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儒家大师朱熹是安徽人还是江西人?> 正文

儒家大师朱熹是安徽人还是江西人?

朱熹的故里在婺源,本属安徽,现在划给江西了,须知朱熹在世的时候,肯定说自己是徽州人,但是现在呢?
  • 鄱湖农夫鄱湖农夫
  • 2024-02-05
  • 8
  • 共10人回复
鄱湖农夫
「鄱湖农夫 」发表看法
2024-02-13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时期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武夷山),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赐同进士出身,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40]。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后因忧虑外戚专权之事重演,便利用讲学之便多次攻击身为外戚的韩侂胄。但韩侂胄被宁宗拥立,便将朱熹褫职出朝。庆元二年(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以伪学欺人,攻讦其为“伪学魁首”,列有六大罪。朱熹以伪学罪被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逝于家中,谥号为文。

朱弦一抚
「朱弦一抚 」发表看法
2024-02-07

朱熹是南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古代著名的儒学大师,史称朱子。朱熹是哪里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说朱熹是福建人,有人说朱熹是江西人,有人说朱熹是安徽人。目前,已经有两省五地在争夺朱熹故里的称号,纷纷以朱熹故里自命,分别是福建尤溪、福建建瓯、福建建阳、福建武夷山和江西的婺源。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分歧和争论,主要跟朱熹的祖籍及祖籍在今天的归属、出生地、幼年生长地、成年及晚年生活的地方有关。

而且,朱熹在写文著书的时候也经常自称婺源朱熹、紫阳朱熹,说明在朱熹的思想里,他认为自己是婺源紫阳人。

基于以上原因,今天的江西婺源可以理直气壮自称为朱熹故里。

至于朱熹到底是江西人还是安徽人,在朱熹那个时代,还没有江西、安徽省份的说法,婺源在古代归徽州,在今天归江西,如果按省份的概念来说,朱熹应该是江西人,不是安徽人。

朱熹儿童时代随父迁居福建建瓯

朱熹出生后不久,因为父亲做官的缘故,随着父亲迁居福建建瓯,在建瓯生活了十几年,据此,福建建瓯也自称为朱熹故里。

2016年,福建建瓯举行朱熹故里-朱子祭祀典礼,纪念朱熹诞辰886周年,以此为契机,大力建设福建建瓯朱子文化,打造建瓯朱熹故里这个朱子文化品牌。

目前,建瓯还完好地保存着跟朱熹有关的徽国朱文公祠、五经博士府、艮泉井等古迹。

朱熹晚年定居在福建建阳,去世后葬在福建建阳

朱熹晚年归乡以后并没有在武夷山五夫镇定居,而是迁居到了福建建阳考亭。在建阳考亭,朱熹兴建了考亭书院,在这里讲学授徒,传授他的理学思想。

朱熹去世以后,按照朱熹的遗愿,朱熹和他的夫人刘氏一起被葬在了建阳黄坑。

南宋以后,后人在建阳考亭建立牌坊,尊为建阳考亭“文公阙里”(朱熹的家),结果遭到婺源的强烈反对。

因为婺源是南宋朝廷官方命名的“文公阙里”,所以建阳考亭在争夺“文公阙里”中落败,在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不得不更名为“南闽阙里”。

由此可见,争夺朱熹故里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以福建建阳不敌江西婺源而告终。

无论古今,按照常规和朱熹祖父迁户籍的可能性(很小)来看,个人更倾向认为朱熹是江西人。

闹市诗隐
「闹市诗隐 」发表看法
2024-02-12

行政区划分问题,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在宋朝就根本不存在安徽省,后来把婺源划分给江西,所以朱熹就一起划分过去了,所以说朱熹是江西人。这种名人不应该光以是区域划分来定性的,应该是综合文化流派,文风区域板块更合理。皖南的文化,建筑,风俗都是与江西一脉相承的,至今任然有几百万皖南人操着一口的江西地方语言。而大名鼎鼎的徽派建筑也是与江西饶式建筑同脉的。

和蔼的小无名指
「和蔼的小无名指 」发表看法
2024-02-08

简单概括朱夫子伟大光辉的一生:祖籍婺源,,生于尤溪,学于建瓯,长于建阳,成于崇安(即今天的武夷山),葬于建阳。

朱熹70年不平凡的人生,除去在外做官,有六十几年的时光是在福建度过。

所以2010年,为了纪念朱熹诞辰880年,中国邮票总公司特别发行了两张纪念邮票。邮票的首发仪式选择了三个地方:江西婺源,福建尤溪和武夷山。这是准确的。

关于婺源,虽然是朱熹的祖籍地,但朱熹的父亲朱松被朝廷委派到政和当县尉时,已经变卖了家产和田产,举家迁入福建。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婺源和朱熹只有名义上的故乡关系。

朱熹生在福建,成长在福建,娶妻生子在福建,思想体系的成熟与完善也在福建。最后安葬在福建。

这难道还不是福建人吗?

朱夫子,不折不扣的福建人。绍兴二十年(1150),朱熹21岁,以新进士的身份还乡祭祖,乡亲把朱森离乡时典押的百亩田产赎回,交还朱熹掌管,恳请他迁回故乡婺源。这时朱熹虽未入籍建阳,定居于福建之志已决,根本无意迁回故乡婺源。他把赎回的田产全部归入祠堂,“以其租入充省扫祭之用”(清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二),并把长期乏人祭扫近亲之墓委托具体人负责管理。

lipurnc
「lipurnc 」发表看法
2024-02-15

朱熹是婺源县人,当时的婺源县属古徽州。但在他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安徽省,故他不能算安徽省人。他当时在江西(当时称江南西路)的南安军(现庐山南的星子县)任知军,在庐山南麓办“白鹿书院”,传播他的理学思想,对江西历史文化影响较深。而从民国时期婺源县就划归江西省建制,他也可算是江西人吧。

次元枫叶v
「次元枫叶v 」发表看法
2024-02-14

朱熹出生于我县即尤溪县,是我县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并不是安徽人和江西人,不过朱熹的祖籍在江西婺源县(今属于江西上饶市)。朱熹诞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于尤溪县)。朱熹死后葬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市。朱熹只属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

但是我强烈强调:

1、朱熹出生于尤溪县。是我县著名人物。我县各大中小学学校均要背诵朱熹生前著作的《朱子家训》。

2、朱熹祖籍在江西省。跟安微省没有任何关系,别把安徽省扯进来。

3、朱熹是闽学派代表。跟其他省没有任何关系。

4、朱熹后半生均在尤溪县度过。

5、各位如果要仰慕朱熹,可以来我县(尤溪县)的朱子文化苑。在苑内有朱熹像,你们可以祭拜!

前几天我县举行庆祝朱熹诞生887周年,来自台湾和朱氏后代到我县共同举办庆典。详情可以到尤溪新闻网观看。

11.8号,台湾前国民党立委邱毅到我县调研朱熹文化园。

我县很厉害吧!我们县电视台可是全国二十强电视台哦!

我们县旅游口号:我家在景区,度假来尤溪。在这口号下方有写“朱熹诞生地,尤溪欢迎你”。

这也说明了朱熹是我县的人,并不是安徽人或江西人。只是朱熹的祖籍在江西上饶而已。

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如果不明白请到尤溪县参观!我们县博物馆有详细介绍朱熹!

墨组织
「墨组织 」发表看法
2024-02-12

首先他是宋朝时候的人,确切的说是南宋时期,在中国古代户籍管理没有现在那么严,现在的户籍是把人困在某一地域,当然越来越松了,但是古代国家是不限制人身自由的,朱熹祖籍是安徽婺源,那试问朱熹自己会说婺源话吗?死后强调要埋葬故里吗?朱熹去婺源那个时期婺源人认可他作为同乡吗?很明显不会,也没有记载,但可以明确的是朱熹生在福建,会说福建话尤其是我老家闽北话,大半辈子都在福建尤其是闽北,最后连死都愿意埋葬在闽北建阳,试问他算安徽人还是更应该是福建人,当然江西就不用争了,只是现在把那块地方划归江西而已,古属安徽就算安徽,更重要的是朱熹的父亲甚至祖父都埋葬在福建,可见朱熹应该是福建人,说实话朱熹如果能复活讲的是闽北话,他碰到福建人绝对认同乡的,方言地区只认方言的,光就这点安徽人就抢不过了,再说论祖籍的话,奶奶的,谁敢跟河南人比祖籍?

最爱肉丸子先生
「最爱肉丸子先生 」发表看法
2024-02-07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籍贯”,现在一说到籍贯很多人自然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出生地或者户口的所在地,其实这不是完全正确的。古人是很重视自己的籍贯的,即使是自己的父、祖当了大官,居住在京城里面,但是其子弟依然要回原籍参加科考。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讲讲朱熹老夫子到底属于哪里人?

大多人都是知道朱熹的祖籍为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而如今徽州府的婺源县又从安徽被划分到了江西,自然就对朱熹是哪里人会掐架——安徽人?江西人?福建人?

(一)首先可以说朱熹夫子不算是福建人。

说是福建人的理由就是朱熹“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福建境内也有很多他的历史遗迹。这些只能说明朱熹的一生足迹比较多的留在了出生地而已,因为传统中国对籍贯的理解是依据祖籍来定的而不是根据出生地原则。朱熹夫子对语言的研究在《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八云:“闽浙声音尤不正”。可见朱熹说的并不是闽语言,从语言的认同上可见他也并非是闽人。

朱师古的次子朱瑰,于天佑三年(905年)前后受歙州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镇戍婺源,为新县制置(改旧县为清化镇),巡辖婺源、德兴、浮梁、祁门四县;其后裔繁衍于婺源一带,朱瑰被尊称为"茶院府君",也就是婺源朱氏的谱祖。到了朱瑰的八世孙朱松这一代,朱松被派到福建为官,举家迁往。朱老夫子也就出生在了福建,后来朱熹的后裔就以朱松为入闽始祖,朱熹别号紫阳,故其嫡系苗裔采用"紫阳"为堂号。(明代万历年间的木刻孤本《紫阳朱氏建安谱》(朱熹家谱))。

(三)朱熹是安徽人还是江西人?

婺源被划入江西不过69年(1949年被划入),它是古徽州的六县之一,徽州是在宋徽宗平宣和三年(1121年)平定方腊起义后改歙(shè)州而来,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长达790年的徽州作为行政区划名退出了历史舞蹈。

他们要求回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习俗悬殊”、“经济差异”和“文化偏离”三个方面。但是蒋介石却铁了心,对于这些理由他一一驳斥,有人拿朱熹来压他,他反驳说“查朱子为吾国理学名儒,教泽所被,广而且远”,无论隶属何省,均可景仰师承;你们说婺源放在安徽,你们可奉祠朱子,难道婺源划到江西,就禁止皖人奉祠朱子了?”最终抵不过他的强硬手段婺源划归江西。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一致对外,婺源的“回皖运动”势头减弱。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婺源县参议会成立,“婺人返皖”呼声再度高涨,甚至连婺源澄坑小学的学生要求回皖。

“婺人返皖”高涨情绪前后持续了一年多。 1946年12月底,南京国民大会期间,徽州同乡会通过胡适(安徽绩溪人),将“婺人返皖”请愿书呈内政部长张厉生代交蒋介石。最后国民政府迫于压力和激烈的民情,1947年8月16日,将婺源重新划归安徽,隶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

消息公布之时,婺源乃至徽州人奔走相告,击掌相庆。《休宁县志》记载了当时徽州人内心深处的喜悦,海阳、屯溪街头鞭炮齐鸣,人头攒动,万人空巷。据说,原先该县买食江西盐是2角7分,婺源回皖后,一下子就变成了1角9分,所以老百姓兴高采烈,认为还真是回皖好啊!

看到这里其实文化才是最大的认同感,婺源虽然已经归属到了江西,但是徽州文化却依旧显现在婺源的各个角落,徽州文化造就了婺源,婺源是徽州文化的结晶,如果朱熹在世他依旧还会说自己是徽州人、新安人的。

寂春居士
「寂春居士 」发表看法
2024-02-11

哪里人这个概念我还是不清晰。自己就是那样子,父亲是赣州兴国人,到吉安泰和结婚生子有了我,所以我是哪里人呢?说赣州兴国人,连兴国话都不会说。还是说我是泰和人,籍贯兴国为宜?不知道有没有定义?言归正传,朱熹的母亲在婺源有一个墓地我参观过,印象深刻的是朱熹母墓有朱熹亲自种的八卦树,已经非常高大了。说八卦其实就是用杉树按八卦的图形种植的。既然朱熹的父母是在婺源生活,而朱熹自己又离开了婺源,他到底是哪里人呢?如果他是婺源出生的,还应该算婺源人,如果不是婺源出生的,我觉得出生地为哪里人更妥些。

马仲迁
「马仲迁 」发表看法
2024-02-09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名词"婺源隶赣",说白了就是朱熹的老家婺源在历史上曾经两次由安徽划给江西的事件。

说实话,第一次知道婺源还是在图书馆的一本期刊上看到的,因为是朱熹的家乡我就记住了它。在民国时,常凯申为了"剿匪",出于地理板块统一的考虑把婺源划给了江西。常凯申的理由(引)1:政治。査婺源设治,始自唐玄宗时代,隶属江南道之歙州。宋代以该县山南诸水,皆流入江西,曾议改属赣省,依茅岭新岭为界。今察其地势,大部份突入江西境内。为浮梁、乐平、德兴三县所环抱,于皖省甚觉畸零,一切政务设施、均感不便。如不予以改隶,则格于现状,不能恢张政治力量。2军事。现值剿匪工作特别紧张之际。肃淸零匪,实为富务之急。婺源与浮梁、乐平、德兴三县地域,犬牙相错。因分隶两省之故,对于肃淸零匪之一切必要措施,如团队之防堵,以及围剿计划等等,甚形隔阂,实予赤匪以窜扰茍延之机会。一经改隶,则事权属于一省,责任既专,指挥尤便,扑灭残匪,计日可期。

3公路。婺白、婺德两路,一由婺源经德兴之九都至白沙关,一由婺源至德兴之屯潭。此两路关系剿匪军事及地方交通,至为密切。若不将婺源划归赣辖,则两路分属两省,运输管理,均觉不易统筹。值此匪患未靖之秋,断不容稍涉松懈、致误时机。其实总结起来就是:婺源的地理板块和江西是一体的,为了整合行政资源,发挥最好的作用,就把婺源划给了江西。

第二次婺源隶赣是在1949年,同样出于军事考虑,但与之前的形势相比,封锁与被封锁双方却是掉了个个,可见生活习惯与政治军事的矛盾有多大!

中国的行政区划历来有两种:犬牙交错与山川形便,几代中央政府出于国家的整体利益随时做出变更。犬牙交错以汉中为例,汉中本属四川盆地却被划给了陕西

山川形便则以唐朝初期(唐朝10道)和美国为例,即是以自然河流和山川为分界线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