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句看起来是名词罗列,为什么给人感觉意境悠远?> 正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句看起来是名词罗列,为什么给人感觉意境悠远?

  • 大漠祥云qFFk大漠祥云qFFk
  • 2023-12-30
  • 14
  • 共17人回复
大漠祥云qFFk
「大漠祥云qFFk 」发表看法
2024-01-08

这几句词出自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思是: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附近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这几句词虽然看起来只是简单的名词罗列,但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描绘出了一幅生动而富有情感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具体来说,这几句词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荒凉、寂静、遥远的氛围。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让人联想到岁月的流逝、生命的脆弱、离别的悲伤等情感。同时,小桥流水人家的描绘,又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归属感。

因此,这几句词虽然看起来简单,但通过意象的运用和氛围的营造,表达出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慨。

野狐习禅
「野狐习禅 」发表看法
2024-01-03

野狐试答

题主好,感谢你很有质量的提问,我的回答也力争有质量。

题主所说的名词就是小令中的意象,古典诗歌常用意象说话,简单说,意象就是诗歌中用来表达诗人感情的客观物象,一组有共同趋向性的意象构成一个有一定情境的画面,这可以算作是意境。意象、意境在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抽象复杂的感情常借助意象、意境传达。

“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营造了一个萧瑟、苍凉的秋境,如同电影中的一个镜头;镜头很快又切换成了一副温暖、恬适的江南图景,这个图景是由“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所营造而成的;镜头停留片刻,又切换到了萧瑟、苍凉的秋境,只是意象换成了“古道、西风、瘦马。”显然第一个镜头和第三个镜头是眼前的实景,是实写,第二个镜头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看起来是九个静态意象简单地排列,诗人艺术的运用了虚实交替手法是意象静中有动,增添了小令的韵味,在画面的对比中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羁旅天涯的愁怀。

其实,马致远的家乡是在河北东光县,他只是在浙江作过几年小官。他是代天下失意的士子立言,江南多士子,即便把江南说成故乡也无大错,这只是诗人心中的一个情结。读诗不可死于句下,不可认死理,因为诗歌是空灵的,这首小令在形式上是那样的明静、通透、空灵,在内容上又是那样的沉重、凄凉、伤感,难怪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唱。

半江烟雨一山春秋
「半江烟雨一山春秋 」发表看法
2024-01-01

确是的,作者水平很高,唯有高深的人生思想和智慧的心灵感悟以及真切的生活体验,才能发明创造出如此意境,如此创意,如此精妙的语言金句。

由此,这里我不得不惊叹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连串的名词组合在一起,就能呈现出如此美妙的美文金句,如此幽深的意境和生活场景 ,哀怨而美丽。

这些名词组合组合出几情几景,然后此情此景下,来一句下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真是太绝了,水到渠成, 画龙点睛,末尾点出全词主旨及其升华,作者水平确实高啊!

短短四句,寥寥数语,就便完整地展现了一副夕阳西下,落寞旅人在陌生的他乡惆怅失落而倍感孤独无助的画面。生动传神,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和极真切的感同身受。

这首杰出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值得我们文学爱好者好好学习和借鉴模仿的。

河南一书生
「河南一书生 」发表看法
2024-01-05

题主说的好轻松啊!纯属名词的罗列,那请您也给我罗列一句试试,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吧?因为简单的名词并不能完整的表达一个句子的意思。

然而用动词特别是典型动词连对整个句子而显示的方法虽然很生动,但说实话,这并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在一个句子或者一联诗歌当中,不用一个动词而连接整个句子,进而表达出完整的意境和内涵,这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所以被人称道,其原因就在于此。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九个清一色的名词连缀成一个句子组成了一幅乐景哀情图,没有任何可空隙之感。表现了作者高度凝练的抒情叙事功底。除了马志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之外,还有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句也是完全由清一色的名词连缀,而不用一个动词,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些独特的边境意向整合,表现出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气脉冲贯于诗句之中,这种效果是用任何一个动词都表现不出来的。

李彬文
「李彬文 」发表看法
2024-01-03

这是元曲大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致,组成一幅秋郊夕照图。特别是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全部由名词性词语构成,3句话、18个字,描写9种景物,两字一物,言简意赅,语句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让人拍手叫绝。

小今。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诗歌金源
「诗歌金源 」发表看法
2024-01-06

《关键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画龙须点睛,红花绿叶衬;

无数的铺垫,画面的延伸;

皆为一句然:天涯断肠人。

《阳心》

作为大明星,阳很受欢迎;

简直唯独尊,在那西天庭;

这不刚入境,已被困围紧;

寸步走难行,水塞通不灵;

媚眼扔呀扔,彩霞倾情尽;

飞吻亲呀亲,可爱美丽云;

可恨他阳君,却是恁无情;

从不目斜倾,总是零回应;

有女愤不平,怒叫用雷音:

难道红日君,某方面不行?!

一个大踉跄,阳差点厥晕;

不是我不行!红日吼拼命:

是吾爱情心,唯有红尘仅!

《春风河岸》

水波漾起岸拍打,幻成万朵小浪花;

春娘到来心喜悦,最美浪漫献给她!

张秉荣
「张秉荣 」发表看法
2024-01-02

路过看到此问题,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创作意境确实别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读来自然而然的容易被词中的意境和画面所感染。

——这首小令是以十三个名词,自然的组合,一词一景,一景一画。而且都是些凄凉的语调衬托出夕阳夕下,断肠人还在天涯孤独飘零的无助和无奈!确实让人寻味!

西山诗词客
「西山诗词客 」发表看法
2023-12-31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好!

这里面牵扯到对东西方文化艺术体系的不同认知,以及中国古诗词不断发展、创新的理念问题。

西山诗词客将就题主的问题深入回答,朔本求源,以冀给您带来最专业的回答!

这种‘名词罗列’的表达方式,在中国修辞文学上被称为‘列锦法’,而在电影表现艺术中也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蒙太奇!

蒙太奇原本是法国建筑行业术语,指装配、构成,用于电影艺术后意为“剪接、组合”,即指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的注意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包括声音)合乎逻辑地连结在一起的一种技巧。

苏联电影艺术家普多夫金说 :“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电影通过这种手段,能把许多在时间和空间上不相承续的镜头直接组接在一起,产生对比、联想、隐喻、抒情等艺术效果。”

作为近代才在西方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中国诗词创作中早已被广泛应用,提前西方国家足足三千年!

列锦法的由来,以及在中国诗词史上的发展与应用

说起来,‘列锦’这个名字还是当代语言学家谭永祥先生发明的。

谭先生1923年出生,是安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的研究员,一生中发表了13部关于文学修辞的研究著作。列锦一词被收入他的《修辞新格》中,因为这类修辞在外观呈现多项并列铺排的形式,在内蕴上呈现锦绣之美,谭先生就各取一字,名之为‘列锦’。

既然这一修辞手法是谭永祥先生发明的,那么,我们就应按照他的定义来理解:

列锦: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词组,组合成一种多列项的特殊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

如果严格按照这个定义来区别,诗经中的“嘤哽草虫 ,趣趣阜螽。”才算是真正的列锦。

为了进一步规范‘列锦法’的定义,区别与其他学者,谭永祥还在1982年举行的屯溪修辞学大会上,特别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

他认为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惊鹊、鸣蝉’是动宾结构,不应被列入列锦法。而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都是名词和定名结构(定语加名词的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

从谭永祥先生的例证和解释,我们准确地判断列锦法的特征:

即以在词性上以名词或名词词组为核心,在布置上并列排放多个物象。

列锦法不仅具有工整、凝练的形式美,还在‘有无相生’中让人体会留白,以此提升诗词的意境

▼因为列锦法使用的都是名词或名词词组,用词工整、凝练,形式优美,所以能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

下面拿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来举例说明。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用了十个单象名词,又组成了六个物象,分别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些名词经过不同方式的组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不同的物象,让对不同物象有很深印象感的人自动选择自己的情感倾向。有的读者曾经经历过旅途艰辛,他可能就倾向于‘鸡声、月’的风尘感;有的读者有野舍住宿的经历,他就会倾向于‘茅舍、板桥’的朴素艰辛;有的读者拥有秋天早起赶路的经历,他就会倾向于‘月、人迹、霜’的孤独冷冽之感。

这些物象都是具体存在的实景,当它们工整地排列在一起时,不同阅历的人会自动选择情感的倾向,从而自动脑补各种曾经的艰辛阅历,与诗人产生共鸣。

这就是语言的外在形式对读者产生的内在吸引力。

结束语

作为近年来才被发现的‘列锦法’,虽然在古诗词创作中已应用了几千年,但还是比不上电影行业里‘蒙太奇’的名气。因为,‘蒙太奇’不仅可以使用名词和名词词组,甚至还可以使用具有静态性质的动词词组。

比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黄景仁的“仗剑天涯明月夜,横箫孤影一襟风。”其中的‘惊鹊、鸣蝉、仗剑、横箫’都使用了‘化动为静’的修辞手法,可以直接转化为被定格的静态之象,组成一个个静态的镜头。

但是,作为受益者和继承者,我们不仅要尊重谭先生定义并命名的‘列锦法’,还应在他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提高,让古诗词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以造福后来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为诗词大道不孤,西山诗词客与你同行!

時間里
「時間里 」发表看法
2024-01-07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这首仅仅28个字的散曲小令,非常有特色。可以说他是一首几乎全篇押韵的六言绝句。通篇名词多,动词少,前面三句罗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9个名词,三个一组,句中没有谓语,反而表达出作者复杂的情绪。元人周德清称赞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它是元曲的一座高峰。接下来我们从以下三个维度讲解《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生平经历《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文学史上的地位

马致远,人生的三个经历

约公元1250年,马致远出生大都(今北京,有争议)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饱读诗书,六艺皆通。像大多数的读书人一样,马致远希望通过苦读,入仕,实现自己在政治生涯上的抱负。只是可惜,元朝当时大环境读书人不受重视,科举制度也被废除。虽然马致远后来当过一段时间的小吏,也不过仅仅只是当一个小吏而已。政治生涯没有丝毫的进展,一腔热血,满腹经纶,无处施展,郁郁不得志。

时光如梭,岁月蹉跎,辗转之间,三十而立。半生奔波,一事无成。人到中年的马致远还是当一个小吏,怀才不遇。他也曾抱怨的写下这样的文字。

“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弯弯,流水潺潺,炊烟袅袅。典型的江南景色,相比塞北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江南的小桥流水多了一份婉约、生机和温情。但是这份温情并不是属于荒野上的游子,因为这里不是他的故乡,他只是异乡人。此情此景,勾起了他对故乡无限的思念。

古道西风瘦马

一条承载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梦想和失意的古道,一匹瘦削疲惫的老马。萧瑟西风中,游子的身影被拉长,在落寞的荒野上,像一幅剪影。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就要落下去了,漂泊他乡的游子依然在天涯路上,怎生不让人肝肠寸断。何处是归宿,萧瑟秋风中的“断肠人”,他的身影如此单薄。读来不就是失意中的你和我吗?

无为6777599135
「无为6777599135 」发表看法
2024-01-02

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马致远是之一。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释译

   傍晚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水哗啦啦流着,旁边散落着几户农家。在长满枯草的古道上,秋风瑟瑟,行人骑着一匹瘦骨潾洵的马在赶路。太阳慢慢西下,天已黄昏,忧郁成伤的人还旅途上漂泊着,茫无涯迹。

这首诗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曾热衷于仕途,但未得志,漂泊二 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现实的悲苦、字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 满。饱学之士,百无一用。失意、落泊,痛苦、凄凉、孤独,衷肠诉于谁,留作纸行间

人与景结合,通过枯,老,昏,古,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苍凉的暗淡的深秋农家乡野跃然于画面上,也不失一种幽静,幽静中的孤独寂寞,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却不知何方是自己的归宿,无尽的惆怅,无尽的落寞,路之坎坷,漫漫如人生,没有希望还在寻求希望,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与情怀,感之落目,悲之痛哭,情与景互化,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表现了孤身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看字如画景,画景融于字。应景生情,由情生景

杜象应
「杜象应 」发表看法
2024-01-08

一般来说,一句话须由名词和动词等组成,形成主语、谓语和宾语等。但在古诗或词曲中,纯用名词不是没有。为什么这样说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代表了九个意象,多凄凉伤感,但也不失一分快感,把萧瑟之秋和游子之思和盘托出。

这三诗句中名词连用,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场景和顺序的刻意叠加,有深意和广度的巧妙安排在里面。步步紧跟,环环相扣,连用连动,不朽为百代“秋思之祖”。

其主旨“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字,再配以不同特色或特征的,从而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意境就更加深厚幽远了。

既然给我们的感觉意境幽远,那又该如何理解和体会呢?

“枯藤老树昏鸦”,此句中“枯、老、昏”极尽衰老、昏睡与枯竭,没有一丝鲜活劲,说明秋之深了,到处凄惨不堪。

“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看似平淡的陈述,实则是充满欢乐的气氛,夹在上下两句中形成对比。溪水潺潺,小桥通向人家,若是你站在此桥上,会听到人家里的欢声笑语。

然而,现实中的你并非有这种情绪,作为一个离家在外的人,心里面装的都是无尽的愁思。于是,“古道万西风瘦马”就是真实的写照。

三秋树老
「三秋树老 」发表看法
2024-01-01

谢邀。

知识有限,但对此题感兴趣,就当是学习的机会吧。

这是元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

作者选取典型物象组成深远的意境,来表现情感和主旨。“老树枯藤昏鸦”有凄冷悲凉之感。“小桥流水人家”,表现了旅途的境遇,虽有村舍人家,但漂泊之人无家,更突出了漂泊之感。“古道西风瘦马”,说出了人在旅途的苍凉凄冷的境遇。前三句作者选取的物象给人以悠远凄凉悲苦的意境。夕阳西下,本是鸟投巢,人归家之时,可是羁旅之人还在外漂泊。这就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意。

作者是一位浓缩景物的摄影家,能选取典型物象连缀在一起,虽罗列,但能连缀成句,用来表达情感和曲旨。如无物象的选择,就如珍珠无线,必将散落。可见作者写作艺术的高超和运用凝炼语言的精妙。也由此可见祖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实在是难尽其妙。

我是蓝月
「我是蓝月 」发表看法
2024-01-03

这几句虽然是名词罗列,但却像是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黑白画面。我忍不住将这幅画面用自己的话书写出来,再次拜读这首《天净沙·秋思》,体味当时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这首散曲小令的心情和环境,真的觉得这首小令非同一般。

有一个古老的村落,住着些许的人家。时值秋风扫落叶之际,弓月小桥,流水人家,一切谧静安详。一棵古老的树上,藤条已经干枯,有一只孤独的乌鸦在黄昏时栖息在枯枝上。

偶尔传来两声清冷孤哑的声音,显得那么孤独无助。幽长的古道上,一人骑着一匹瘦马飞奔而来,一路风尘仆仆,终于累了倦了,停在了古树下,和那孤独的乌鸦相对而望。这时一阵西风吹来,枯叶满天飞卷,远离家乡孤独的人儿牵着瘦马,眼睛望向远方,何去何从,只愿听见内心真挚的呼唤。

这首小令很短,我来回读着,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虽是名词罗列,但却意境深远。关键是这首小令无一个“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清感人的天涯游子深秋漂泊的模样,并且准确无误地表达出一位旅人一路奔波孤独凄苦的心境。

虽然《天净沙·秋思》以九种景物名词罗列组合成一幅村落深秋夕照的景色,让游子从天涯归来时骑了一匹由于到处奔波的瘦马,出现在一条凄凉幽静的古道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孤独的情调,但却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奔波在回家乡的路上,在一个深秋夜晚思念故乡、于是有了断肠人在天涯的真实写照,最后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停在了古藤老树,与黄昏栖息在干枯藤上的乌鸦为伴。可见这首小令虽简短易懂,但每句却别致不同,虽然前三句是名词组成,但是言简而意丰,为断肠人在天涯作铺垫,所以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我说无名
「我说无名 」发表看法
2024-01-08

一,不仅仅是名词的罗列,枯干的“藤”、衰老的“树”、黄昏凄鸣的“鸦”、古寂的“道”、凜厉的“风”、羸瘦的“马”,这些经过作者修饰之后的“物”,也就带上了孤寂惆怅的情感;二,关键在末句的点睛之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情此景,天涯孤旅,游子的那种凄凉、惨然的心情就可想而知。这叫触景生情,状物抒情,没有前面的静“物”,尾句的抒情就无所依托,没有尾句的抒情之笔,前面的静“物”,也就真成了毫无意义的物了。

风雨中的明白
「风雨中的明白 」发表看法
2024-01-03

这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诸多作品之中的一首《天净沙•秋思》:作者用笔妙就妙在名词罗列,而意境悠远。抒发那沧桑的孤独,心意中的小桥人家之幽静。

枯藤老树昏鸦:乃是秋色昏鸦沧桑的真实写照。鸦声荡荡影乱飞,落叶片片随风坠凄凉的场景。

小桥流水人家:影绰中流露出亲和雅意,乡音乡情的乐趣,睹景思物之妙趣。

古道西风瘦马:突现出古道荒草枯萎西风残照,寒气袭人,看那立在寒风的马儿的背景,更湿得苍瘦,这孤寂的场景不用名词是无法描绘的。

同是名词罗列韵意却皆然不相同,抒发出的情感就更是不同。

这是本人的不成熟观点,因学识太浅,有不到之处敬请友友们见谅!

清闲的小鱼0Dz0
「清闲的小鱼0Dz0 」发表看法
2024-01-06

每每读起这一首词,便有一种"夕阳无限好,己是近黄昏"的感觉。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几行字,几个很平常很熟悉的词,便勾画出一付景色,而且很优美,优美中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惆怅,大概的意思如下:

枯藤缠绕着一株有了年代的老树,树上站着一只昏昏欲睡的乌鸦。

小桥下流淌着溪水,傍边还住有一户人家。

一条古老的道路上,天气有些微凉了,但还有一匹疲惫的老马慢慢的在归途中。这时己经是黄昏时分,伤心的人还漂流在外。

一棵老树,一只乌鸦,一条小桥,一户人家,一条古道,一匹瘦马,作者把它们组合起来,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的渲饰,读来却是非常有深度,回味无穷又意犹未尽。淡淡哀愁何处寻,来年还是断肠人。

渴望殷郁
「渴望殷郁 」发表看法
2024-01-02

回答了:这首诗是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天净沙-秋思》。用唐代诗人程太虚的《漱玉泉》:“瀑布横飞翠壑间,泉声入耳送清寒。天然一曲非凡响,万颗明珠落玉盘。”来形容马致远的这首小诗 ,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被历代人们所推崇,描写秋思的佳作,出类拔萃,不同凡响,被美名为:“秋思之祖”。

第一,独具匠心,遣词造句,选择景物。这首小诗,仅五句二十八字:“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看着语言极为凝练,但想想容量却特别巨大。寥寥数语,就勾出远在他乡的游子,思乡难回,无奈悲沧,这样一幅悲痛四溢的图画。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在外游子的心情。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前面作者精心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痩马”。“夕阳西下”这些代表萧秋的景物,组了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第二部分:“断肠人在天涯”,仅仅只有六个字,但由于上句荒凉悲沧环境的烘托,渲染,上句写景,下句写人 ,描绘出游子内心深处,无尽伤痛,独行寒秋,回家无望,悲沧凄凉的境况。

第二,艺术高超,震撼人心。作者以闲熟的艺术技巧,选择秋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无一副词,却自然流畅丰富,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之下,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在我们面前依次展现: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禿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颤抖,天空中有几只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了一种凄清哀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凄。接着,眼前又呈现出一座小桥,潺潺流水,还有那炊烟袅起的农家小院。。。。这种幽静甜蜜,安逸闲致的田园景色,使游子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更加勾起了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让人同情。烘托出游子内心的彷徨与无助。

“断肠人在天涯”,在萧萧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延滯归期的痩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独行。。。。此时,夕阳西下,洒下凄冷的斜光。这本是鸟儿归巢,牛羊回圈,人们回家的时刻 ,可无助的游子,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色,想起自己的家乡,亲人,悲从心中来,撕心裂肺,牵肠挂肚,柔肠寸断!

马致远这首小曲,字句不多,含量巨大。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的凄楚,悲沧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这就是名词罗列,意境悠远的原因。谢谢!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