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如棋,棋之为物,所重者不在杀伤之多寡,而在君王执枚对弈能力的强弱。秦赵“长平之战”,无论“人屠”白起,“守将”廉颇,还是“谈兵之士”赵括。三人都不过是局中的棋子,驰骋纵横貌似威武,实则举止言默半点不由自主。如此看来,赵括是怎样的人,真的还重要吗?
一:没有胜算的“长平之战”
数千年来,围绕着“长平之战”展开的论战没有一千也有数百,处在舆论中心的却始终是白起和赵括二人,至于执枚者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却被刻意忽略。如此一来,本该越辩越明的“长平之战”却越辩越扑朔迷离。当时间的长河流淌到现代,赵括更是因为“纸上谈兵”之事被推向风口浪尖,成为失败的典范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对赵国而言,“长平之战”是一场注定没有胜算的战役。“哀兵必胜”,对于顿兵挫锐达三年之久的秦军而言,他们可以忍受冯亭的垂死挣扎,但却绝无法容忍赵国的“趁机牟利”。三年之功败于垂成的羞恼足以让秦国上下同仇敌忾了。更何况,此时的赵国也早已不是武灵王时期的中原霸主,而此时的秦国却正如日中天,相形之下,西戎霸主的秦昭襄王又怎会忍气吞声的让小辈赵孝成王的虎口夺食呢?
对此,赵孝成王也是心知肚明的,且在接受上党之初就与平原君赵胜定下了要与秦国“打持久战”的战略。为此,他们还曾深入分析过敌我双方军事将领的优劣长短。可形势比人强,机关算尽的惠文王却忘了在这场弈局中,执棋者的个人素养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平原君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小头而面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面锐者,敢断决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廉颇之为人也,勇鸷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王从其计。”
二:战胜于朝廷——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的隔空交手
汉得天下,固以有战胜攻取的韩信,有决胜千里的张良,但在论功行赏之际,刘邦却以“镇国家,扶百姓,给粮馈”的萧何为第一,并为之提出著名的“功狗、功人”理论。由此可见兵源与粮道的重要。
此时的赵国虽然国力有所回落,但却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毕竟上党就在韩赵边境,而赵已在此留有驻军,粮草辎重的道路几乎都在赵国本土,不仅几乎没有风险而且道路浅近。且守城之战从来又是糜耗极小,只要坚持“打持久战”的战略,胜利的天平无疑是倾向于赵国的,纵然最后真的有所不测而不幸战败,那赵国的损失也应该在可承受范围以内。
可事实却是,向以“善守”著称的廉颇却屡次挑衅秦军的防地且皆以失败告终,而在面临饱含怨怒之气的秦军的进攻时又往往不敌,数次败走。战略防线硬是被转移到长平一带。由此可见,关于“打持久战”赵国君臣之间的认知并不一致。
此后,举止失据的赵国更是误判连连,先是一改“据守”初衷,主动求战;再是蛊惑于小人之言,拒谏不纳,临阵换将;再是调度失灵,致使万无一失的粮道被迂回的秦军斩断,人多粮少,泱泱四十万众困守一隅。
早在廉颇和王龁对峙长平的时候,秦昭襄王就已经凭借深邃的政治眼光洞悉了长平之战的深远影响,并主动将之上升为国战的高度,而赵孝成王却自始至终都处于懵懵懂懂之中,不仅认识不到战场形势的凶险,更认识不到政治斗争对于战争的影响,以至于处处被动,始终挨打。两国君主素养于此高下立判。
秦昭襄王“使人行间于赵……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三:史上第一背锅侠——志大才疏且缺少历练的赵括
赵孝成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乃信秦之间,“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都说年轻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有锐意进取的勇气和“重头再来”的容错率,但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贵为一国之君孝成王、尊为三军统帅的赵括而言,他们的一动一念皆足以决定上千万人的命运。是故,勇锐固然可以成就大业,却也可以葬送性命。“暴虎凭河,死而不悔”在彰显其勇气的同时不也暗喻着他的莽撞吗?
而赵括就是这样一个徒有“死而无悔”的勇气却缺乏“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态度的年青将领。毕竟,无论赵孝成王的策略有多大的漏洞,但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责任,军事家有军事家的责任。用赵王的战略失误来为赵括的军事失败开脱终究是不明智的。
虽说赵王求战心切,但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又岂是远在邯郸的赵王所能洞悉?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对于“死生存亡”的战争,赵括是否也太过于儿戏了呢?抑或者说是否太过于迷信了呢?而更可怕的是,在赵括“悉更约束,易置军吏。”时,有众四十余万的赵军竟无一人提出意见?这到底是赵括的执行力强,还是彼时的赵军已然暮气惰归,对胜利不报希望了呢?
所以,在评价赵括的时候,既不能过于夸大他的责任也不应试图洗白他的问题。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赵括在尚不清楚为将之人职责的情况之下,依然轻率三军之众于死地,以致全军覆没赵国为之一空,这是其为将未尽其责的表现。
为君之重,在于择贤而用之,取材而任之。赵王初因贪鄙之心,后又躁进求战,希图毕其功于一役,临阵易将、寄望于侥幸一胜,弃老成持重之廉颇而命轻急险躁之赵括,以致于酿成国家衰弊之祸。实在是赵国的罪人,万死难辞其咎。
赵括,这位被世人认为纸上谈兵,差点葬送赵国的人物。不仅使自己命丧疆场,还使得四十多万赵军成了白起刀下之魂。然而,有人却说赵括是个用兵的天才,长平之战的失败,是不能归罪于赵括的。那么,赵括到底是天才还是蠢材呢?
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国的虎狼之师作战勇猛,几次打败赵军,廉颇只好令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一时间,双方打起了僵持战。
后来赵王听说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颇得其父真传,自由熟读兵法,在理论上就连他爹都不及他,对于领兵打仗、攻城略地十分在行,于是就萌生了用赵括换取了廉颇的想法(最多的说法还是秦国反间计,但历史就是这样,史书上的不同让我们只能根据不同的史书去做不同的猜测,千年前的历史谁又能知道真相呢?)。不过,赵括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水平,所以得知赵王要委任赵括为主将时,就上书给赵王,说赵括好高骛远、把战争当做儿戏,不具备当一军之帅的能力。可是赵王心意已决,还是让赵括做了主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根本毫无实战经验的他,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使秦将白起有了可乘之机(还有可能是因为赵国的国力已经极限了,就算一直守也会因为粮草问题失败,所以赵王才想要变动),白起便调遣奇兵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史书称赵军“军中无粮、将士自慌”,四十多天后,赵括亲摔精兵与秦军搏斗,被秦军射死。赵军四十余万人全部投降,后来被白起全部杀掉。赵括也从此被看成是葬送了赵国的罪人,而“纸上谈兵”的诟病也一直伴随着赵括到了今天。
可是,有人对以上观点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长平之战的失败,错并不在于赵括。
一些学者认为,在秦赵爆发战争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那就是和秦军打防守战。三家分晋之后,赵国距离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很近,在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军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拥有强大的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因此才能在对匈奴和胡人的战争中屡建奇功。而秦军恰恰相反,他们最擅长的其实是步兵军团作战和防守。廉颇和秦军打起了持久的防守战,这就为失败埋下了祸根。
同时,战争一旦到了相持阶段,物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秦国有汉中之地,同时又占据号称“天府之国”(当时可能还没有这个称呼)的川渝等地,有的地方可以种植一年两熟的作物,因此物产丰富、军需物资供应充足(秦国到长平后期也不行了,按照被认同的说法,秦国也是粮草快不行了,才实行反间计的)。而赵国处于北方苦寒之地,土地贫瘠、物产单一,地域范围比秦国小多了,同时又有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侵扰(当时是李牧镇守,所以赵国才没后顾之忧),军需物资的供应就很难和秦国相比了。这也就注定了长平之战最后的失败结果。对于中途才指挥战争的赵括来说,可以说,他生不逢时,注定要失败、要被人诟病。后来白起断了赵军的粮道,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赵括“以身殉国,抵死反抗”,完成了一个军人的光辉使命。
换一种角度看,也许正是由于赵括的拼死反击,才给秦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导致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白起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安慰将士)。后来,白起见秦昭王时,当谈论赵括这个人时。白起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我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这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赵括的军队腹中无食,竟然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
其实人们往往关注最后的结果,却忽视过程。实际上,在长平之战后,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换句话就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而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白起还活着。
长平大战后,秦国还数次被其余五国打到函谷关下,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后来用了二十多年才恢复了元气。这也可以看到赵括并非“纸上谈兵”之辈,能让“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号称“人屠”的白起认为和他打了个平手的人物,能是蠢材庸才吗?
还有人认为,赵括的母亲之所以多次阻拦赵括出任长平之战的主将,并非是怀疑赵括的军事能力问题,而是只要指挥了长平之战无论胜负都不会有好结果。
赵括的母亲认为,赵括指挥的部队不下百万,这不能不让赵王担心。如果有人向赵王献谗,那将有大祸。另外,秦赵决战,秦国必然是武安君白起与赵括决战,白起久负盛名,二人之间的较量,胜负当在伯仲之间。一旦失败,嗜血成性的白起定会对赵军大肆屠戮。若是胜了,功高盖主,必为赵王所忌惮。这样看来,赵括在出征的那一刻就注定他的失败。
赵括到底是军事天才还是蠢材呢?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在于廉颇还是在于赵括呢?由于历史的浸没、时间的远去,以及不同人出于不同的观察问题、解读历史的角度和方法,总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无论如何,不管事实怎样,赵括成为了纸上谈兵中的主角,他会继续随着历史被后世记住,不管真相怎样,他至少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有理论是不行的。
赵括,草包和军事天才都算不上,他只是一个被父母宠坏了的普通贵族公子哥,有点军事知识罢了。
和现代的普通初中生一样,处于青春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急于得到父母和族人的认可,其能力可塑。
草包,是个乡里的俚语,指的是一个人不经用、能力不足,象草料那样空空的,外表看起来很饱满,实际没什么分量。
那么赵括符不符合?历史资料的欠缺,无从研究,这不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资料充分,野史正史都有,很好研究透。
赵括
而赵括,就不一样。由于史料的缺乏,我只好从我个人的立场现代人世界观去解析这个人物了。
和赵括同一时代的不仅仅是廉颇、蔺相如、李牧、乐毅、赵孝成王,还有秦昭襄王、后来的庄襄王子楚、吕不韦、范雎、白起、王龁等,非要拿一个不知事的牛犊去和上述的名将名帅君主比,无疑是鸡蛋碰石头,米粒和珍珠斗光。
这对于赵括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就好比说现代的军事博主,军事爱好者,去和美国的五星上将打仗。你能说现代的军事博主,军事爱好者就是草包或者军事天才?
说他是个军事天才,那就相当过分了。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存在军事天才,那就是霍去病,这小家伙简直是一个人性的GPS定位系统,追击匈奴,从来不带迷路的,也很勇敢,也能吃苦。
霍去病
六天,踏草原、翻山越岭转战一千多里,途径七八个部落,斩获八千余首级,斩匈奴二王,擒获浑邪王子、相国及都尉。这只是他的首功,后面的就极度夸张了,简直不像是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能有的水平。
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没有经过正儿八经的科班军事教育,只依靠平时皇宫里的军训常识,就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这不是军事天才是什么?
太年轻了,也很骄傲,虽然他有足够骄傲的本钱,但可惜英年早逝。
至于白起、韩信、李靖、徐达等等名将自然是不弱的,可这些人都是无数战阵的洗礼,无数士兵鲜血浇灌出来的,称不得天才。
这些人也就比赵括的父亲赵奢强上那么几个档次,当然也有可能强的更多,但假使赵括在刚学兵书的时候就被赵奢带到军营历练,也许外加可能,他会成为一个合格的都尉,但永远不可能成为军事天才。
人屠白起,战国人头收割者
因为他的军事天赋不够,不像霍去病那样,战场嗅觉灵敏的不像话,即使没有战机也会自己寻找战机,而且还是不需要带地图自带定位系统的那种,尤其是在辽阔的大草原上。
长平之战可分为,上中下三场,廉颇参加了两场,但没有参加加时赛。因为这个时候,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长平之战地图
这个变化是,赵孝成王脑子发抽,想要进攻,还派丝毫没有作战经验的赵括上加时赛;反观秦国一方面则是很谨慎,派遣了具有大兵团作战经验的白起上场,这相当于美国向日本扔下了原子弹。不但这样,作为国君的秦昭襄王嬴稷,居然亲赴河内,进行全民大动员。
对这种不可思议的变故,人们归结为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但我怎么感觉这像是一个拙劣历史的谣言,横看竖看也推理不出这中间正确的逻辑。
既然是史实,就必然存在着其中的合理性,只是历史资料、文物不充分,无从研究考证。
虽然说,战国时期扯淡的事情是有很多,可涉及到国运的军政大事,涉及到贵族群体的生死存亡时候,他们往往会团结一致的,做出的选择也是有据可依的。
敢问廉颇尚能饭否?
再说了,廉颇对战王龁,虽然被打得节节败退,可也守住了底限——丹水,为何要派赵括去取代廉颇呢?
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所以太史公无奈之余归结为“反间计”起到了作用。
到这里,似乎成了一个死结了。我们不妨将目光转移到现代。
现代足球赛上有一个加时赛的规则,用于世界级比赛当中的决赛,当参赛的双方比分相当时候,替补队伍会毫不犹豫地用掉最后的换人名额。这个规则和这场战争相当。
秦国这边由于变法,人才济济,但涉及到国运,所以很慎重地请出了最大的底牌白起。
反观赵国一方,还是守旧的贵族制度,虽然收拢了六国的败将,但己方的战将缺乏可陈,唯一能拿出手的是阏与之战的赵奢。赵人都爱戴他,人称马服子,可惜他人不在了,可人的名树的影,有号召力和凝聚力,这名望不是盖得。
赵奢,敬畏战争才能打好战阵
春秋时代的人是真的很可爱,他们最朴素的信仰就是血统,用俗话讲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这么一说,是不是真的有点像是中了“反间计”的范了?不,这仅仅是历史剧上演的版本。那么剧本之外呢?
既然说是反间计,那么实施反间计的人是谁?根据现代的谁受益谁搅和的规律不难得出,最大可能实施反间计的人选是:子楚和吕不韦。
吕不韦,长平之战隐藏的谋士
吕不韦有财力,子楚有动机,他想要继位就必须拿出让老秦人信得过的功劳来证明他自己。子楚在赵国做质子多年,自然是熟悉秦国的秉性,这一手消息自然是他传回去的。
由于秦赵之间跨距太大,为了不影响消息的传输中断,决策失误,秦昭襄王势必让吕不韦协助子楚,干扰赵孝成王和赵国贵族群体的选择。
当时,廉颇也确实年岁已高,和他同一个时代比他年长几岁的蔺相如都快病死了,他的身体状况也有可能堪忧啊,而且负责大兵团作战需要耗费的脑力不一般,这个可以参考抗美援朝、和三大战役。
让赵国仅存的这么一位,战略威慑武器损失在长平之战,那对将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但换下他又能选谁呢?
少年赵国质子,赵正,未来的秦始皇
乐毅,外国将领,几十万大军能服从他的调度就见鬼了;李牧,这小子还在边关磨砺成长呢,名望不足;扈辄,早死了;庞煖,也是别国战将,自然不合适;司马尚,还没出生,幼得不像话。
这样一来,赵国的名将都盘点的差不多了,基本上就清楚了,加时赛,赵孝成王没有选择。几十万大军的统帅,除了廉颇,别无选择。
也仅仅只有这位老将军,无论是军事经验还是个人威望都足够,可那也费得很啊,坚守丹水固然是一个逼不得已的好战略,但人力物力不少消耗,再加上人吃马嚼的粮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耗下去也是个死,为什么这么说呢?
秦国有三块产粮基地,赵国一块,虽然有平原,但大多数都是无人耕种的牧区,就是李牧镇守的地方;
秦国运输路线有两种,水运和陆运,距离咸阳城也就500里地;赵国呢,要绕过太行山,要走井径,消耗巨大。
运粮消耗可以参照汉朝的30:1,也就是说,要运送超过30倍的粮草,才能有一倍的余粮到前线。这样僵持下去,赵国是耗不过秦国的。
更让赵孝成王难受的是贵族不肯出粮食,即使捐粮对于几十万大军来说也是杯水车薪,这点相信作为国君的他会算;反观秦国,耕战立国,老传统,粮食储备有余,就是人丁不足,这当然是常年打仗的缘故咯,不然打到加时赛,国君也不会亲自下场做全国总动员。
秦国军需运输线路
一方面廉颇将军固执地坚守,一方面国运衰微,人才青黄不接,那别无选择了,只好赌了,买定离手不松口,换掉廉颇,搏一搏,也许单车变摩托,顺手考察下赵括,实在不保险的话先用赵括拖住秦军,自己同事派上平原君四处求援,应该来得及吧。
赵括不是傻子,当然会拒绝,可架不住有人以道德绑架,以权压人呐,所以赵母无奈之下才选择弃车保帅,选择让儿子出征。
所以,赵国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用赵括代替廉颇。
老员工们(廉颇)胆小,能拖就拖(长平之战初期,秦军屡次击败廉颇,廉颇龟缩城里,不敢出门)……
总经理(赵王)很失望……因为公司里面的巨大的后勤压力,他已经耗不起了……
他屡次催促老员工接活(出战),老员工们扯皮不出……
于是新来的业务员(赵括)自告奋勇接下了这个任务……
这当然是赌,不过没办法,秦朝整体实力强过赵国,赵国唯一的办法就是拖,虽然改变不了赵国灭亡的命运,但是起码灭亡的可以慢一点……
赵王却不想赵国灭亡,他想打一局逆风局,但他内心也知道赵国大概是赢不了秦人的……赵括也想改变命运,万一赢了呢?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是知道,放弃坚守城池,而带头攻击的赵军惨败……长平一战,赵国被坑杀40余万人……
长平之战,秦强赵弱,越是弱者越沉不住气……
就像越穷的人,越不愿买稳定的股票,寄希望于大起大落,一朝翻身……
如果万一赢了,赵括真有可能一战成名,会成为千古名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兵法都是讲究以强击弱,反对冒险的,所以赵国的失败也注定了……
赵国的优秀将领如廉颇、李牧等大都出于代地,而代是被赵征服的土地,所以代地的将领很难得到完全的信任,这是其一;其二是这一仗已经打了两年,秦因征服了巴、蜀,以及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加之商鞅变法后大大改善的生产力,所以虽然远征但粮草充足,而赵国却几近无粮,在战略上除主动进攻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而廉颇深知主动进攻就是个“死”字,所以坚决不从,不得已只能换将进行赌博。
至于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其实不重要,因为战争最终打的是后勤,赵国后勤保障出了问题,秦国只要自己没有问题,则赵国的失败是注定的。
不过既然赵括的父亲认为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锢于纸上谈兵,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赵括是有这个毛病的,不管他的父亲这样说到底是基于什么背景。
谢谢提问。
好我来简单来答这一问题。纸上谈兵的赵括,当然不是军事天才,但也能就简简单单抱他列为草包,饭桶。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就军事天才而言,他一替代廉颇,就被秦军打败,败的很彻底,赵军几乎全被俘而被坑杀。那有这样的军事天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战争才是检验军事天才的地方,而不是只夸夸其谈。说他不是草包也有根据,他本人没投降秦军,没有被秦军吓破胆…。我认为他就是一个绣花忱头,好看不中用,一个地地道道的庸才,没有使用价值,这类误事,误国,连鸡肋都算不上。
笫二个问题。当时的赵王也是个饭桶,轻易被秦将所蒙弊用赵括把廉颇换掉,断送大赵美好江山及无数将士的性命。
谢谢阅读,个人观点。(原创)。
一句纸上谈兵的成语让赵括遗臭万年,可是有多少人认真地分析过他的处境。
赵括是赵奢之子,长于军人世家。公元前260年夏天接掌赵军军权,同时秦国也将前线主将换为白起,至公元前260年9月赵军战败,40万人投降秦军。
这就有2个问题。一是赵括对阵的可是白起,白起是什么人,是秦国的武安君,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是武庙十哲之一,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在众多的兵家名将中都是排位前列的人,赵括与这样的人对阵长达3个月,并且他以前可没有指挥过军队,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说他是天才并不为过。二是当时赵军规模庞大,仅投降的就有40万人,加上战死被俘的,估计规模在50万往上,作这么一支庞大规模军队的主帅,光是有效地统领这么多人就不是常人能胜任的,因为这么规模的军队,牵扯到的吃喝拉撒、后勤供给、军需保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出岔子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何况还要指挥打仗。
造成赵括悲剧的原因不在他,而在庙堂。一是赵国君臣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稍微思考一下,就不会派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去统领如此规模的一支军队,派一个没有实际战争经验的人去负责如此重要的一场战争。二是赵国情报系统失灵,秦国更换前线主将为白起,这么重要的信息赵国的情报系统竟然没打探出来。三是赵国国力有限,面对白起打持久战更为合适,但赵国国君一再催战,最终导致失败。
所以,赵括并不是草包,只是缺少经验。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和政治家,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有好有坏。在他年轻时,赵国的统治者想要消灭齐国,但是由于没有好的计策,最终失败了。赵括便因此被迫离开了赵国。
后来,赵括去了秦国,并在那里受到了欢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了秦国的军事战略和政治制度,最终成为了秦国的重要将领和官员。在他的帮助下,秦国击败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赵括的才能,主要在于他的军事策略和政治头脑。他有着非常出色的战略眼光和判断力,能够发现敌人的弱点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同时,他也是一个善于交际的政治家,能够与各种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在政治上取得成功。
不过,历史上对赵括的评价也不一致。一些人认为,他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和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只是一个狡猾的人,不应该被称为英雄。
总之,赵括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无论如何,他的才能和成就都是不容忽视的,他的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成功的启示。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据《史记》记载,他在赵国与齐国的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取得胜利。然而,他也因为在某些战役中失败而受到了批评和质疑。
赵括被视为“纸上谈兵”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擅长制定战略和谋划,但是实际指挥作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他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谋略方面,例如他曾经出谋划策让韩信攻占郑国,还曾主张通过迂回成果包围楚军。因此,有人将他视为一个理论家,不太适合实际指挥战斗。
然而,赵括不可否认的是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智慧,而且善于以小博大。在赵国征伐齐国的战争中,一度惨败的赵国因为赵括的建议而改变了战略,最终取得了胜利。他的一些策略与思路至今仍然可以被学习和借鉴。
而关于赵括能够取代廉颇的原因,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有一些流传下来的故事和传说。据《史记》记载,当赵国君主赵武灵王认为廉颇年龄太老无法驾驭大军时,就让赵括接替廉颇成为赵国的军事统帅。
总之,赵括虽然被贴上了“纸上谈兵”的标签,但是他的智慧和战略眼光不容忽视。他在战国时期对于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和壮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草包是全面否定一个人的能力,而军事天才是肯定这个人在军事方面的突出能力,那么一个在军事方面不算太突出的人比如很多普通人,并不能以此就认定其在其他方面没有能力,直接归类为草包,从赵括在长平之战的表现来说,他既算不上草包也不是军事天才。
长平之战,赵国在初战失利,于是廉颇改采防守,将长平之战拖入了相持阶段。然而因为赵国国力相对弱势,又是被韩国临时拖入战局准备不足,从而使得赵国粮草不济,在相持之中耗不过秦国。很多人借此为赵括开脱,认为在当时的局面下,哪怕是不换赵括,廉颇也不过是多坚持一阵,难挽败局。事实真的如此吗?说清楚这个事情,就得从赵括代廉颇说起。
历史上关于赵括替代廉颇,多说是秦国的反间计。秦国在里边或许多少起了点作用,但这个作用绝非是决定性的,如果秦国能直接操控赵国这种几乎统领全国兵马将军的任免,那么赵国也就不用和秦国打了。
赵括能替换廉颇其实关键就一点,那就是迎合上意。赵括之所以能替代廉颇,是因为他的速攻战略迎合了赵王的心意,这才使得赵王在赵国朝野几乎一致反对的情况下,力排众议的让赵括上位。为赵括洗白的人会说了,既然消耗不起,那么速攻不是唯一的选择吗?让我们换一个角度,以廉颇的角度来看看长平之战。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常年征战沙场,他也是前线的指挥,同秦军交过手,可以说是当时对于双方实力了解最充分的人之一。赵王曾经多次下令廉颇出战,都被廉颇拒绝,在这种情况下,赵王才有了临阵换将的打算。作为前线主帅,赵王不可能没有告诉廉颇,赵国相持不了多久的事情,作为一代名将,廉颇也不会不明白一旦粮草断绝,对于赵军意味着什么?既然廉颇什么都清楚,明知道相持最终也守不住,为什么廉颇还拒绝出战?
而且当主战的赵括要代替廉颇的时候,为什么朝野一致反对,难道这些大臣都不知道如果没有粮草,赵军会是什么后果吗?显然不是,他们支持坚守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长平之战本来就并非秦赵之间的战争,赵国是被韩国祸水东引强行拉入局的。战前根本就没有做好以倾国之力与秦国决战的准备。既然无法在相持消耗中战胜秦国,那么放弃本就不属于赵国的上党郡退出长平之战是最好的选择。当时的廉颇与赵国大臣估计都是这么打算的,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为什么他们在明知道缺粮的情况下,仍然不主张进攻。想打的其实只有赵王。本来如果没有赵括出现,一旦粮尽,赵王就是再想打,也不得不接受撤兵,估计廉颇一直都在做这方面的准备,然而此时一个主张速攻的赵括出现在了赵王的面前。
可以说赵括能够取代廉颇算是充分揣摩了上意投赵王所好的结果。
而说赵括不是草包,其实就赵括本身而言,恐怕也充分的了解这件事的危险程度,但如果不搏他可能永远也没有什么领军的机会,以自己的性命与赵国的国运来赌飞黄腾达,这样的人这么也不能算是草包。更何况赵母反对他从而将家族从这件事情中摘出,很可能就是赵括为失败事先的后手与安排。
赵括算不上军事天才,也绝非草包,他能取代廉颇是因为他准确的迎合了赵王想打下去的心意而已,事实就是如此。
赵王不信任廉颇,没有赵括也会有其他人取代廉颇。赵括善于雄辩,熟读兵书,口才好的军事家赵奢有理论但说不过他,更别说廉颇和赵王了,赵王军事考试赵括,赵括答辩一百分,又出身武将之家,政治可靠,热血,年轻敢战,优点多,赵王满意,所以能取代廉颇。
赵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将领,他取代廉颇成为齐国的主帅并非因为他是草包或者军事天才,而是因为他具备了一些优秀的领导才能和特质。
首先,赵括是一位善于思考和谋划的将领,他在筹划军事行动时能够制定详细的计划并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从而使得齐国的军事行动更加有效。
其次,赵括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将领,他在军事方面的思想很前卫,善于尝试新的战术和策略。他率领齐军在某次战役中采用了“烽火连城”的战术,使得敌军感到混乱,进而获得了胜利。
第三,赵括是一位重视士兵的将领。他对待部下非常谦虚和尊重,而且注重士兵的训练和装备。在赵括的领导下,齐国的士兵士气高昂,训练有素,从而为齐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赵括取代廉颇成为齐国的主帅,并不是因为他是草包或者军事天才,而是因为他具备了一些优秀的领导才能和特质,能够更好地领导和管理军队,使得齐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胜利。
赵括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军事将领,他曾经在赤壁之战和巨鹿之战中表现出色。然而,赵括是否是军事天才,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赵括在巨鹿之战中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他的军事才能也并非无人可比。毕竟,中国战国时期的军事将领很多都有过不俗的表现,如韩信、白起、王翦等等。
至于赵括能够取代廉颇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赵括是因为他所在的国家秦国,采用了轻骑兵的战术,而廉颇所在的赵国则采用重装步兵的战术。在当时的战争中,轻骑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更强,更适合当前战争的需要。因此,赵括被选中取代廉颇,成为了秦国的主要将领之一。
总之,赵括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个有一定军事才能的将领,但他是否是军事天才,以及他为什么能够取代廉颇,历史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的综合考虑。
本文由作者:探索历史真相的江月胜 于 2023-04-10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217812805008048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