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观点:提问者的提问,只不过是抛砖引玉。作为消费者,每个人都有责任有必要监督和关注食品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事关全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对无药无害的产品,又不是普通消费者能消费得起。因此,我认为,我们(包括新闻媒体)既要监督食药监管部门,又要监督食品药品的生产厂家,销售商家。特别是前者(监督食药管理部门)。监督他们对本辖区所有的生产厂家,销售商家,产品储存地点,是否了如指掌,是否不定时抽查抽检,是否定期爆光,对不合格产品是否销毁,对不良厂家是否叫停。对于,食品药品安全,天天都是3.15,人人都是监督员。????????????
本科和硕士都学的食品安全,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大家都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提高了,这是一件好事。食以安为先,大家出于对自己健康负责,开始注重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也是我们国家综合国力上升的表现之一。
回到本问题而言,所谓“人造鸡蛋”就是用各种色素,树脂,凝固剂,明矾等物质制作出与鸡蛋类似的“蛋”制品,食用了这样制作出来的鸡蛋,不言而喻,对人体不但毫无营养,还可能危害身体健康。
那么人造蛋是否真的存在于市场,又是否真的屡禁不止呢?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内鸡蛋供应充足,供大于求,成本也不高,没必要制作假鸡蛋,多此一举。
2.鸡蛋的蛋壳是由很层组成的,鸡蛋封口技术,封膜技术等,至今都是科研的难点。也就是说,制作一个假蛋壳的成本就已经远远超出了真蛋壳的成本。
3.国内出现的所谓人造鸡蛋手段都太过于粗糙,假蛋的口感和味道和真鸡蛋天差地别,甚至难以下咽,所以出现假鸡蛋的时候可能黑心厂家早都被举报一锅端了。
4.目前,据我了解目前是有瓶装的植物蛋在合法出售,没有蛋壳,主要用豆类蛋白等制作,安全性没问题,但售价真心不低。
近年来,黑心厂家使用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化学物质,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加重了我们的焦虑,食物安全不安全?有没有营养?说到底是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已经达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状态。这也十分值得我们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食品企业等单位组织反思。
当然,以上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更不能代表权威,希望和大家沟通学习,不喜勿喷,谢谢!
“人造鸡蛋”是指使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原料制成的类似鸡蛋的食品,通常被称为“合成蛋白质”或“人工鸡蛋”。这种食品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被禁止生产和销售,因为其中可能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但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这种食品仍然合法生产和销售。
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各国都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但是由于监管的不到位、生产企业的违法行为等原因,一些不安全的食品仍然存在。对于这些食品,消费者应该保持警惕,尽可能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避免购买不安全的食品,保护自己的健康。
3·15是指每年的3月15日,是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这一天是为了提醒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防范消费陷阱,维护自身权益和利益的日子。在这一天,一些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和媒体会发布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信息,提醒消费者注意购物安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人造鸡蛋的蛋壳部分由碳酸钙、石蜡及石膏粉制成,而“蛋清”、“蛋白”则主要由海藻酸钠加上明矾、明胶、色素等制得。
据专家还原“人造鸡蛋”的实验显示,“人造鸡蛋”有化学合成品的味道,而且制作成本大约是真鸡蛋的4倍,更是无法做出蛋壳。
早在多年前媒体就曾辟谣过“人造鸡蛋”只是哗众取宠,博取眼球。假设以后真能造出以假乱真的人造蛋,鸡蛋造假的成本也极大可能会远高于真鸡蛋的成本,亏本的买卖谁会去干?!
真正抓得是谣言的那些人,直接110,而不是315!
行走的照相机????
细腻的思考者????
勤奋的啃书人????
所见,所闻,所想,
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з°)-♡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就是利益驱使,法律管控不严。可以钻空子。如果是法律非常严格,凡是制作“人造鸡蛋”,判死刑或者无期徒刑。你看看谁还敢造假。3.15在办公室里呢。民不告官不究的思想在作祟。
国民教育还不够,道德规范知识没有普及。也就是说既要法律制裁,又要有道德规范约束。
人造鸡蛋(植物蛋白)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确实被允许销售和食用,如美国和中国香港,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欧盟)则被视为未经批准的食品。无论如何,消费者应该明确自己的饮食需要和偏好,选购符合自己健康和食品安全要求的产品。
“3·15”是指每年的3月15日,是中国消费者运动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要是为了提高公众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的认识,维护消费者权益。
本文由作者:智者苹果k9 于 2023-03-26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211400553686876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