产量高。
人民公社从1958年成立到1984年退出历史舞台,生产队在农村延续将近三十年,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非常缓慢,出现停止甚至倒退现象,到1978年,两亿多人口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
生产队时期:
生产队成立的第二年,1958年人均粮食252.5公斤,还不如1951年255.2公斤的水平;1960年1961年的人均粮食产量倒退到1950年的水平,甚至还不如解放前。
人民公社生产队成立以后的第十个年头,1968年人均粮食266.2公斤,还不如农村单干时期的1952年285.2公斤。
再看人民公社生产队成立的第十九个即1977年,人均粮食297.7公斤,还不如生产队成立以前的1957年301.7公斤。
1984年废除生产队,实行家庭承包,人均粮食390.3公斤;以后逐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下,最高的是2011年422公斤。
你还想回到从前生产队时期吗?
有人说粮食产量取决于科学技术,和包产到户没有关系。1977年兴修了水利吧,有了化肥了吧,有了拖拉机了吧,人民公社大集体人多力量大了吧,这一年人均粮食297.7公斤,还不如初级社时期的1955年的299.3公斤。
人民公社大集体生产队存续27年,人均粮食不仅没有增产,甚至还不如解放初期的小农经济产量高,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因为计划经济下的农业,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粮食产量高。
大家看看还在吃农业大锅饭的古巴、朝鲜就一目了然,到今天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
再看看已经改革的中国、越南、解体后的俄罗斯,差距是非常巨大的,中国目前粮食产量6.69万万吨,而1970年掺杂大量水分的数据也不过2.4亿吨!
苏联时代,使用的农业技术比较先进,投入也是巨大,但农业产量就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干好干坏一个人,大家都是消极怠工混日子。
当时生产队每个人都有口粮,即便你干的再多,也多赚不了几个钱。既然无法通过辛苦劳动致富甚至吃饱肚子,那还不如混混日子,落个舒服。
任何人都是有惰性的,没人愿意主动去劳碌拼命。这一点不用说中国、苏联,就算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工人能混日子绝对不愿意多干。
其实我们也不用看粮食产量,就看看当年的吃肉情况。
众所周知,只有粮食大丰收以后才可能考虑饲养家禽家畜,才会有肉吃。
上海是六七十年代,全国供应最好的城市,一个上海老先生回忆:此前,上海每人每月“配给”猪肉1.50元(在全国看还是比较高的),当时猪肉均价约每斤1元。认识卖肉的,让他在操刀的时候有所“倾斜”,绝对是当时上海人无上的荣耀。而当时对于猪肉的这些“执行总裁”们,气势之盛,也绝对不亚于水浒中的郑大官人!
也就是说,上海这么牛逼的地方,每月吃肉才1.5斤,就是0.75公斤。
也许大家不知道,当年认识卖肉的,人家就会切肥肉给你。如果是普通顾客,卖肉的就切瘦肉给你。今天看来,肥肉谁吃啊?怎么还当作人情还切?
因为那个年代也没有油,吃饭严重缺乏油水。肥肉拿回家,还可以熬一些油,这在当年可不得了。那个年代很多人的梦想,就是能吃一碗猪油拌饭。
这还是大城市的上海,乡下吃肉根本就不存在配给,逢年过节能吃上肉就很幸运了。
大家知道,今天中国人每个月吃多少肉?
按照2020年人均消费肉类(猪、牛、羊)和禽类相加的总量来看,广东排名全国第一,达到64.7千克。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个广东人在2020年购买过64.7千克的猪肉、牛肉、羊肉或者禽类肉品。
也就是说,广东人不分城乡,每个月每人吃5.4公斤的肉,是以前大上海的6倍多,是以前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这叫做事实胜于雄辩。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中国农业产量的提高,同工业和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关系。
很多人认为,不就是搞好种子、好化肥、好农药和农业机械吗?
其实,涉及农业的工业和科技,恰恰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美国只有1%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是有10%的人口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业、服务业和高科技行业。
说来说去,生产队时期农业之所以落后,除了制度性原因以外,还同当时国家贫穷落后有着直接的关系。
说起来难以置信,那个年代中国很多城市的公厕,粪坑上面都要加一个铁链,还要上锁。
为啥?防止农民来这里偷大粪。
在没有化肥的时代,种地全部依靠农家肥,也就是大粪。
当时大粪也是国家重要物资,有一种大粪票,这是干嘛用的:粪票是发给农业社和后来的人民公社的生产队的。那时的化肥很少,“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实际上全靠粪当家。城里各公厕、各大单位的厕所的粪便都成了抢手货。生产队用粪车进城拖粪,还不时带农产品送给看厕所的人或管厕所的小头头,但仍不免为抢粪打架,或几十里跑空趟,定点的厕所粪已给别人拖光了!为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便统一印发粪票,规定生产队凭粪票进城拖粪,各公厕、各大单位厕所管理人必须按月上交一定数量的粪票,城乡违者皆处理。这一招真灵,抢粪、跑空、索贿、行贿的现象不见了。
在今天90后00后看来,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各个地方不一样。与"水肥土种密保管工"都有关系。简单地说,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资料供给有关。但我们这,从生产队初始亩产300斤左右到分田到户时的1300斤左右,也是逐步增产的,只是比现在低些。
第一次粮食增产飞跃,是三年灾害后60年代中期,原水地单季稻改为稻麦两季,而我们这,原水稻面积占粮田80%,亩产一下增长三分之二。
第二次是70年代,我们这进一步加强农田和水利建设,连同居民点、道路交通建没等实现大多农田平整化条田化,水利电、机排灌没施完备,有少量化肥,基本机耕种机脱粒机运输,农药基本满足,已推广良种,粮食亩产在70年代中期己有千斤。
杂交水稻及稻麦玉米等良种进一步优化,化肥的增多及科学种植管理的进步,70年代未,已有亩产1500斤田块,平均亩产也在1300斤左右。
现在大都是吨粮田,年亩产2000斤上下已不稀奇。
生产队时代粮食产量低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没有好的“种子”和高效的化肥,以及落后的种植技术,这些都是造成粮食产量低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调动好社员的积极性。
当时生产队里种庄稼的劳动力是很多,可大伙依赖性大,出工不出力属于正常现象。由于人心不齐,再加上各方面条件落后,所以才造成粮食产量长期未能增长的主要问题。记得当时有这样的口号,粮食亩产500市斤跨纲要,800市斤过长江。可以说生产队时期从来没有达到亩产500市斤的标准,更别说800斤了。虽然口头上说是达到或超过了目标,其实只是谎报,哄骗上级领导。
答:这个问题,是个辩证的关系问题,我认为现在的粮食产量高,是建立在过去,生产队集体化时期,粮食产量低的基础之上,才显得今天的粮食产量高,而现在的粮食产量高,也不是某些人坐在家里,一拍脑袋,想让粮食产量,要多高就有多高。
因此,我认为现在的粮食产量高,他与四十年前,集体化生产队时期,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分不开,为什么?
我们知道,现在农村中的水库,渠道,河流等等农田基础设施,都是六七十年代以前,通过农业学大寨运动,农民用汗水,一镐一锨一镢,按照规划建造的,这才是现在粮食产量高的根本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通过六七十年代,农民勤紧裤腰带过日子,才保障了城市工人的生活供给,让他们通过工业学大庆运动,制造岀来的化肥,农药,拖拉机供给农民之后,才让粮食产量逐步得到提高。
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有因才有果,所以,现在的粮食产量高,是四十年前老一代,农民的农业基础打得好,才有了今天这样一种,粮食产量高的结果。
(2022年11月22日)
当时的科学种田水平不高,化肥农药跟不上去,地力没有充分发挥,水利资源比较差。在那种条件下,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已经不低了。在北方,如果小麦和玉米结合种植,两季亩产平均不会低于800斤,单季只种玉米产量在500斤左右。北方当时水田较少,大米产量不高。
当时,除了国营农场,生产队是唯一的生产粮食的地方,社员们个个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种粮积极性很高。粮食产量在当时算是很高了,达到了国家要求,都完成了生产任务,对国家贡献很大。
和现在相比,当时的产量不高,但生产的都是绿色食品,是用有机肥为主要肥料种植的粮食作物。按现在的价值算,产值不一定低于现在的亩产价值,因为纯绿色食品的价格大大高于用化肥农药甚至转基因的种子生产的粮食价格。
当时的事情已经成为历史了,不能用现在的生产方式、生产条件以及生产力水平和几十年前相比。我们只能说,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在当时是很高的。
我认为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种子问题,由于过去交通不方便,缺少交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同一个地方种同一品种,你就是再努力,能有多大变化呢。后来的事实证明,优良品种才是提高产量的关键。二是肥料问题,俗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生产队时期基本上都是单一的农家肥,到了七十年代才有少量的化肥,粮食产量怎么能一下子提高呢?所以和美国的关系改善后,国家首先引进了几十套化肥生产线,我们的化肥短缺,才有了改善,粮食产量才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认为这就是生产队六、七十年代粮食产量低的真正原因。
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谁说生产队“粮食产量低”?提问者有意抹黑比个体先进的集体经济!
生产队农民有能人选为队长,干活有技术好的,能充分发挥能人带头效应,技术互教效应!而过去个体农民,普遍文盲,技术很难提高!个体如何与集体相比?再者从58年起开始生产农机,70年代己普遍应用农机,化肥,良种。个体农民容易推广吗?
事实上分田单干后,大量机械因田划小分散用不了。单干带头小岗,20年收入未进富贵门,没有一个村因单干富裕的报道!
谢邀!我简简单单回答“生产队时代”粮食产量低这一问题。
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农村生产队种粮全部是老品种,玉米品种白八趟,灯笼红、白马牙。高粮品种大株竿。秸秆高、不爱旱、抗倒伏能力差,预风爱折秧是造成粮食减产的个一方面。另一方面种地植株稀一步三颗苗加上土地贫薄等因素造成了粮食产量低的。
七十年代后期有了新品种,科学种田,合理秘植。又有化肥农药保驾护航。当然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使粮食增产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总之七十年代末要比七十年代中期以前生产队种粮翻了一翻地成绩是不容质疑的。
过去生产队时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粮食产量确实很低。据我所知,那时亩产大概在600斤左右,没有现在粮食产量高。其主要原因: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没有现在的水库河圹、沟渠配套、机电灌溉、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很难得到科学管理、争抢农时,旱涝保收,颗粒归仓。
二是缺少农业种植机电设备。生产队时代,基本上没有拖拉机、收割机、抽水机、电动机、脱粒机等机械设备。耕种、灌溉、收脱、全靠牛耕人拉、脚蹬肩挑、手工操作,面朝黄土背朝天,用人工劳作。因此,往往延误季节,很难确保适时收种,高产增收,颗粒归仓。
三是缺少农资产品和科技水平。那时基本上没有化肥、农药、薄膜、除草剂等农用物资。粗制的农家肥,缺差作物各个生长期所需氮磷钾等各种养分的微量元素。再加上缺乏农业科技种植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管理等知识,全凭传统种植经验和种植方式从事粮食生产。因此,很难得到和满足作物增产高产需求。
四是无高产优良的作物品种。每年生产队仅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用人工下田选种,或在收获扬埸时,在籽粒饱满的上扬中选留种子。造成种子逐年退化,很难得到提纯复壮、高产稳产。
五是生产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那时生产队所有劳力,都由集体统一调配使用,评记工分,参加分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逐步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良倾向。从而,造成少数社员,“劳动大呼隆,干活磨洋工、上工慢腾腾、收工往前冲”等消极出工现象。极大地挫伤了其他社员劳动生产积极性。因此,使粮食生产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
六是其他非粮食生产用工较多。生产队时期,除直接用于粮食生产的劳动用工外,还有许多非粮食生产用工。如:义务兴修水利、筑桥铺路、植树造林、修建学校医院、参加城市建设、文艺宣传队、政治学习等等方面用工。大概要占到整个生产队,全年总用工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方面用工,在主客观上也都影响着粮食增产。
综上所述,我认为,以上是生产队时代,粮食产量低的几个主要方面问题。
由于各地区情况有别,很难涵盖全面。因此,仅供交流参考!
(原创)
首先,新中国建立后,粮食产量不论单产和总产量都是在不断的增长,从解放前的四亿多人饥寒交迫,到七八年的九亿多人实现温饱,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生产队时期,通过开荒种地,改造良田,大兴农田水利设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耕地面积从十四多亿亩,增加到二十多亿亩,从而增加了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产量。
第三,生产队时期以社队为单位搞试验田耕种,探索研究实践良种培育,八字宪法科学种田,国家层面良种培育推广,农药化肥用量逐年提高,大大推动了粮食亩产量的提高。
这些都是经历过生产队时期的亲深经历。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刚从黑暗中走出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科技落后,百业待兴。平房窑洞,粗衣淡饭,实属正常。军民一家,党群同心,集体团结,群策群力,艰苦奋斗,力争上游,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活提高,军事强国。时至今日,国富民强。新中国是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到今天的。一切不顾事实的说法都是别有用心的。
问题所说的“公平看待”应改成“客观看待”。因为这个问题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去理解。
我国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却是一个农业弱国。生产队时期处于新中国建立不是很久的时期。这个时期基本上还是沿袭着落后的耕作模式。没有先进的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少且落后。绝大多数生产队是没有农业机械的,这种情况你怎么要求高产量?任何国家的农业发展都是由弱到強,我们也不例外。不可能避开弱的过程,突然強起来。所以说当时粮食产量低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与制度无关。
当时我年岁不是很大,但也听说西方发达国家一个农业工人可以养活一百个人,而我们一个农民只能养活两三个人。这种对比就可以看出当时我国农业的落后程度了。我们不回避落后年代,因为这是发展的必然过程。但如果借此攻击那个年代或者制度,那就是别有用心了。
这个事情很好办。那些抹黑生产队时代粮食产量低的人,叫他们用上好的地,用生产队时期的种子农药肥科,种上庄稼,收获的时候称一称现在的产量和生产队时期的产量一比较,不就得了,这是最公平的看待。记得粮食要用风车去掉空壳,要在太阳下晒干,现在的粮食没晒不去空壳就卖掉了,生产队那时粮食晒得干洒洒的,空壳去得干干净净的
本文由作者:用户2528668872 于 2023-06-03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16817990593799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