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如果从汉代起不用儒家,而是用道家,那老子就是圣人,那中国会怎样?> 正文

如果从汉代起不用儒家,而是用道家,那老子就是圣人,那中国会怎样?

  • 秋雨专栏秋雨专栏
  • 2024-01-03
  • 16
  • 共15人回复
寻根拜祖
「寻根拜祖 」发表看法
2024-01-11

历史没有厚此薄彼,最早接受大考的恰恰是道家,只是他们的成绩单不合格,被淘汰了。西汉建立后,改良版的道家被寄予厚望,可它最终还是被汉武帝扔进了垃圾堆,换成了儒家思想。

道家的“出道即巅峰”不是因为它的“至繁”,而是“至简”,所以千万别被“道法自然”一棍子打懵了。概括来讲,道家的成功源于两点:一是提供了理想社会的范本,二是提出了至简的行动方案。

道家构建的“理想社会”是什么?范本又在哪里呢?

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小国寡民,范本就是原始社会。

老子说,在原始社会人们会打仗吗?会有那么多灾害吗?人与人、国家与国家关系会那么紧张吗?都不会,那时候人们活得很潇洒,饿了伸手摘果子,渴了喝泉水,婚嫁只要对上眼就行,没有彩礼,没有门当户对。

结果就是,人人争权夺利,国家政法不断,以至于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药方只有一个——无为,什么都不要做,不要国家、不要政府、不要制度,更不要什么阶级,让人民像大自然一样自由生活,所以矛盾就会烟消云散。

高深不?一点不高深;简单不?至简,人人听得懂;做得到不?太容易了,不做就是做。

所以,道家思想大行其道。

可惜的是,道家思想虽然叫得响,却根本没有可操作性。人们折腾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过去的理想社会根本回不去了。

基于这个变化,等级分化开始出现,社会治理思想诞生,老子所谓的“瞎折腾”就开始了。

由此可见,折腾并不是“因”,而是“果”,很显然道家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人们在道家思想描绘的理想国里追求了二百年才发现,这玩意不管用唉!

答案就有了,假如道家成为治国理念会怎样?很不怎么样!人类会倒退到原始社会,过茹毛饮血的生活。能实现吗?你说呢?

这就清晰了,不是后人刻意抛弃老子,而是他的道家思想不合时宜,开了历史的倒车。所以它只能蜕变为个人修为的学说,而不能成为指导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

所以,他周游历国,四处奔走呼号,高举“仁”的大旗,企图让社会重回正轨。然而,孔子也犯了一个错误,“礼坏乐崩”它也不是“因”,而是“果”,即周礼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了,从而导致结构性崩塌。

既然是倒退,那么儒家又是怎么成了治国理念了呢?

答案就两个字——变异!直白一点说就是,成了治国理念的儒家思想与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跟一个人有关——董仲舒,汉武帝时期最伟大的儒学家,他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或“董学”。

抛开晦涩难懂的具体内容,我们直接看本质,其实“新儒学”之所以能打动汉武帝,原因只有一个——它成了皇权的吹鼓手。

思想的功效一是得有人“追捧”,二是得有“疗效”,孔儒之所失败,原因就是它既不受统治者待见,又解决不了问题。

被董仲舒改造得面目全非的新儒学则不一样,首先它的三大思想符合了皇权的需求,汉武帝立马龙心大悦,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次新儒学统一了人们的思想,也切合了帝制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优化社会治理结构作出了巨大贡献。

热情的海马大叔
「热情的海马大叔 」发表看法
2024-01-08

汉代一直沿用道家学说治国果真行吗?显然不行,恐怕大汉王朝坚持不了四百年。准确地说,到了汉武帝时期,是儒法并举,而非单单用儒家。事物是不断在变化的,而处理变化的事物,则需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地认识一段时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所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汉代从开始主导“黄老学说”到尊儒,绝对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汉代从道家学说到儒家的转变是从汉武帝始推“更化改制”于始。

富人群体之一,同姓诸候王,富可敌国,为富不臣。汉朝建立以后,汉高祖刘邦采取同姓宗亲分封制度,将刘姓诸候王分封到全国各地,本意是想以天子为中心,诸候王作为天子的屏障辅助保卫汉王朝天下的。在土地上诸候王们占据了汉天子天下的大多数。

在经济上,诸候王们更是富可敌国。当时诸王所辖之地,都是天下最富庶的封地。诸候各国富可敌国,富饶的乡村,繁华的都市,幽静的园林,高车怒马的王亲,富庶的商贾,天下的财富都掌控在诸候王的手里。汉景帝时,吴王与楚王最富有,这些诸候王一顿大餐就能顶上皇帝一年的正常开销。吴王的封地盛产铜矿,吴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大造铜钱,当时连汉朝廷的一半钱都是吴王供应的。除此之外,吴国又地处东海,又垄断食盐经营,吴王的财力远远超过了汉朝廷。随着他们财力的不断增长,诸王们又有军权可以大量扩充自己的军队,诸王们越来越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公然驱走朝迁守官与中央对抗。

这两个群体的人不光是汉朝最富的群体,同是也是最反叛的群体,此时的诸候王与豪强不光占有汉朝的绝大多数财富,也与另外一个重要外患勾结,那便是匈奴,他们已经开始与匈奴人在各个方面开始暗通有无,暗过各种“间谍”活动和走私活动,大量获利于匈奴与汉朝民间。

而法家,当时著名的人物便是桑弘羊,他推行了榷盐铁、酒酤、均输等政策。从《盐铁论》中,桑弘羊确有节制资之举,并不是为了筹款备军备,而是为了限制当时官僚资本。

汉代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内在的社会问题和外在的匈奴已经迫在眉睫,很显然是,汉初推行的道家“无为”已经不能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能解决问题适应时代的必然为时代所淘汰。

好玩的国学
「好玩的国学 」发表看法
2024-01-07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中的治国理政之道,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所奉行的治国之道,是历史的选择,而不是哪个君主的选择。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国思想中各具特色的几个思想学派。

再来说说佛家。佛家认为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空,人要消除一切欲望,一切执著,最好出家,断绝一切社会关系,号称是看破红尘跳出三界外,这样完全是取消了政府的观念,怎么可能去治理国家?要是人人都去当了和尚,那人口的发展就成了很大的问题。所以古代政府对佛教其实是严防死守的,历史上历次灭佛运动,就是明证。

最后我们来看,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把儒家思想,作为主流的官方的意识形态,为什么要把儒家的治国理政之道作为主流的思想。

首先,儒家是提倡并主张强化政府管理的存在的。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主张礼,而礼就是秩序,就是上下尊卑就是高低贵贱的秩序。一个社会,只有秩序,才能推动社会的成长。孔子主张正名,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为国家制定了主流的意识形态。礼不仅具有道德的规范性,更有法律的强制性,荀子的由儒入法就是明证。

第二,儒家的管理思想,符合人性的。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还是后世中儒家的很多人性的理论,都相应地有一套治国的理论。孟子的性善论,提倡以民为本,提倡富民教民,提倡推恩于天下的仁道和王道;荀子的性恶论,提倡后天的教化,提倡礼法兼治,都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框架上的设计。而道家说,不需要治理,所有的治理政策都不是顺应自然的,就是要民自化,佛家说一切都是大梦一场,一切都是虚幻,你还治理个啥?法家说治理很简单,就是不听话的拦腰砍断就行了,这些都不符合治理的原则。

综上所述,儒家成为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由儒家的教义决定的,是历史的选择。而历史是不能重来的。要是运用道家的放任自流,运用佛家的放下一切,运用法家的严刑峻法,那中国就不是中国了,中华民族也就不是中华民族了!

知常容
「知常容 」发表看法
2024-01-12

汉代并没有一直用儒家,汉初吕后到汉文帝之时用的是黄老之治,也就是无为而治。上层斗得你死我活,但百姓不会受到波及。比如吕后诛杀刘氏宗亲,汉初功臣诛杀吕后族人等等,这些都不影响汉初的稳定。

到了汉景帝之时开始慢慢转向,汉武帝时尊儒,但是汉武帝重用的是法家,而不是儒家。儒家的公孙弘实际上在汉武帝朝并没有起什么大作用。汉武帝去世之后,霍光主政时采用休养生息,实际上还是采用黄老之治。

到了汉宣帝时期,他用的是王霸之治,也就是儒与法兼用而且还用上威权。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时期,才用儒家治天下,此时汉朝从“孝宣之治”的高峰开始走下坡路。

进士举考试的蓝本是儒家的经典,所以儒家真正占主导地位,以知常容的观点是在宋代,而不是从汉代开始。宋代的朱熹的名气和影响力为什么这么大,因为他的注解成了科举的教材。

朱熹的名气这么大,那孔子就更别说了。

当读书人只知道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就占据主流了,其他家就很快败落下去。一个学派能不能兴旺,就看有多少人来研究他,宣扬他。

宋代以儒家为尊导致的后果是皇帝容易管制百官,解决前面王朝最头痛的问题,那就是大臣夺权自立。

任何选择不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让当时人的视野只局限于儒家,这对于整个文明的发展来说是很不利,历史的车轮转到后来发生什么事,相信所有人都知道。

大致情况就是这样。

历史微探索
「历史微探索 」发表看法
2024-01-05

中国的流派学说,虽然说都是很博大精深,但是对于治国之道上来看,都是有一定的欠缺性的,对于说汉代不用儒家而用道家的说法,要知道汉代建国到汉景帝时期用的都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来休养生息的,为什么后来被汉武帝废除了呢,还是因为他对于治国来说虽然有很大作用,但是也具有很大的局限,长久发展下去必然不利,但是谨遵儒家或者法家等一法其实也是具有很大局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汉宣帝要实行汉家制度的原因所在了。

所谓说的汉家制度,说白了就是以法为骨,儒为皮,道家为血液,其余各家辅之,把各家的长处发挥出来,用儒道两家相对温和的做法去尽最大限度的去中和法家带来的严酷,不至于说是百姓不堪重负,就此崩盘,而以法家的严酷也能避免儒道带来的一些弊端,相互辅助,相互弥补。

其实即便是提出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来说,他也是结合各家所长,也不是说就单纯只用儒家一家,面对法家的一些好的地方他也是乐于采用的。

所以说如果真的一直采用无为的道家,那么今天的中国会怎样真的是很难想象的,不过肯定比现在要遭,毕竟道家的思想对于治国上来说,还是不行的,毕竟无为自治没毛病,但是外族可不管你无不无为,百家争鸣,兼容并济才是长久之道。

如來藏001
「如來藏001 」发表看法
2024-01-11

谢谢悟空邀请 :个人认为既然这个提问是假设性问题那么就先把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理念弄清楚儒家的思想理念其主要为仁德仁爱不但自我完善还兼善天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心胸博大于世间行仁慈博爱道家的理念则多以隐世为主自我道德约束遵从自然道法其智慧成就是以个人升仙为终极目标其实二者各有其美端看其运用而已也!用老子圣人的智慧中国会怎样?大家心里应该明白了吧!@今日头条 @悟空问答

张永科38
「张永科38 」发表看法
2024-01-13

谢邀请。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一利必有一弊。过去人们在哲学领域里探讨健全国家机构时有这样一句话,国家机构中某些环节上的缺欠永远弥补不了。我们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礼仪等级和伦常关系。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确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若没有秦始皇利用儒家思想实行中央集权制,则中国很可能像西欧那样,分化成若干个小国。那样,在世界的东方就不会有泱泱的中华大国了。而以老子列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虽有辩证思维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却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老子思想的本质是想通过加强个人修为来净化社会,以达到平和无争的社会状态,其实这是行不通的!这种类似世外桃源的思想是不会促进社会发展的。

玩赚哥
「玩赚哥 」发表看法
2024-01-08

道(道家)治天下,是按规律治理,是制度治理。儒治天下,是人治天下,按统治者个人意志治理。打个比方:交通,是用红绿灯来管好呢,还是用警察来管,大多数人可能还是喜欢红绿灯来管,因为它公正公平,按制度执行。“红绿灯”,就是“道治”,“警察”,就是“人治”。道家思想,源于最古老的原始宗教,继承了里面的合理的成分,扬弃了不合理的成分。道家,起源于伏羲创制八卦,成熟于黄帝治理天下实践,集大成于老子和庄子,是中华文明之根。汉朝初期,用的是黄老思想(黄帝和老子思想),清静无为,萧规曹随,创造了“文景之治”。唐朝统治者,自认老子为他们的祖先,用老子思想治国,创造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南怀瑾先生认为,每当中国遇到危难的时候,都是道家人士出面,救国家于危难之际。如创制八卦的伏羲、开创农业文明的神农炎帝、统一华夏部落的黄帝、助周灭商的姜太公、帮助刘邦灭亡秦朝的张良、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天才诗人李白,都是“尊道贵德,顺道而行”的杰出人物。道家讲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很合理的治理方式,这就是无数的中国人都喜欢“梦回大唐”重要原因。当然,如果能够像唐朝初期那样,“儒道并用、开放包容、兼修并蓄、博釆众长、诸子百家皆为我所用”,那中国会出现多少个“汉唐盛世"啊!只可惜,不少统治者,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为了个人利益,“唯我独尊”,“弃道不用”。后来者,只能在历史的深处,眼见老百姓生存于水深火热之中,面对着一个又一个朝代的残砖剩瓦,无数次深深的叹息!!!

马振廷1
「马振廷1 」发表看法
2024-01-10

如果被朝廷用参政议政,假道士无疑。还能算道士吗?假道士,假和尚多的是。名利之徒,与俗人设什么不同?失去遁入空门不闻天下事的意义了。

儒家是专业培养名利人才的,唯他莫属。儒家是追随皇家的铁杆粉絲。朝廷不用追随者用何人呢?脱掉白衣换紫袍,黄金屋,艳如玉,荣门耀祖。是儒家追求的目标。

白玉子
「白玉子 」发表看法
2024-01-06

不管从那一历史朝代起,如果出了个悟天道明人德,如道祖老子一般的准圣人!来治国理政,筐扶天下,都会从本朝代起,使五千年文明古国牢居世界榜首,进而率领全人类,早日步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共享幸福美好极乐世界地球村的!何以故?因为当代天子如同道祖老子一般明白了天道,必然就拥有了无漏圆通大智慧,而深知天道无私常养万物才得永远长生之真理!也就必然凭手中大权废除帝王家天下之传承制度,果断牺牲自己家传天下的自家私利,从而从天道而立人德,真正的奉天承运,重新建立推选圣贤为王的天人合一之规范,建立中华民族从天道之根本宪法。何愁大道不行,人类此时还互争互斗,竞相争霸呢?所以,由于天降圣人道祖老子于中华,并留有天道真言《道德经》于世,那么必然将由中华仁人志士能一朝悟道,解开《道德经》之天道真言!从而大化天下,指导世人及全人类,将思想意识理论体系汇同于天道共识,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同高境界,互帮互助,互利共赢,天下同观,从而构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必然步入幸福美好极乐世界地球村。共建共享为人类美好大家园!天时地利人和俱到矣!中华儿女皆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天道无私而放弃自私自利的劣根性意识,从人德而上善若水,上德不德,全心全意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为人民服务!说不定在这样的社会生活实践

生而无涯
「生而无涯 」发表看法
2024-01-05

这是个伪命题!老子本来就是圣人,不用那么如何他也是圣人,而且是当世公认的圣人……反而孔子不是圣人,就算汉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但孔子依然不是圣人,孔子之所以是圣人,那是后世篡位封赏的名号,这类帝王加封的所谓“圣人”,后来还出了一大串,简直五花八门了,什么文圣、武圣、兵圣、智圣都是此类……

易述人生5
「易述人生5 」发表看法
2024-01-12

中国的封建王朝选用什么理论,推崇什么思想其实是斗争的结果。有句老话说的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无论是干事还是干事业,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成功。现代社会强调“统一思想”就是这个意思。道不同,不相为谋。统治集团要团结,要布道,就得有协调一致的行动纲领,传承久远的利益目标。这个协调一致很多时候是用妥协达成的。也许是君王自己强势而为,也许是利益集团与君王斗争相互妥协达成的共识。封建社会打天下靠的是军队,治国理政主要是文人在出主意。治理国家需要人才,取士机制就是选人用人的法宝。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一种创新,它克服了世袭、推举制度容易造成集权落入士族而使权力分化的弊端。科举考试就有了教科书的必要,教科书的内容堪定,也就必然成了统治集团思想灌输的阵地。至于儒释道谁能够成为统治地位,并无理论和思想的优劣,主次轮回,彼此起伏。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诸子百家一直并存着,哪怕是“焚书坑儒”和“文字狱”的迫害,也没有消亡诸子百家的理论流传至今。

潇湘文
「潇湘文 」发表看法
2024-01-08

所提问题,首先儒家孔子是办教育。

老子是《道德经》,讲唯物辩证法,主要是哲学。

所以,教育才是重要的,孔子和老子并不是一回事情,因此没有改的,也没有比的。

有记载的就是孔子办教育,七十二弟子,没有专著,唯一的是《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论语》是儒家的基本经典。

《论语》的思想影响不少人。

“仁”的思想,也是我们所讲的善,讲良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是“仁”。

“以德治国”,要重视个人品德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领导者要给民众实惠。

关于中庸之道,中国自古讲究凡事有度。也是要适可而止,我们有的人讲话做事就是过头了。

中庸绝对不是提倡人们搞折中主义,遇事和稀泥,不讲原则。

中庸也不是让人懦弱和畏缩,它强调的是处理任何问题时,要把握分寸,以免物极必反。

所以说修身养性,现在的不少人听见风就是雨,并不知道实质情况,随便表态,站队支持!

其实,孔子是克己复礼的,希望恢复周礼。

孔子也提出了求真求善,讲究宽容和坚持正义等,对为人处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所以,孔子办教育,流传至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如今,还有高考、中考,小考,

对于培养国家人材,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教育也是不可少的,没有文化不行,不读书更加不行,孔子办学后收到了效果。

最初是解决了生计问题,后来是推动了教育,科技强国。

李备战6
「李备战6 」发表看法
2024-01-11

世上没有如果说

儒道与表为一体

百家汇总法先王

礼也俗也圣人言

家国情怀家天下

克己复礼周公言

定天治世之宝鉴

民族血腥魂脉传

敬天法祖民族本

农耕生存父传子

经验务实探索存

千年文字会说话

孔儒代的祖先言

下变烈演多完善

天大地大君父大

君父维持纲常伦

纲常不是永远远

互变道家法规妙

阴阳转化相催演

世界唯我独存在

儒道哲理出黄帝

黄帝四书血脉传

平台出题实无知

不足挂齿心气合

特书粗鲁代圣人

宗旨民魂种田人

不知文字它都知

有辱儒道国之本

真个无知小人也

吴山野士
「吴山野士 」发表看法
2024-01-11

儒家的理念从骨子里都透着治理国家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说如果儒所学不能治国、平天下。那便是腐儒之学,无用之学。也就是说儒学中有专业治理国家的学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治理国家的一个设想。国家的兴旺在于“仁爱、担当、秩序。”。

儒家传播的思想“仁义”即“仁爱与担当”是普世价值。人民有了仁爱与担当,则会善良、勤劳、勇敢。国家有了仁爱与担当,则会安全、幸福、奋发。

如果离开了儒家,人人讲道德这个世界会如何?大道运转,人只是道中生物,何来国?何来家?何来君?何来臣?何来治理国家?用脑子行走是道。大道之中人人平等。那么凭什么是国家的管理者?国家会启用一个质疑自己权力的理论吗?

德者得也。如果天下人的眼睛只看着利而想得。这天下将是一个纷争的天下。又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所以道家理论是不能成为国家管理普及理论的。

但作为君主是必须学习道家理论的。明白德,眼睛看直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行为就有了方向。君主有了方向,国家有了奋发的目标就容易走上正道。所以《道德经》是君主必须要学习的书。

道家不能普及的另一个原因,学道家可以成仙。成仙即可以不服从君主了,更与君主并立。君不君,臣不臣。则国将不国。如果中国用的是道家理论,而不是儒家理论,那么中国就如印度一样。没有凝聚力。一盘散沙。中华文化早就分崩离析了。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