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终极版》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注释)
上:高层次、上等,极致。
德:名词,德、德行;动词,呈现出德;《说文》中,升也。
不德:不表现形式上的德。
不失德:指恪守形式上的德。
(译文)
拥有高层次德的人不拘泥于德的形式,这是因为有德;低层次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这是因为自己没有德。
为什么要把德,特别是上德设定如此高的要求?只是要修正韩非在《解老》中对德的解释,让德的含义更加合乎情理。
韩非在《解老》中说,“‘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上德不德”,说的是人的意识不与身体之外的世界产生任何联系。意识不与身体之外的世界产生任何联系,生命就会健全。生命健全,就是德。德者,就是一个活着的人。
一个人的意识都不与身体之外的世界产生任何联系,当然也不存在与身体之外的世界发生任何物质的交换。这样的人,是一个从肉体到意识都隔绝于外在世界的人。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存在。
这样的理解,韩非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坚持下去,更何况其他人了。
得什么符合老子的本意?我们根本不用到其他地方去找,也不用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猜测,《老子》已经给出了答案。
《老子》第15章中说,“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互之谓玄德。”把一个产品生产、制作出来了,却作为财产不据为己有;帮助别人解决了问题、困难,却不作为索取回报的依仗;作为主政一方官长,却不把下属和百姓作为实现自己工作目标、人生理想的工具。
扪心自问,谁能够真正远离名利?不能。
一个人要活下去,总是要不断地消耗物质财富。这些物质财富,就是利。
这些物质财富,我们并不能只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就能够全部创造出来。这时,平时积攒的好名声就派上用场了。名声能够帮助我们以更低的成本从其他人手中获取物质财富。
按照常理,上德者不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物质财富,也不利用名声从其他人手中获取物质财富,结果只会被饿死。
《老子》对德者提出不沾名利的要求,会不会是一种道德绑架?“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道德绑架,从古至今都没有缺少过。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人成为道德绑架的牺牲品。
在《老子》里,大可不必担心道德绑架的问题。在《老子》看来,生命比名利都要重要。如果名利跟生命发生冲突,一定保生命而不是保名利。
《老子》第7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声跟生命相比,哪一个才是要优先考虑的?生命与财富,哪一 个价值更大?获得或者失去,哪一个才是不正常的?对某些东西太执着,必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的越多,失去也越多。知足并不是一件让人感觉耻辱的事情;知止才能让人远离危险,才能够比别人活得更长久。
因此,只有名利对德者丧失了价值的情况下,再去追求名利才不应当得到肯定。德者,就是指那些已经不再消耗物质财富来维持生命的人。
老子之德,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并不存在。只能通过为道,普通人才能变成德者。成为德者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减少获取名利的行为的过程,“建德如偷”,这与我们坚持了数千年甚至万年的追求截然不同。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无从把名利的积累作为努力的目标,判断成功与否的标志。前段时间,某成功人士还提出,金钱的多少是衡量一个成功的标志。
老子通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要告诉我们一条完全 不同的生存与发展之路,通过不断地降低物质财富的消耗来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新路。《老子》第6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读《老子》,不为道,连德者都成不了,也只是自娱自乐,看看热闹罢了。“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道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此言世降道衰,失真愈远,教人当返其本也。所言道,乃万物之本。德,乃成物之功。道为体而德为用。故道尊无名,德重无为。故道言有无,而德言上下。此道德之辨也。上德者,谓上古圣人,与道冥一,与物同体。虽使物各遂生,而不自有其德。以无心于德,故德被群生,终古不忘。故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者,谓中古以下,不知有道,但知有德。故德出于有心,自不能忘。且有责报之心,物难感而易忘。故云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失,忘也。以,恃也。然上德所以有德者,以德出无为。功成事遂,而无恃为之心,故云无以为。下德所以无德者,以德出有心。而又矜功恃为,故云有以为。由是观之,道无真伪,而德则有真有伪矣。此世数淳薄之辨也。德又下衰,上德不称,而下德为尊,于是始有仁义之名。然仁义皆出于不德,故皆不免有心为之。但上仁虽为,而无恃为之心,故云无以为。上义则恃之矣,故云有以为。且仁义上者为真,三王是已。下则为假,五霸是已。故不足言。此又下衰,仁义之下,则礼为上矣。礼则但以虚名相尚,不复知有仁义,故上礼为之,有莫之应者。如孔子作春秋,虽正名分,而卒莫能正,此莫之应也。不唯不应,且将臂攘而仍之。此五霸之余,战国之习也。且彼既不知仁义,则必相因而报复之矣。仍,相因之意。又复也。此所以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故其德下衰,至此已极,圣人亦无可为天下之具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故礼乃忠信之薄,为乱之首也。所以愈流愈下者,乃用智之过也。前识,犹言蚤智,谓明见利害于未然者。然蚤智在孔子,则为周身之防,所谓明哲保身之意。其次则如范蠡乐毅之俦,以为避名全节之计。又其次则为仪秦纵横游说之流矣。然在圣人,则谓之权。在乐范,则谓之好高而务名。名者实之宾,故谓道之华。在仪秦用之,则为愚之始也。此所谓才智,君子用之则成名,小人用之则杀身,岂非愚之始耶。故太上以道德为尊,而仁义次之。故大丈夫处厚而不处薄。务实而不务华。故去彼取此。
亲们:译:自然运行的天体日月等等存在的大道大德,与从属自然派生有生命智慧的人类,在本质意义上来说是完全不同的.自然天地的运行变化就是体现大道自然有的大德.如此有智慧的经过实践修炼,就成为具有高上道德品行的圣人,也就能知道明白法天则地无所谓德不德了!那么对于仅有低下德行的人来说,就不能缺失而应加强优良道德的教育引导,因为是他们的道德还没有得到提高.所以孔子就说:有教无类!因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就没有违背大道的胡作非为,即使要有所作为,也是不会有自以为是的独断专行呀!
完美的德,不是为显着有德而去做有德的事情,而是因为为道而有德。虚伪的德,为了有德而去做有德的事情,也就是俗话说的装,作秀。完美的德,遵从于道,所以能心想事成。虚伪的德,背离道,必定会无所作为。尚仁者不求回报,将仁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去遵守,以仁的言行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脱离道而行事。尚义者欲求回报,以义的言行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脱离道而行事。尚礼者,以礼所规范的言行模式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脱离道而行事。要求别人有礼而得不到回应,就生气,抱怨、发牢骚,摔东西。所以失去了道,德就是真伪的。没有了德,仁就是虚伪的。没有了仁,义就是虚伪的。没有了义,礼就是虚伪的。虚伪的礼忠信最薄,是祸乱之首。
#泛文化写作班#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地38章,原文较长,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3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指体道者,得道者,最有道德的人。这个“德”,可以借助王弼的解释,德即得,得到了“道”的真谛的意思。“不德”不是不道德,而是“上德”者的心思言行唯道是从,自然而然,率真无为,只是出于遵道而行,而无表现其“德”的主观意愿。这样的行为,看起来似乎并没明显的“德”,但却是真德、大德、上德。
“德”,在本章里是名词动化,为意动词,即“以为有德”的意思;“不德”,则是不以为有“德”的意思。实际上是不显现其德。上德,是“道”的体现。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等有德的人,先天本性合道,但后天环境将其德磨掉了,需要靠道的约束,才能做到近乎道、合乎道。这个下德与上德相比,是多了一层“强制的约束力”,并非天然的、自然而然的属性,所以是是下德。这里的“不失德”,有“离不开”约束的意思。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答案
先说句闲话:道德经每章都不长就不要单拿出来讨论了,何必再断章取义。
原文出自
甲本(38)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这里说的【不德】,指的是上德以“道”治天下,不宣讲德而有德。这里的【不失德】,指的是下德不以“道”治天下,虽宣讲德而无德。
有人把这里解释成具体的指代【上德的人】【下德的人】【贵族】【平民】等不同阶层的人的区别,是一种狭隘的解释。
这一章依然说的是大的层次,参照后文就看得见在讨论道德仁义礼。
所以失道后就宣讲德,失德后就宣讲仁,失仁后就宣讲义,失义后就宣讲礼。“礼”是道、德、仁、义、礼的末端,是最没有忠信的东西,用礼治天下表明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已处在最混乱的时候。
以前的书中有关用礼治天下的记载,那都是“道”的华丽的外表,也是最容易迷惑人欺骗人的东西。所以大丈夫学习恒无名的道“居其厚”,而不学习以前书中记载的礼“居其薄”;用道治天下“居其实”,而不用礼治天下“居其华”,所以去彼而取此。
尤其跟着就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还是在说“无为”或“为之”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首先说明一点:以往解释不清楚这段话的意思的原因是不会一字一解。
《道德经.三十八章》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意思是:
在行使民主无记名自主选择时,不同意候选人、货,可另选他人他货的“上”位权,候选人、货主要有平常心, 不当选也无所谓,不看重票决当选当官、出货发财,这叫“德",但这"不”是"德"包含的全部意思。"德"字的全部意思“是”,先“以有德”字最下面交换货、血液、票决精神的"心”为基础的。
在行使集中指导,制止民主无记名自主选择,不同意候选人、货,可另选他人他货行为的“下”位权时,当选人、货主要有平常心, 不看重票决当选当官、出货发财的“德",这“不失德",若“是以”看重票决当选当官、出货发财,不作为,这就叫“无德"。
《红楼梦》与之对应的三十八回就是以故事说明这一道理的:"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竞争创新的化身林黛玉成为诗王魁首,是诗社成员投票决定的,有制止人们不服的下位权,“下德不失德”,若“是以”此结果为重,看重当官的荣耀,就是“无德”,可黛玉不是这样的人;“薛衡芜讽和螃蟹咏",“上善若水"、雪水,公平补不足的化身薛宝钗,一改其“水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德"作风,与林黛玉竞争,看重、参加票决,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详见拙著《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含《道德经》译文)。 文/刘树成
楼主好!《道德经》第38章的这四句是总说“道和德”的关联性,指明“道不离德、德不离有、无也是德、德也为真”的思想。你的疑问是没看懂首章“道、无、有”三字关系所致,这是贯穿全经每句话的隐藏红线。下面由此简析几句,供参考。
【1、解读关键】
有四点:(1)先要明白“道”是万物之源,“德”是道所起的作用;道无形,故德也无形。因“道”无矛盾性,故“德”也无矛盾性。(2)因此,“上下”不是矛盾含义,“上”是无上,无上德=道;同理,“下”是无下,无下德=道。所以,上德、下德都是“道”的别名,这个“德”指德之体。(3)“不德”的德指“德之形”,“有德”的德指“德之用”,“失德”的德指“德之用”,“无德”的德指“德之形”。(4)“德”字在四句话里,有三个含义在混用,即分指“德之体、德之形、德之用”。
【2、字面意思】
连起来看,大意为:(1)“道”是无形的(无),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德”也是无形的(无),就叫“上德不德”。(2)但“道”不会因为无形而不起“德”的作用,“道”永不离“德”,就叫“是以有德”。(3)道和德是一体的,即便在“道”化身为万物(有)时,所发挥出“德”的作用也不会消失,就叫“下德不失德”。(4)又因为“德”也是无形的(无),故在万物表面(有)也看不到“德”的作用,就叫“是以无德”。
【3、为何对“道德”两字要曲折表达?】
原因有两个:(1)道与德为一,本不能分开讲,为宣说这个秘义,老子不得已,做了文字处理,把道说成“上德、下德”,但还用个“德”字在里面,显示“无分别”之意。(2)道的真性是“无”,德的真性也是“无”,但这个“无”不能言说、思维和表述出来,因为若能讲,“无”就变成“有”了,故要同时提“德”的三义(体、形、用),将“德”和“有”区别开。也就是说,凡是能被人体器官(眼耳鼻舌身意)认知的,都叫“有”,在首章里已明说,“有”是道的假性,在此不能与“德”混谈。
【4、四句的思想性】
主要是四个:(1)“道和德”都无形,不能旁观,也就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见,故勉强讲出来,是暂时假说,非真义。(2)“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也是“德”的属性。(3)“道和德”是一体,“有和无”是一体,不能因为分开讲,就当成对立的两个看。(4)“德”藏在“有”里,人有智,才能证悟,而不能因“德”无形,就否定之。
总之,道以“德”显示益世性,德以“道”显示存在性,同理,德以“无”显示永恒性,以“有”显示遍在性。明白此义,就知“道是万物,也是人身;德是万用,也是人慧”,故道在人心,德在人行,都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道德经是道经和德经的表述。道乃自然运行的机制,德乃人类社会应该遵循的规则机制。德来源于道,是道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上德指的是上等的或说深层理解的德意;不德指的是不要特意的表露出来或总用说的方式来表现出来。这与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一个意思,挂在嘴边的道就不是真的道,因为道是天然的,一旦加上我们人类文明的烙印就不是真的道了。同理,德由于来源于道,所以总把德挂在嘴上的德就不是真的德了;下德是指的低层次理解的德意,不失德是指每每表现出来的德,其实这就是无德。因为这样立即的德意不是真的德,所以你这时表现出来的德行就不属于真真的德行。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这个意思。道德经要通篇阅读,要从第一篇开始,要读明白道的含义,才能明白德的产生原因。如果能够很好的读懂道德经对你的人生发展会产生不一样的作用。道德经是一个需要动脑子阅读的巨著,静下心来好好理解里面的含义真的很有情趣。谢谢阅读。
“德”是道家为了选拔合格的“黎民”(奴隶)成为“国人”(奴隶主)的一种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国人”数量不足,无法有效镇压反对势力的问题。
“德”音,与我们人类奴役牛马时,发出的是一个声音,就是说,意味着这些人可以由“黎民”变成令行禁止的“国人”,也就是“德”人。
居于“德”人上位的“德”人领导者,并不取决于他的“德行”,而是因为他不以一般“德”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全心全意维护“国人”(道家)的统治要求,这就是最大的“德行”了,而所谓的“德行”,只是经过“国人”领导层的同意,专门给普通“黎民”看的。
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实质含义。
居于“德”人下位被领导的“黎民”,则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要求他们不脱离“上德”的领导就可以了,他们的本质是没有所谓的任何“德行”的。
这种因为“需要”而产生的“德”人,服从“国人”代表道家指挥的特殊的“德”人,就是我们后世称之为的“儒”,他们的群体,就是“儒家”,而包括居于祭司阶层的道家,信众阶层的儒家共同形成的宗教,就叫“儒教”。
正因为如此,《道德经》的《德经》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儒经》,《黎民经》,是儒家的理论根源。
越是有道德的人,从来不在口头上宣扬道德,标榜自己,表现自己,因为有道德的人夲身就是以道德的标准要求自己,更不会做违背道德的事,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德,越是口头上不离道德标准,处处在形式要求别人讲道德,表现自己,德不离口,这样的人是为无德,其深意告诉人们,观察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幺,
个人对道德经不详
试解自已对句看法:
上德不德,是依有德;
因为,上级建筑各级权力官员,多数职高气杨,有时提倡的德,也不一定是需要的真正德,所以,他们总去強迫下属,是以当权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指普通老百姓,他写多数人都很讲德,也互相不失德。但是他们说了不算,故此他们存认说做的德,无权落实不了,是以无德。
依据古今存历史分折,
学术国学很差供参考。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这一段经文是道德经论述德的核心内容,真正有德的人,从来不标榜德,甚至做了功德都没有德的概念,也就是无心为之,如果做好事善事为的是自己出名,或者另有目的,这种德虽然不失德,都是也不是真正的德。真正的仁德的人,也不标榜什么仁德,做的都是仁者该做的,也没有仁的概念,自然而为之,也就是孔子老人家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真正的仁者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仁者,但是处处念念为众生,为百姓,这就是上等的仁。真正有道义的人是有意而为之,一身正气,匡扶正义,像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就是大丈夫的义。如果讲礼的话就到了道德的最底层,社会已经没有了道德仁义,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有一种人,挺好的,有道德观念,做人做事遵循道德原则,也常常检视自己的德行以及诲人以德。但是这种人还不是最好的,有一种人,帮了人都不求回报,甚至都不让你知道,也不把道德挂在嘴边,润物无声,助人无痕。前者就是有德之德,称为下德,下德者尚有德之执著,但是很少做坏事,可称为贤人。后者为不德之德,称为上德,已经没有德之执著,甚至没有功、名的执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甚至连坏念头都没有,可称为圣人。
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意为,上德昭明蕴之于心,及之于物,万善全备而不自知其德,不自有其德。德之本体日日常新,德之妙理时时具足,日用常行之际,无不是德,德不自有其德无穷,德不自知其德至大。
下德不失德句意为,下德者不能圆满具足,不能自然无为,行有为之事,,,其德有失
老子啰嗦了一大堆,无非都在强调无欲无为。由于他不了解人类进化、演变的过程,就把德看成是他也不真正了解的道的负面产物。他认为人的一切不当行为都来自欲望,因欲而为,因而才有了德的约束,所以先有不德,而有德,有德就是因为不德。无欲,人就不需要德的约束,德也就不存在了,无欲则无为,德也是有为的一种。老子不知道,人正是有欲有为,才成为人,否则只是死物,他的无欲无为是让人回归死物,逃避竞争。
本文由作者:知和曰常QAQ 于 2024-01-01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1673384718521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