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木兰辞》说“可汗”大点兵,这个可汗到底是指我方君主还是敌方君主?> 正文

《木兰辞》说“可汗”大点兵,这个可汗到底是指我方君主还是敌方君主?

1.难道解释成“敌方可汗大点兵”大肆进犯,而我方才“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不行吗?因为强敌环伺的国家,可能敌人一旦“大点兵”,我方自然而然一些家里男丁就上了军书(征兵)了,这样解释不合理吗? 2.即使是北魏,后面又写“归来见天子”,这才是自认华夏的王朝对君主的称呼呀!而且“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就是说打的是胡人呀,怎么会用胡人的称呼“可汗”来称呼自己的君主? 3.北魏会这样吗?又称君主可汗,又称天子,然后把柔然称为胡人……然后正儿八经的认为自己是华夏正统???? 4.花木兰是鲜卑人吗???? 5.我记得在学校学这首的时候,老师教的好像可汗就是敌方的????不然她又要解释北魏一大堆事儿了????可是看到现在主流的解释都是我方“可汗”
  • OldG270OldG270
  • 2023-12-31
  • 24
  • 共11人回复
OldG270
「OldG270 」发表看法
2024-01-07

诗与实与易。

有人也不懂啥事,便其去理解诗,并还使劲儿似地带着深情去读出来,有时挺有意思的。

他们的努力之吟诵呀?

似还找到了诗的境。

诶,有时有的诗的意境,心境,梦境及忆境,其在哪里呢?

在每一首诗之中么?

会在其号子里么?

汝要欲学诗。

自由诗呢?

有时其诗人也为:想得较多的吧?骈文呢?

……

汝要欲学诗。意得榷及准啵……别太在意其夸张了,好么?

1

战争啊,似也有变化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发表看法
2024-01-09

《木兰辞》: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辞》也叫《木兰诗》,从民间时期一直到现在,入选了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本,基本上每个中国人都学过这首诗,也知道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但是对于诗中的可汗一直没人能解释清楚到底是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木兰辞》的作者不知道是何人,只知道这首诗被收集在《乐府诗集》中;二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年代也不是很清楚,有说南北朝时期,也有说隋唐时期,最终也没有确定。

拓跋珪雕像

而在南北朝时期,明确将首领称为可汗的就是柔然,鲜卑人最初占领蒙古高原的时候,柔然人在鲜卑人更遥远的北方,等到鲜卑人入主中原的时候,柔然人就趁机占领了原来鲜卑人的地盘,也就是蒙古高原,这里最早是匈奴人的势力范围。

柔然首领郁久闾社仑在公元402年统一了漠北各部,开始称可汗,可汗的称呼是“丘豆伐可汗”,他的名字叫“郁久闾社仑”,自此后世的柔然首领全部称可汗,直到公元555年灭亡为止。

花木兰所效忠的可汗肯定不是柔然可汗,因为从诗中的描述来看,花木兰参军赶赴战场,是先到黄河边上宿营,然后渡过黄河,来到了黑山,黑山是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杀虎山,然后从这里进入大漠,从这条路线来看,花木兰是从南往北走,推测她是住在黄河以南的地区,大概率是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北魏与柔然

当然有可能,北魏虽然改称最高统治者为皇帝,但是北魏的统治者可是游牧民族起家的鲜卑拓跋氏,早期北魏的主体是鲜卑人,很多鲜卑人仍然保留着之前的传统,称呼最高统治者为可汗,《木兰辞》的作者是鲜卑人也有可能。

再从花木兰进军的路线来看,这是一次北伐,北魏统治中原时期,曾经多次北伐,而最有名的一次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公元425年的北伐,因为在前一年,柔然可汗大檀率领6万骑兵攻打北魏,当时正值北魏处于新旧政权交接之时,刚刚即位年仅17岁的魏帝拓跋焘亲自率军击退了柔然大军。

为了彻底解决柔然的威胁,在第二年,拓跋焘再次发起倾国之兵,兵分五路北伐柔然,如果花木兰代父从军真实存在的话,很有可能是公元425年这一次北魏对柔然的全面战争,因为这一次战争打败了柔然,导致柔然由盛而衰,再也无力与北魏对抗。

花木兰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虽然与突厥发生过战争,但很短暂,只有2~3年的大战,杨坚对付突厥的手段很高明,采用的是离间计,隋朝不断离间突厥沙钵略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之间的矛盾,导致突厥分裂成东、西突厥,然后突厥就陷入内战,无力再对隋朝发动战争,隋朝没有对突厥进行过十年左右的战争,所以花木兰效忠的可汗不会是隋文帝杨坚。

况且杨坚的圣人可汗是突厥启民可汗称呼的,这个时候东突厥早已经臣服于隋朝了,双方没有战争,反而是突厥内部不断爆发战争,从这里也能看出花木兰效忠的可汗不可能是隋朝。

至于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可能是花木兰效忠的可汗,唐朝时期虽然也有对突厥的战争,但是时间极为短暂,只用了两年就打败了东突厥,俘虏了其首领颉利可汗,灭亡了东突厥汗国,控制了整个漠北,然后唐朝开始向西北扩张,而不是北方,从时间上来,花木兰效忠不可能是天可汗李世民。

戈壁滩驼铃
「戈壁滩驼铃 」发表看法
2024-01-10

我们初读《木兰辞》的时候往往会对其中的“可汗”产生误会,觉得“可汗”的称呼应该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国王,一般都是中原王朝的对立国君主。例如古代的柔然、突厥、吐谷浑、高昌回鹘、铁勒、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后流传到中亚、西亚的突厥系国家的君主也这样称呼。中原王朝君主没有这么称呼的,顿时就懵圈了,这木兰到底是哪国的?或者怀疑《木兰辞》中的可汗是不是敌对方的君主啊?!

《木兰辞》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等诗句。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推算,《木兰辞》中的故事,应该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 ”

渔樵之人W
「渔樵之人W 」发表看法
2024-01-09

谢谢邀请!《木兰辞》又叫《木兰诗》,它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的一首民歌,记述了传说中的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文中“可汗大点兵”,这个“可汗”,到底是我方君主,还是敌方君主?这是不可能理解为敌方君主的。文中“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意思是说,作天夜里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在许多征兵名册上,都有父亲的名字。首先明确木兰是我国北魏人,征兵在北魏征,可汗征兵“有爷名”,这就是说,这个“可汗”就是北魏的“可汗”。下文还有,“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意思是说,可汗问木兰需要什么(奖赏)?给个尚书郎可以吗?木兰说我什么也不要,希望骑上我的千里马,回到我的故乡,继续过我的农家生活。这里奖赏木兰的必然是我国北魏的可汗,敌方的可汗还奖赏木兰吗?

所以说无论从哪方面,都可以断定这个“可汗”是我国北魏的君主,不是敌方的君主。从东晋到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君主都称呼可汗,北魏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当然称呼可汗。还有,有时为了用词不重复,就把天子称呼为可汗。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可汗问所欲”,这个“天子”和“可汗”就属于不重复使用的,意思是一样的。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发表看法
2024-01-08

问题:《木兰辞》说“可汗”大点兵?问题,这个可汗到底是指我方君主还是敌方君主?

前言

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人,《木兰辞》诗中的可汗是北魏的皇帝。这位皇帝很可能就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的那个人。

二、北魏与柔然的五次主要战役

始光元年(424),在北魏北边崛起的柔然南下,六万骑兵入侵云中(北魏云中是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一带,不是山西大同),攻陷了北魏旧都盛乐。

盛乐是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如果记不住的话,留心一下便利店里有个品牌常常见到:蒙牛乳业。其总部就在盛乐。

如今的盛乐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鲜卑历史文化主题博物馆。

柔然在《北史》上的名字很可爱,叫作“蠕蠕rú“。

这年八月蠕蠕南侵被北魏击退,当年的十二月,拓跋焘北征蠕蠕,军队在柞山一带(约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界)击溃蠕蠕,敌军向北逃窜。一个月后,始光二年(424)正月,北魏军队凯旋而归。

同年十月,拓跋焘再次北征,五路并进大漠深处追击蠕蠕。蠕蠕惊慌失措,再次北遁。

始光四年(427)秋七月,蠕蠕又一次进犯云中,听说拓跋焘西征大败赫连昌的消息,恐惧而逃。

神瞏二年(429)夏四月,皇帝再次北征。史书记载:

"分军搜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今甘肃省弱水),北度燕然山(杭爱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凡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盖数百万"。

这次蠕蠕元气大伤,可汗大檀因遭惨败,愤悒病死。后来双方采取和亲之策,有了短暂的和平。

虽然后来柔然不断被分裂,甚至部分部落归顺了北魏,但是一直到北魏-534年灭亡,柔然依旧与北魏经常发生纷争。

从光始元年(424年)至太平真君十年(449年)的25年间,拓跋焘13次率军进攻柔然,

顽强的柔然经历了北魏、东西魏,一直到到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北方另一个崛起的政权突厥击溃了柔然,坚持了153年的柔然终于灭国。

结束语

北魏拓跋焘是一代雄主,南征北战统一北方。北驱柔然于漠北,南征刘宋饮马长江。木兰辞中的可汗与天子,都应该指这个北魏鲜卑皇帝。

当时北魏关陇贵族集团中有一个李氏家族,到了西魏时期,李氏家族的李虎为八柱国之一,封爵唐国公。李虎有一个孙子叫做李渊,就是后来的唐高祖。

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登基以后,也曾经被各族拥戴,接受过天可汗的称号。

@老街味道

伊耆角木
「伊耆角木 」发表看法
2024-01-05

看到题主这么认真地提出了问题,可是你怎么就没有用同样认真的态度再通读一遍《木兰辞》呢?原文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你,“可汗”必然指的是我方君主,而不可能是敌方君主!

然后回答一下题主的疑问。关于《木兰辞》中对皇帝的称呼既有汉族皇帝的“天子”,又有少数民族首领的“可汗”。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南北朝时期,北方由北魏统一后,实行了汉化改革,对汉族政权的许多称呼都有接受,所以出现“天子”是很正常的。而他们鲜卑族的出身决定了这个“可汗”的称呼也没有被抛弃。不止北朝政权(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甚至继承了北朝的隋唐,对“可汗”这个称谓都没有丝毫的排斥。隋文帝杨坚被尊为“圣人可汗”,唐太宗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他们都欣然接受,并且引以为傲,作为更早的北朝能不用“可汗”这个称呼吗?

飘风我尘
「飘风我尘 」发表看法
2024-01-08

个人观点——

我也赞同‘可汗大点兵’中的‘可汗’指敌方君主,至于后边‘可汗问所欲’中的‘可汗’并非是名词,‘可’是‘可以’的意思、‘汗’是四声,大致意思是凭此汗马功劳可以提要求。如此一来,整篇《木兰辞》也就通顺了,而如果‘可汗’真存在疑点、却因为某种原因而需要传世的话,历代诗词注解达人必然附有解释、不然岂不担待扰乱人心之嫌?若‘可汗问所欲’中的‘汗’是四声,自然也就无需多余的解释了,实际上《木兰辞》也没有任何多余的解释。

荷叶好物推荐
「荷叶好物推荐 」发表看法
2024-01-07

《木兰辞》说“可汗”大点兵,这个可汗到底是指我方君主还是敌方君主?

答:《木兰辞》也叫《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主要写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建立战功的故事。本人不想作繁琐的考证,仅从本诗出发,谈点看法。

此诗成诗时间大约是南北朝,地点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诗中有地点“黄河”“燕山”“黑山”等,均在祖国北方。可能是北魏的鲜卑族与北方的柔然人发生战争。木兰从军,是自己购买军需品的,这与北魏的实情况是相符的。是府兵制。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北魏的政治体制是模仿汉人的体制建成的。他们开始也称皇帝为“可汗”。这个称呼,汉族的皇帝偶尔也用。例如隋文帝杨坚也称圣人可汗,他的老婆独孤皇后本来就是鲜卑人。唐太宗李世民也被称为天可汗,他母亲也是鲜卑人。所以,北魏也称皇帝为“天子”之类。北魏后来全部汉化了。北魏时的鲜卑人,后来通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全部变成了汉人,这当然是后话。这次战争不是南朝和北朝打仗。这里没有我方敌方之分。祖国分裂时期,无论是南是北,都是我方。发生战争,是互相切磋。木兰也应该是鲜卑人,当然其后代肯定是汉族人了。

北朝比南朝强大,南北时期,北朝也可代表祖国。另外,鲜卑源于东胡,而东胡是匈奴的一支。匈奴是战败的夏朝的遗民,他其实也是华夏族的,是炎黄子孙。中国许多民族都是黄帝炎帝和蚩尤的后代,大家都以正统自居,甚至都称对方为“胡”之类。这不奇怪。其实历史上的欧洲人也是这样。

回答供参考。

李厚何
「李厚何 」发表看法
2024-01-01

1、“可汗大点兵“前一句是”昨日见军书“,后一句是”军书十二卷“,文意连贯清晰,这个”军书“是本方点兵文书,点兵的”可汗“也只能是本方的君主,您能产生如此奇怪的理解,大约是文言文学得不太好所致;

2、北魏自孝文帝改革后一方面承认自己的鲜卑血统,另一方面也以中原正统自居,甚至把原先红白两色的旗帜,也改为了“天下之中”的黄色,他们以“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孟子.离娄》)作为立论依据,后来唐朝韩愈将这种论点概括为“夷狄而华夏者 则华夏之 华夏而夷狄者 则夷狄之”(《原道》),因此北魏将柔然、吐谷浑称作“胡”、“狄”,后来继承北魏的东魏和西魏、北周也将突厥称作“胡人”是常态,甚至如假包换的华夏人——南朝人,他们也照样写作“岛夷”,成书于东魏-北齐的《魏书》,可是直接就有《岛夷刘裕传》的好么……

3、北魏会这样,多读读古书就不会这么大惊小怪了。

达摩说
「达摩说 」发表看法
2024-01-06

先说结论:《木兰诗》里的可汗大点兵,肯定指的是我方君主。

第三,至于《木兰诗》中,作为北魏人的花木兰称呼柔然为胡人、胡骑,这个也很正常。首先,在中国历史上,胡汉的区别并不取决于种族和地域,更多的是文化认同,而自北魏一朝以来,诸朝皆推崇汉化,并逐渐以华夏正统自居,竭力与南朝争夺正统资格。所以,对于地域更靠北、文化属性更接近游牧的柔然人,当然可以称其为胡人。

第四,花木兰是不是鲜卑人?大概率是,不过已经汉化。为什么说大概率是呢?北魏早期实行的是八部制,即把鲜卑人分成八部分,每部皆有首领,平时生产,战时参军,而且军籍是世袭的,属于世袭的兵民合一体制。这种制度后来演变出八柱国制和府兵制。在《木兰诗》中,花木兰的父亲就是世袭要参军的,但由于他年迈,而家中唯一的男丁年幼,花木兰才不得不女扮男装,参军迎敌。后来,花木兰立功归来,又说“策勋十二转”,这是典型的十二转勋官制度,是唐朝继承自北朝的军功爵制。但当花木兰恢复女儿身时,却要“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显然又是汉族女性的穿着。显然,花木兰已经有了汉化的倾向。

手写的自
「手写的自 」发表看法
2024-01-06

"可汗大点兵"是说游牧部落的首领,带兵大举进犯,所以花木花所在的地区为了应对敌人的也积极的争兵买马迎头痛击来犯之敌,"可汗大点兵"是在木兰替父从军之前和木兰替父从军前因,这有啥不明白的,前20年为啥没人提出疑问哪,因为老师觉得学生不会误会,可是现在呢,没人把事物前后时间关系愿意搞清楚,非常木兰是外国人,其它只有中原女人才有叫这花那花的,比如,桂花,翠花,菜花,兰花。其它少数民族和外国人没这么叫的,这说明看古文要懂字意对大多数人有难度。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