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乾隆时期清朝出得了刘墉这样的政治家,可为什么没有出科学家?> 正文

乾隆时期清朝出得了刘墉这样的政治家,可为什么没有出科学家?

就是乾隆皇帝统治时,西方国家正在搞第一次工业革命,清朝并没赶上这次机会,更没出一个像瓦特这样的科学家,但是当时清朝又有像刘墉,纪晓岚这样的政治家,这不禁让人摸不着头脑。
  • 用户2530653369用户2530653369
  • 2023-06-18
  • 11
  • 共16人回复
北叶
「北叶 」发表看法
2023-06-28

这与漫长的封建社会教育内容的设置有很大关系。

在封建社会,重视人文教育而忽视自然科学教育。

纵观我们的历史,教育家、政治家数不胜数,而科学家寥寥无几。

古代教育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文学方面和治国理政方面的,很少涉及到物理、化学自然科学。

从流传下的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教育的重点,像“四书”“五经”这些经典书籍很多,而自然秤学类的书籍很少。

在古代,大多数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做了官就等于发了财,就可以光宗耀祖。因此才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才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读书人追捧的信条,才有范进中举的悲剧。

官学都不重视自然科学教育,私学就更没有条件设立这些学科的教学内容了。

正是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重视人文社科类教育,忽视自然科学类教育,没有研究自然科学氛围和平台,也得不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才出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家多,科学家少这种情况。

勿以善小而不为144
「勿以善小而不为144 」发表看法
2023-06-27

刘墉并不是什么政治家,说得好听一点,他就是还有一点良心,还能帮助百姓做一点好事的清官!说得难听点,在皇帝眼中,他就是有水平,有智慧,有点狡猾的高级奴才而已!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做官就可以发财!那搞科学研究有用吗?读书人会去研究,会去做这样的工作吗?当然不会!民间还是有许多能工巧匠,只是他们的目标就是赚钱养家,既没有功夫,也没有水平去研究其中的科学原理!也不需要研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中国有各种各样的高水平技工,但是由于条件限制,不会产生技术员,技术专家,工程师,科学家!

沙漠中的暗河
「沙漠中的暗河 」发表看法
2023-06-21

乾隆时期清朝虽然在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在科学领域却相对落后。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以及科学研究的制度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学研究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去改变自然。这种思想观念使得科学研究不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发展。

其次,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依然存在,而科举考试所要求的知识主要是经典中的文化、政治和历史知识,对于科学知识的考查并不多。因此,科举制度并没有为科学家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

再者,清朝时期社会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及制造业非常重视,而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相对较少。这导致很多科学研究在实践应用上缺乏支持和应用场景。

综上所述,以上因素加之历史上的原因,导致清朝时期科学研究相对滞后,没有出现像刘墉一样的科学家

张先生有话好说
「张先生有话好说 」发表看法
2023-06-20

封建帝制是“家天下”,重视“科举考试”聚集人才治理国家,追求国富民安,政局稳定。所以,像刘墉这样的政治家人才济济。

而“家天下”最容易“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闭的国家是很难看到“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不能说古代中国没有科学家,主要是皇帝没有重视科学技术的研发,只关心“自己的皇帝宝座”和“梦求长生不老之药”,于是道士炼“仙丹”(犹如今天骗老年人的保健品)受尊崇,敬为“坐上宾”。但爱吃“仙丹”求长生的皇帝都是“中毒”而死的!“炼丹道士”都是“化学家”,因此发明了“火药”,用在军事打仗上,就厉害了!

中华民族聪明智慧,五千年悠久历史群星灿烂,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以《易经》知晓宇宙变化规律,创造发明家很多,只是都不如“炼丹道士”受到重视!

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只关心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当西方“工业时代”开启的时候,东方大国还沉醉于“万国来朝”的盛世狂欢中,徘徊在内斗外争的权位厮杀中,一直到“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火烧京城,显示出“坚船利炮”巨大威力的时候,中国人才开始发现“自己的落后”———

近代以后,强国靠科技,固国靠强军,富国靠商贸……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华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只有看清世界大局,认准奋斗目标,中国的科技研发一定会稳步前进,日新月异地快速发展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一定会在中国大地上不断涌现!

南海风景
「南海风景 」发表看法
2023-06-21

政治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中囯古代比较重视四书五经之类的文科。科学家也有,地震仪就是地质方面的科学家发明的。还有赫赫有名的数学家,我记不起他叫什么名字了。四大发明也证实了古代的中囯不乏科学家。乾隆时期有没有出现科学家我不知道,如果真的是这样,说明乾隆时期只注重政治忽略科学技术。

且看大帝如何收场
「且看大帝如何收场 」发表看法
2023-06-23

乾隆时期,清政府在政治上的强盛,确实培养出一些忠勤有能的政治家,如刘墉等。但在科技方面却鲜有重大成就和科学家的出现,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清政府重文轻武,重视传统文化而轻视科技。在价值取向上,清政府推崇儒家思想,强调文化修养与理学,而对科技兴趣不大,科技投入和支持度较低。这不利于科技创新与科学家的成长。第二,清政府采取较为封闭和保守的科技政策。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清政府限制西方科技的引入,阻碍科技交流,这使中国科技发展趋于闭关自守,难以与西方先进技术接轨,也难以涌现有影响的科学家。第三,中国传统的科技体制和科学精神较为缺失。相比西方的科学观念与体制,中国传统科技更注重经验积累而非理论创新,更重视应用而非基础研究。这也不利于培养有系统科学训练与理论思维的科学家。第四,当时中国教育的体制和内容还较为保守。教育还集中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授上,对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这也制约科学家的培养与出现。综上,乾隆时期清政府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在科技与理工方面,由于国情、政策和体制等的原因令其表现不佳。这也是中国在近代以来一直追赶西方科技的重要根源。要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出像刘墉那样的政治家一样有影响的科学家,清政府需要大力支持科技,改革科技体制,提高科学教育,开放思想,这都是后续中国变迁的必经之路。

孤竹闲客
「孤竹闲客 」发表看法
2023-06-20

乾隆时期,清朝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也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尽管乾隆时期出现了一些有才华的政治家,但并没有出现像刘墉这样的科学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逐渐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这也为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风瘦马148781210
「西风瘦马148781210 」发表看法
2023-06-26

本人对清史不感兴趣。至于这个话题,很早前本人总结中国科学落后西方,有几个原因,第一,性趣,这个中国人不缺,第二,官方没有激励机制,两千多年来,从不奖励科学著作,发明。秀才,举人,状元,都为做官准备。第三,科研,必须要有文化,有经济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只知道读书为做官,还有,书都是文章,诗词,对联知识。第四,有点财富,经不起搞科研,搞穷了咋办。第五,即便出了科研的书,没有销路,白费精力。第六,从没哪朝有科研机构。政治家能做官,科学家那时候不行,所以,清朝也不例外

莽莽的原野
「莽莽的原野 」发表看法
2023-06-19

满清自己以为天朝上国,其它国家都是外邦蛮夷,不足为虑。况且封建王朝历来尊孔读经,官场科举一律都是酸腐的八股文章。梓梓学子们要“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统治阶层根本就看不上西洋的那些花哨玩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洋的工业革命兴起,英国的“船坚炮利”敲开了满清的国门,也震惊了他的天朝上国梦。以实力说话的的时代开始了,落后就要挨打!“之乎者也”不管用啦!

满清时出现的第一位科学家是詹天佑,那是在“洋务运动”潮流中湧現的精英人物。但是太晚了,满清气数已尽,无力回天啦。

用到了,才知西洋科学是好东西,临时抱佛脚,这些腐朽没落的“爱新觉罗氏”多耽误事!滚吧,历史舞台没有你们的落脚地,一边滚滚东流水去吧。

老朋友李哥
「老朋友李哥 」发表看法
2023-06-27

刘墉是不是政治家,我先不说,说说清朝“为什么没有出科学家”。

清朝时期,从县学、到州、府、省里的官学,到中央一级的“太学”、“国子监”,主要是文科,其次是数理。

县学毕业叫秀才,是中等教育。课程有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中外舆地、外文、国画、博物、物理、化学、体操。

高等学堂,毕业后是举人。课程分政科和艺科。政科开设:伦理、经学、诸子、词章、算学、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外文、法学、理财学、体操。

艺科开设:伦理、中外史学、外文、算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学、地质矿产学、图画、体操。

京师大学堂是最高学府,专门分科,设置政治、文学、格致、农学、工艺、商务、医术。毕业后考进士。合格者,进入官场。

根据课程设计来看,重点是培养教育和国家治理类的人才,并不是要培养科学研究人才。所以,清朝的教育出不了科学家。

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他可以算作一个出色的工程技术人才,可是他12岁起就,就外出留学,算是外国培养出来的一个实用型人才。

yyy点y
「yyy点y 」发表看法
2023-06-26

谢邀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分析古人,有点穿越时空境界。

被称为浓墨宰相的刘墉,不仅是清朝乾嘉时期的政治家,还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

至于为何没有产生科学家,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乾嘉时期虽然朝廷兴旺,重文舞笔,但大家都生活在井底,自娱自乐。说明白一点:“偏科了”,自然出不了科学家。

后期的西方列强,敲开了大清的门,才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冷兵器,干不过洋枪洋炮“高科技”。

个人见解,仅供娱乐。

深青乐智
「深青乐智 」发表看法
2023-06-22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并不向单口相声和影视剧描写的那样有传奇色彩。更没有刘墉与和珅经常斗智的场面。哪朝哪代都不乏刘墉这样的政治家。

整个人类对科学是需要有一个认知和发展的过程。世界的科学发展史都是极复杂的,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就经过三百多年才被认同。

中国几千的封建统治,对科学的认知更是有极大的局限性。不可能崇尚科学,怎么可能产生科学家。

静思者悟
「静思者悟 」发表看法
2023-06-24

它说明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问题,首先从教育体制来说,当时的教育科本是及其偏科的,学生一入学私熟先生教的就是《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及《大学》,《中庸》,《四书五经》之类课本。从而教育的宗旨就是读书是为了做官发财,哪来的为了发展生产力,解放生力,为了发展经济,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因此根本就没有开没数理化筹学科,哪来的发展科学,哪来的出现科学家,即使是出现已是寥寥无几。而出现当官的真正的能为百姓办事的又有几人。

仗义执言-于老头
「仗义执言-于老头 」发表看法
2023-06-20

纵观整个中国史,历朝历代,也不乏众多发明闻名于世。像活版印刷、造纸、地震仪等等。比起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如果说,清朝在康、乾盛世时期,为何没有出个科技成果。我觉得不能这么说。那个时代农耕为主。工具是犂、耙、绳、套,发明什么?没有科技成果岀现,并非中华民族不聪明。

乾隆皇帝以后的清朝,实行了闭关自守的国策,不与西方交流,失掉了发展机会。只能落后挨打,谈不上科技了。

智者豆花A
「智者豆花A 」发表看法
2023-06-25

其实,在清朝亁隆时期,也有不少科学家和学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环境的原因,这些人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赞誉。

首先,清朝亁隆时期国家政局动荡,经济萎靡不振,社会风气保守,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其他方面。其次,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明显差距,所以出现了很多摸索性的实验和理论。此外,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其学术研究和成果的传承和推广,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甚至被埋没或流失。

总的来说,科技创新需要有一个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才能够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不受历史和政治环境的限制。

唐伯虎的粉丝
「唐伯虎的粉丝 」发表看法
2023-07-08

因为是,所有的封建家天大的统治政权的统治者都具备这样一种反动,封建统治理念:即要维护封建皇朝权力的统治政权千秋万代永远都掌握在皇帝老儿手上,就要实行愚民政策。

培养为维护封建反动统治王朝的那些忠,义,孝,悌之奴才之人为反动封建政权而服务,成为皇权统治永久下去的忠实卖命的文臣,武将。

而穷苦百姓则永远是封建政权反动统治下的世代奴隶之人。

清王朝是一个垂死,没落的封建家天下最后一个反动,落后,腐朽的封建王朝。

文官,武将之绝大多数之人都为其维护自已个人一已的私利和为保住头上的顶戴花翎而拼命巴结皇亲国戚,成为在朝庭上下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的腐败状况。

而为国为民造福之用的科技人才发展和财力的投入皇帝老儿是绝不能轻看易往外付出的,原因就是,多用廉价的劳力,少用花钱大而又一时看不到结果的那些在他们看来是多此一举的无用之事情如表现而已。

综上所述,清朝之所以不看科学重政治,完全就是为他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阶彶维护,和维持那千古不变的旧的传统,思想,观念,意识,习惯的势力听制约和束缚罢了。

原创。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