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王朗的对骂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场战役中。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率领蜀军与魏军对峙。王朗是魏军的一位将领,他以口才出众而闻名。
因此,尽管王朗在口才上表现出色,但最终还是输给了诸葛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往往比单纯的口才更为重要。
事实上,站在辩论的角度,王朗的一番话根本没有任何问题,反而是句句精辟字字在理,连诸葛亮和蜀军众人听了都深以为然!然而,这不仅仅是辩论,这是战争,诸葛亮成功的把话题上升到了道德层面,对王朗进行人身攻击,结果王朗还真的就按照诸葛亮说的去思考了,被诸葛亮牵制鼻子走,最终气不过一命呜呼了!总结下来,王朗在这次对骂中,之所以输,主要有三个原因!
诸葛亮一开口就直接点名,你王朗就是汉臣,汉朝之所以灭亡都是因你们这些臣子,在其位不谋其政,惹得天下动乱,你们才是罪魁祸首!这是大致的意思,当然了,其中诸葛亮还夹杂了不少骂人的语句,目的就是为了激怒王朗!
原文: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性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生灵涂炭。……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倾国之人,欲食其肉!……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当咫尺归于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而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
王朗哪见过这个阵势啊,原本自己的辩论是非常有理的,结果被诸葛亮这么一搅和,自己倒成了卖主求荣之人。王朗一个没反应过来,被气得大叫一声,跌落马下。
好了,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明明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是他输?原因其实就是以下三个!
二、王朗科班出身,没见过野路子
王朗最开始是会稽太守,还曾和太史慈大战数回合,非常有能力,之后加入曹营后,一路高升,可以说,在普通人眼中,王朗就是高高在上的大官。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出身地位,限制了王朗的视野。王朗周边都是些大臣、贤士,每次讨论辩驳的都是些高雅的问题,而且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一般是不会说脏话的,这就要命了,长期这样下去,他们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辩论就是这么遣词造句的,大家得好好的讲道理。
但是实战中,谁会给你这么遵守规矩哦,都是怎么骂的爽怎么来,只要能成功的激怒你,对手就赢了,别人才不会跟你遵守规矩呢。这其实也就是实战中的野路子,往往这种野路子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王朗身份太高,没见识过村妇吵架,如果他多看几次,应该就能学会其中的技巧了,在面对诸葛亮的这种打法时,也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了。
事实上,面对诸葛亮的这种打法,王朗其实是有很多种方法回怼过去的。一种是不和诸葛亮纠缠道德问题,继续说自己的优势,另一种是回怼诸葛亮的道德问题,大家一起嗨嘛,当然了,其中必须加入一些脏话,这样才能起到带动气氛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比一下阿斗和曹叡,击破诸葛亮汉贼不两立的说法,看看谁像贼?凡此种种,要回骂过去,办法不要太多哦?
总而言之,王朗就是因为他的出身、地位,限制了自己的视野,没见过那些野路子,只要不跟着诸葛亮的思路走,王朗就永远不会败!
结语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其实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王朗的骂人水平确实不如诸葛亮,二是王朗由于地位原因,没见过丰富的“辩论”模式,三是王朗脸皮太薄,骂都能骂死,太窝囊了。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呗!本文由超级七品小芝麻官原创,欢迎交流!
三国演义中,有一场经典的辩论,让人看起来心旷神怡,这就是诸葛亮与王朗之辩。在后世,甚至有很多人将这一经典画面做成视频,流传网络,令人拍案叫绝。然而,当我们仔细分析诸葛亮和王朗之间的这段辩论,我们会发现其实王朗说的话其实句句精辟字字在理,那么为何他最后还是辩论输了,被诸葛亮气得跌落马下?
这是比较文明的开头,大家还是在一片和谐的氛围中。以后王朗又说到东汉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桓灵二帝失德,使得朝政污浊,宦官当道,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连续数代的混乱,汉室已然失了天命。而后董卓入洛阳,诸侯起兵讨伐,进一步使得天下大乱。而就在这种危局之下,是曹操起义兵,剿灭盗贼,安抚百姓,击败各路叛乱诸侯,最终扫清六合席卷八荒。
汉室天数有变,神器更易,最终归于有德之人,而曹氏正是这有德之人。曹氏成就帝业乃是天命所归!你诸葛亮不是自比管仲乐毅吗,为何不直接弃暗投明,反而要行逆乱之事?
诸葛亮这一番话也是极有道理的,接着他开始转向攻击王朗,说得王朗哑口无言。他说王朗也是这些无德官员之一,原本是举孝廉为官,不思匡扶社稷,重扶汉家天下,反而帮助曹氏篡权夺位,罪恶深重,怎么好意思来劝降我?我是大汉丞相,兴义兵讨贼,你却帮助贼子对抗我这正义之师,以后你在九泉之下,怎么有颜面面对汉室的二十四位先帝?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直接戳到了王朗的痛点,将王朗气得跌落马下。综合两人的对骂来看,其实王朗输阵有三个原因。
三、王朗情绪控制能力太低
王朗原本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只要坚持这个说法,不会这么轻易落败。在面对诸葛亮的观点时,他也可以学习诸葛亮的做法,转换角度辩论。然而,他却被诸葛亮轻易激怒,失了方寸。
其实在辩论对骂之中,切忌动怒,要想方设法化愤怒为力量,激怒敌人,把敌人激怒了,出了昏招,自己才有机会。在这一方面,只能说王朗的情绪控制能力太低,如果他不动怒,平静下来,应该还是能找出问题和诸葛亮继续对骂的。
总结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最终却还是输了,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是诸葛亮确实很强,另外两个则是王朗自身的问题了。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
王朗所言当然不无道理,但在诸葛亮这个心理学高手面前,没有讨得半点便宜,诸葛亮在与王朗的对吗过程中三段话都字字诛心:
第一段诛心之言: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第二段诛心之言: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第三段诛心之言: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76岁的王朗一向以大儒自居,把名节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老儒生,听了如此诛心之语,不死才怪,别说一个76岁的老儒生,就算是反复无常、身经百战的吴三桂,面对南明永历帝的诛心三问,都要面如死灰、汗流浃背:
永历帝得知面前此人就是吴三桂,就连发三问“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吴三桂听了这诛心的三问,“缄口伏地若死人,左右扶之出,则色如死灰,汗浃背,”
所以说吵架最怕诛心之言????????,而诸葛亮恰恰是这方面的高手,王朗不知深浅,自己讨死而已。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王朗的一场辩论堪称经典。在这场辩论中,双方各陈己见,都将自己的观念说了出来。王朗在辩论中所说的话,论点清晰,论据清楚,颇有道理。但是在经过诸葛亮的反驳后,却被活活气死马下。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王朗请对阵主将答话,诸葛亮出阵,让小校回话说,“汉丞相与司徒会话”。然后王朗就指责诸葛亮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兴无名之兵。诸葛亮也针锋相对的回答说,自己是奉诏讨贼,何谓无名无名?
于是王朗便长篇大论地说了一篇说辞。他是从天数开始,说天数有变,归有德之人,是自然之理。然后他为曹操歌功颂德,说汉末时天下大乱,是曹操拨乱反正,将天下重新平定。因此曹魏得到了百姓民心的拥戴,众望所归。
王朗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后,气得大叫一声,撞死在马下。因此,这一场辩论也有了结果,以诸葛亮的胜利告终。那么,王朗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他却因为诸葛亮的一番话给气死。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王朗与诸葛亮的辩论,实际上是双方另一种形式的交锋。诸葛亮和王朗都是成年人,双方都不可能说服对方。他们的辩论,是以这种形式挫伤对方的士气,为自己的军队取得优势。这是双方在道义上的交锋,如果失利将会给自己的军队造成严重不利的影响。因此王朗将自己的观点逐步展现开来,显示了王朗严谨的逻辑能力。
王朗作为曹魏篡汉的推手,当然在这一方面上做够了文章。为了让曹魏享有正统的名号,他们专门沿用王莽的做法,采取禅让的形式。这样,在曹魏君臣的眼中,汉室江山在禅让之后就已经灭亡,自己成为汉朝名正言顺的继承者。他们还美其名曰是仿效过去尧帝禅让舜帝的方式,顺天应人。
王朗就是以这种逻辑来展开他的辩论的。他以天数为借口,来证明曹魏的正统性。他首先举出东汉末年的乱象,对曹操平定战乱的功绩大肆赞扬。他将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归结为天命所归。然后他又将曹丕篡汉的举动加以粉饰,证明曹丕的行为是符合法统的。最后他举出魏蜀之间的实力差距,还有封侯之赏来对诸葛亮进行威逼利诱。
诸葛亮在回答中,自始至终就抓住一个要点,那就是王朗本是汉朝的大老元臣,如今却成为篡汉的曹魏功臣。因此,王朗本人就是个寡廉鲜耻的卑鄙小人。既然王朗是一个小人,那他嘴里说出的“鄙语”自然是荒谬之词了。
因此,诸葛亮首先针对王朗所说的汉末的乱象,将造成乱象的原因归结为朝堂之上没有忠义之人。都是一些道德败坏的无耻之徒,断送了汉室江山。而王朗本是举孝廉出身的人,也就是汉朝的“大老元臣”,本应该是汉朝的忠臣,为汉朝的延续而努力。可是他却成为汉朝灭亡的推手,这正和上面所说的卑鄙无耻之徒遥相呼应。
按理说王朗和诸葛亮辩论失败,也不该这么轻易地被气死。但是,他的表现却出人意料,他当场大叫一声,撞死在马下。王朗的死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共同作用造成的。
首先,王朗当时年岁已高,身体欠佳。在书中,王朗在担任曹魏军的军师,来对抗诸葛亮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六岁的高龄了。在汉朝时,这个年龄的人早已经行将就木了。而曹魏派王朗这样的人上阵,表示了他们对王朗能力的认可,希望王朗能够力挽狂澜。
但是出乎王朗的意料之外,诸葛亮对他这样的逆臣根本没有什么尊重地表示。在王朗以言辞威压的态势下,不但没有丝毫屈服,还给予了有力的回击。王朗在没有言辞反驳诸葛亮的情况下,自己的牛皮吹爆,丢尽了脸面。为此,更加让他感到耻辱,倍感气愤,加速了他的死亡。
第三,王朗多年的教育,让他心中有愧。最根本的一点,是诸葛亮抓住了王朗言辞里的漏洞,对王朗进行了严厉的回击。王朗和诸葛亮辩论,是企图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可是他却不能拿出相应的依据,只是以强势压人,企图用自己的实力优势来威胁诸葛亮。
王朗自然也有这样的情结。他一边为了荣华富贵追随曹氏父子,为了曹魏篡汉而奔走。但是,这是他出卖自己的良知而做的事,时刻在遭受道德的审判。这种内疚的心情虽然没有表露出来,但是它伴随着王朗之徒的终身。在诸葛亮毫不留情地对他揭露批判的时候,王朗终于因为内疚而无言以对,只能活活被气死马下。
王朗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担任曹魏军的军师,要和诸葛亮进行辩论。他的本意是想借这个机会挫败诸葛亮,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打击蜀军的士气。谁知道一场辩论下来,王朗理屈词穷,自取其辱,被气死在马下。
辩论,技巧很重要,并不是说得有道理就一定会赢。王朗出阵前信心满满,是因为他自恃有理,可惜遇上了辩论鬼才诸葛亮,于是悲剧了。
就这番说辞来看,王朗条理清晰,主题明确,是典型的劝降之语。但是太过“教科书”,没有什么亮点,完全是单纯地讲道理,比较模式化,只能说中规中矩。
“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诸葛亮的应对之法非常高明,首先就否定了王朗的气数之说,也就是说大汉气数未尽,因为汉室子孙刘备在西川延续了国祚,这样一来就将王朗所说的“曹氏正统论”全盘否定。这点既然已经不成了,那么王朗后面的理论自然全部被推翻,于是诸葛亮开始了自由发挥。
先是把曾经的权臣、诸侯全部说成乱臣贼子,接着指责王朗身为汉室之臣与乱国贼子沆瀣一气,有负大汉天恩。最后一顿人身攻击,一波将王朗“带走”。
二 自诩德高望重
王朗大概是当时曹魏最有资历的。观其一生,早年曾任会稽太守,与孙策交锋时大战太史慈。后出仕曹魏,一路迁升,位至三公,可谓德高望重。
简单点说,无论是真心敬佩还是看他老,总之在曹魏人人都要给王朗几分面子,但是他忘记了一点,就是诸葛亮和他不同属一个势力,并不买他的账。人就是这样,习惯了一种状态突然改变会很难接受。说白了,平时王朗让人捧惯了,大小官员对他都客客气气,恭恭敬敬。可是诸葛亮不仅反驳他,还“泼妇骂街”,“欺负”他这个老人家,如此不讲武德让王朗无所适从,巨大的反差使其心态彻底崩溃。
当然了,这些只是把“故事”正常化的合理推测,《武乡侯骂死王朗》这一桥段主要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另一种智慧,所以“德高望重”的王朗成了衬托的背景板。实际这一切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
因为王司徒“要脸”,而诸葛亮却不讲“武德”。
比如他说东汉末年时的黄巾之乱,以及董卓之祸,另外还提到了袁术称帝,以及各诸侯独霸一方,最终造成的“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的严峻形势。
举例完毕后,王朗转入正题,提出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正是他的太祖武皇帝,也就是曹操出手,“扫清六合席卷八荒”。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称赞曹操的作为,乃是让天下归于一统,而有了这种功绩,自然就是天命所归,也就是该曹家得到天下。
同时,他还说到,他的文皇帝(即曹丕),效法圣人尧舜,在合适的时机接受了汉天子的禅位,这么做乃是顺应天时的结果。
然后,王朗话锋一转,开始在言语上挤兑诸葛亮,说诸葛亮既然自比管仲乐毅,理应明事理才对,但如今却“逆天理、背人情”,讨伐天命所归的曹家,真真是不识时务。
紧接着,王朗开始在言语上威胁诸葛亮,称如今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之所以说这些,就是让诸葛亮知道曹魏的实力,迫使诸葛亮投降。
所以说完这些后,王朗最终给诸葛亮指了一条明路,即“倒戈卸甲,以礼来降”,并且他还不忘利诱诸葛亮,说只要愿意投降,那么“不失封侯之位”。
这便是王朗在阵前,与诸葛亮的对线中,所说一番话的核心意思。
其实从这个对话中我们就能发现,王朗王司徒的整体话术逻辑,还是相当严谨的。
他以天下归于有德之人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既举例说明为何曹家有德,同时又站在道德制高点对诸葛亮提出其不识时务的批评。
另外,他还不忘威胁和利诱诸葛亮,而这种做法,其实正是“既有棒子,又有甜枣”的典范。
更重要的是,王朗的话术中,各种引经据典,既有事实,又有引申,同时又能把想表达的意思层层递进,继而最终表达出自己的真实目的。
这可要比直接上来就让诸葛亮投降,来的高明的多了。
因此单从其说的内容上来讲的话,王朗所说的确实是句句精辟、字字在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诸葛亮反驳王朗的核心要点,就在于“德”这个字上。
诸葛亮明确说出,王朗世居东海,乃是以“举孝廉入仕”(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意思就是当了汉朝的官员。
既然当了汉朝的官员,那么自然就应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
这话的逻辑上十分严谨,他的意思,就好比我们现在找到了个工作,就应当以公司为重,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公司好好发展。
因此,诸葛亮说的没毛病,这个道理,就算是王朗也没办法反驳。
所以紧接着,在这个道理的基础上,诸葛亮提出,既然你王朗都当了汉朝的官员,为何还帮助“逆贼”(也就是曹家)同谋篡位?
你看,诸葛亮一句话,就把王朗定性成了篡位者的同流合污者。
并且,他这个定位,还无法让王朗反驳,你王朗能说你不是举孝廉入仕吗?能说你最初不是汉朝的官员吗?
自然不能说,因为这是事实,而不能说,更不能反驳,那就理亏了。
而这还不是诸葛亮最根本的意思,他通过扒王朗老底,其实就是想反驳王朗,反驳什么呢?即所谓曹丕效法尧舜,接受汉天子禅位,是“天心人意”的话。
换而言之,诸葛亮暗地里的意思就是,曹丕当皇帝,压根就不合法。
既然曹丕当皇帝不合法,那么你们这一帮鼓吹他是“顺天应时”的臣子,说的话更是无稽之谈,你们曾经都是汉朝的官员,如今却做出来自这种事,所以你们才是真正无德之人。
不得不说,诸葛亮的这番话,更是逻辑严谨,有理有据。
所以,在说完上述的一番理论后,诸葛亮开始发大招,而诸葛亮的大招,整体言辞更是精彩无比。
他首先点明,刘备建立的政权,乃是延续汉祚,这就侧面说明,己方阵营与曹魏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说白了,诸葛亮就是在表明自己才是正统,而对方则是“逆贼”。
紧接着,诸葛亮又说,自己是奉旨讨贼,而你王朗作为逆贼的“谄谀之臣”,理应“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意思是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怎么敢在两军阵前胡言乱语,说自己是什么天数。
最后,诸葛亮祭出一招必杀技,即痛骂王朗为“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并毫不留情的告诉忘了那个,像他这样的人,如果死了,又有什么颜面去见汉廷的“二十四帝”?
而这句话,直接击中了王朗的要害。
至于电视剧里的那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其实在小说里并没有,不过就电视剧来说,加上这一句的话,更是总结了诸葛亮的核心思想,所以,编剧加上这一句,也算是画龙点睛之笔。
至此,王朗“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还是那句话,之所以王朗会输,因为他还算要点脸,如果他选择不要面皮,对诸葛亮的话选择无视,那么结局就是另一个样子,同时,诸葛亮之所以胜利,正是巧妙的将话题转移到了“非天子失德,而是臣子无德”的角度上,这么一来,就占据了辩论的上风,所以才会最终取得胜利。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曹丕去世,曹睿继位。诸葛亮认为,经过数年的准备,国内已经安定,粮草准备充足,便正式向魏国出兵。这就是蜀汉第一次北伐中原的军事行动。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投降,导致陇右三郡南安、天水、安定投降蜀军。
消息传到洛阳,曹魏朝廷“朝野恐惧”。大司马王朗自告奋勇,建议由曹真出任大都督,郭淮为副将,自己为军师,出兵抵抗。曹睿准奏。
诸葛亮大笑道:“我以为汉朝大老元臣,一定会有高论,没想到你说出的话,让我感觉恶心!我告诉你,黄巾之后,董卓暴乱,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现在的庙堂之上,全是狼心狗肺之辈,奴颜婢膝之徒。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底细吗?你世居东海之滨,以孝廉入仕;本应该安汉兴刘;可是你食君之禄,却反助逆贼,同谋篡位!你自己罪恶深重,天地不容!你不知道吗?天下之人,都想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好在老天爷没打算灭绝汉朝,我昭烈皇帝继承汉家天下。今天,我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然已经成为一个谄谀之臣,苟活于世,就该找个鼠洞藏起来,苟延残喘。你现在竟然恬不知耻,还敢公开跑出来,跟我妄谈天数,劝我投降?你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贼,活不了几天了!你死了以后,我看你有什么脸去见大汉朝的二十四个皇帝?你以为我有那么多工夫和你瞎扯吗?我和你一个苟延残喘的老贼没话可说!闪一边去,让曹真和我在智谋上较量吧!”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说实话,正如题主所说“在诸葛亮与王朗的这一段对骂中,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王朗是以历史车轮前进的角度,以学者身份劝说诸葛亮“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
故此,诸葛亮就针对王朗的情况,争锋相对地说:“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底细吗?你世代都是汉朝官宦,吃着汉朝的饭,喝着汉朝的水,你帮着逆臣篡位也就罢了,现在倒反过来劝我投降。你这么大岁数了,用不了几天就该死了。你死了以后,见到汉朝那些皇帝,你究竟该说什么?你的脸皮呢?”
诸葛亮把王朗的根底全抖了出来,当时已经76岁的王朗,身子骨不可能特别硬朗。而且,他骨子里就是一个书生,从小读孔孟之书,哪能不懂“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道理?吃了这么多年汉室的饭,现在帮着一个篡汉的曹家劝降别人,让诸葛亮揭了老底,他的老脸往哪儿搁?加上年老体衰,肯定有一些老年人共有的病症,生了这么一场大气,他岂能不死?
在王朗潜意识中看来,诸葛亮无非就是一个山野匹夫,根本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只是运气不错,帮着刘备占据了一方土地。以他经学大家的才学,曹魏大司徒的身份,出面劝降诸葛亮,这就是手到擒来的事,应该没有什么悬念。正如他在曹真、郭淮面前吹嘘的那样:“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
但是现在,诸葛亮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容易对付。
王朗说的是历史大趋势,诸葛亮说的是忠君爱国。王朗说的是曹家天下是正统的;诸葛亮说的是曹家是乱臣贼子,刘家才是根正苗红延续汉朝的正统。
而王朗,则是汉魏之际的经学大家。按照现在的说法,那就是一个在经学领域无可比拟的专家、教授,标标准准一个被社会主流当做领头羊的高级知识分子。
罗贯中在小说中让诸葛亮把王朗骂死,显然有讥讽那些有文化知识但无济世良方者的意味。同时也是告诉世人,有名气不一定有水平,文化高不一定有能力。书本知识是死的,只有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济世安民,才能安邦定国。而那些不被主流社会认可却的确有真才实学的文化人,或许才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浅显认识,不一定正确。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诸葛亮本身就是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之人。他善于根据对手的特点,洞察其人的内心,从而以反客为主之计,用如簧巧舌,制服他人。赴江东舌战群儒之时,可见一斑。
王朗原本汉朝老臣,后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揽朝政,惧怕曹操势力而归附曹操。用诸葛亮的话说,他本身就是个“二臣贼子”,只可“潜首畏尾,苟图衣食。”
王朗错就错在对自己估计过高,不该目中无人,自取其辱。他说的话也有一定道理,但却忘了自己是有“冷病”之人。而诸葛亮正是抓住了他的冷病穷追猛打,又加之王朗年事已高,在众人面前被揭了老底,以至羞愧难当,怒气填胸而死。当然,诸葛亮在痛骂王朗时,也有强词夺理之嫌,问题是,骂赢了就是硬道理。
诸葛: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 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 ,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人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王: 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 我、我、我……
我诸葛亮,还有我的主子,还有我的士兵都是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这是我们的理想。这不仅是我们的理想,还应该是你王朗的理想。为什么呢?因为你是汉臣!然后言辞凿凿数落王朗的经历,说王朗忘记了初心,骂王朗二臣贼子。诸葛亮成功了,他强加给王朗的道义成了索命符。
看王朗,很容易就被带节奏了。
他出了一个辩论题目美滋滋地等着诸葛亮“无言以对”,结果呢诸葛亮反他出一道他对不上来就把自己的题给忘了。王朗为什么被骂死,不是诸葛亮的话多么有威力,那是因为他把诸葛亮的话听进去,羞愧死了。诸葛亮开始的时候还是坐着的,后来越说越起劲,直接站起来指着王朗鼻子骂。王朗开始的时候听得并不认真,后来越听越气,越气越点头,他这时候顺着诸葛亮的思路被带入得太深了。
他脑袋里面一定在想“诸葛村夫你何必翻旧账,新生活不好吗?我生在汉朝我能选择吗?我长在北方、活在中庭,我不伺候曹魏我去哪里啊?汉朝变成今天这样,是我一个人的责任吗?你怪我一个人怪得着吗?”一系列的思想完全是跟着诸葛亮的命题走,他可能都忘了刚才还给别人说过“天命已经变了,管他那些干什么呢?说点现实的不好吗?”。
因为王朗说的全是大话、套话,言之无物,不接地气。
听起来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仔细想想:啥都没有,全是废话。然而,诸葛亮却是单刀直入,摆事实、讲道理,说的都是当时发生的事,和王朗本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句句直戳王朗的痛处,在铁的事实面前王朗不被骂死、气死 ,才怪?
所以,王朗与诸葛亮对骂,不仅最后还会输,而且连命都丢了。说空话、大话,不干实事害死人,就是这个意思。
王朗的说辞可以归纳为四段话。
一、天数可变,既然汉朝能取代秦朝,难道我大魏就不能取代汉?
二、汉朝皇帝昏庸,而我朝皇帝贤明,皇位就该由我朝天子来坐。
三、蜀乃边陲小国,而大魏兵多将广,你打不过,何必白费功夫?
四、兵戎相见,只会使百姓遭殃,我劝你不如早早投降,既对百姓好,对你也好,我担保你投降后,封侯拜相。
王朗是何许人?用演义中的话说“汉朝大老元臣,初举孝廉入仕”——王朗能爬到魏国司徒之位,是因为他在汉朝做过官。汉室并未亏待过他。而他一个食汉帝之禄,却不为汉室分忧的人咒骂汉室不仁,扬言汉室该灭亡这种话,岂不是很滑稽搞笑吗?
就好比汪精卫投敌,跑到前线宣讲,说你们不愿意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中国军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管他说得对不对,只要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有道理就没道理了。只要指明了汪精卫狗汉奸的身份,自然而然的可以激起己方同仇敌忾之气。
诸葛亮反击王朗也是一样。他根本就不跟王朗正面辩论,而是直接骂王朗是汉贼!不管王朗说什么,他就是一口咬定——你王朗是汉贼,你王朗是汉贼,你王朗是汉贼。
这种时候下,如果王朗脸皮够厚,也就是他打心眼里认同自己的观点,无所谓别人骂他是汉贼,任凭诸葛亮羞辱,他还是会输,不过不至于气死。但是王朗对自己理论体系信仰不够坚定。嘴上说一套,可内心里却还是买诸葛亮说的那一套的账。
结果他经受不住折磨,内心纠结无比,最后暴毙而死。(应该是脑溢血之类的急症)
如果在阵前跟诸葛亮对喷的是曹操(宁负天下人),是吕布(三姓家奴),诸葛亮也不会赢得那么轻松。因为曹操和吕布本来就不要脸。他们嘴上说不要,心里也确实是真不在乎。
诸葛亮与王朗的阵前交锋可谓是精彩至极,的确单从言语上而言,王朗说的确实句句在理,毕竟王朗也是当代大儒,说话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毕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出来之后,人们心中对于家天下的概念也淡了,毕竟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而作为当今最强势力的曹魏完全有能力和实力成为取代者,君子识时务,遵循时代的潮流,历史的大势也无可厚非,但是王朗却忽略了一些东西,最终导致他的怒而坠亡,那究竟是忽略了哪些东西呢?
作为汉朝重臣,以及经学大家,享受名声和身份带来的好处时也必然被这些所束缚牵累,就如同当今的公众人物一般,必须时时刻刻做好标准模范的作用,而王朗一味享受自己的名声的好处,却忽略了这名声带来的负担,毕竟“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作为汉朝重臣,当代大儒却明知故犯?而且越是名声越高的,这种束缚和牵累的惯性就越大,大到最后轻易无法挣脱,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可能心中也觉得王朗所言在理,但却寥寥数句就能驳的王朗哑口无言。
所以说,不是王朗说的不对,而是说的场合,自身的身份,以及脸皮厚的程度都不行,这就是为什么,他自认为自己说的句句在理,最后还是被气的吐血而亡的原因所在了。
如果把王司徒换成汪精卫,就知道王司徒所说的是有多混账,而不是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了。
王司徒的言论怎么不高呢?诸葛亮也开始从汉朝说起,汉朝末年,宦官,黄巾,董卓酿祸,搞得大汉江山社稷一片废墟,生灵涂炭。
由此汉朝亏待了不少百姓,可是汉朝唯独没有亏待王司徒,给王司徒高官厚禄,大大的金票。王司徒应该报效大汉,可是王司徒干了什么呢?帮助曹魏篡汉。
在诸葛亮的言论中王司徒是吃着汉朝的饭还要砸汉朝的锅,就一个两面派。所以王司徒罪恶深重,天理不容。完全反驳了王司徒之前的诱降言论。
诸葛亮又说虽然汉朝到了这种地步,老天也没有要灭绝了汉朝的意思,昭烈帝在西川继承大统。我现在奉了大汉天子后主的旨意来讨伐曹魏。
强调了天命并没有要灭绝汉朝,有力反驳了王司徒所谓的汉朝灭亡是天命,曹魏篡汉是天命的论调。同时证明了自己讨伐曹魏并不是逆天而行,也反驳了王司徒说他讨伐是逆天而行的言论。
诸葛亮认为王司徒是在妄称天数,反驳了王司徒的所有天命论后,才是对王司徒的直接批驳,也就是网友所说的对王司徒的人身攻击。
其实王司徒将改朝换代认为是天命所归的言论有可能成为汉奸的言论。因为改朝换代不仅仅是内部轮换(农民起义,权臣篡位),也有可能是外部势力入侵(北魏,辽国,金国,元朝和清朝的建立)。
如果是外部势力入侵,王司徒还能句句有理吗?汪精卫要是也和王司徒一样说天命还能有理吗?汪兆铭倒戈卸甲,以礼来降,高官厚禄了,可是国安民乐了吗,岂不美哉了吗?
所以不论是君臣大义还是民族立场王司徒的言论都站不住脚,从他讲天命论的时候就已经输了。诸葛亮骂他是断脊之犬,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并不过分。
诸葛亮:我原以为你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傕(jue)、郭祀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初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三国的故事,很早就流传于民间。隋炀帝观看水上杂戏时,就有曹操谯(qiao)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节目。至宋朝苏东坡《东坡志林》中有载: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在当时,三国故事就明显的有尊刘贬曹倾向。古代文艺有泾渭分明的“正”“邪”之分。在罗贯中先生所著的《三国演义》中,"正"是蜀汉,“邪”是曹魏,这种简明的正邪之分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关键是更有利于老百姓去了解历史,很容易得到老百姓的喜欢。
虽然曹操是一个蔑视传统伦理的”奸雄“人物,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却不大容易在传统道德中得到肯定。而刘备,尽管没有太大的政治成就,却因为有与汉皇室一点可疑的血统,更易被树立成正面人物。通过描写曹操的残暴奸诈和刘备的宽厚仁慈,是为了表现作者和老百姓对仁政的向往。比如写刘备从当阳撤退时,虽然形势危急,却从不曾抛弃十几万百姓,这其实是在写老百姓的希望。
罗贯中对蜀汉赞扬溢于言表,《三国演义》“关羽温酒斩华雄”,正史记载孙坚所斩杀;《三国演义》“孔明草船借箭”,正史发生在濡须口之战孙权;相反丑化曹操杀吕伯奢,宣称“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等诸多事情。
刘备这个昭烈皇帝,除蜀汉认可外世人皆未承认,蜀汉自立政权与汉献帝禅让政权,法统优劣性一目了然,诸葛亮只看刘氏政权,抓住王朗受恩与汉室,以儒家忠孝礼义抨击王朗,实则是无理取闹的借口,也是其心虚的表现。
总有人说诸葛亮骂王朗是人身攻击,其实不然,二人站的角度不同,信仰不同,说不上谁对谁错,王朗讲的是天下大势,势在必行;而诸葛亮说的是匡扶汉室,尽忠报国。诸葛亮不是惺惺作态,汉已经立国四百余年,深入人心,谁叛汉就是乱臣贼子,(起码在诸葛亮的心中是这么想的)所以诸葛亮骂王朗是正义痛斥邪恶,不是人身攻击。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诸葛亮与王朗的对骂,出自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当中,在电视剧里,唐国强、陆毅扮演的诸葛亮也有上佳表现,在演义中诸葛亮把一场本来是一边倒的辩论,变成了大反转的局面,让人看后酣畅淋漓,大呼过瘾。在辩论之前原本神采奕奕的王朗,经过与诸葛亮一番对骂,顿时坠马而亡,充分体现了罗贯中打造的“多智近乎于妖“的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并没有反驳曹操的功绩(实际上也反驳不了),于是掉转了话题,直接攻击对方的要害。他说道,桓帝和灵帝的时候天下逐渐出现纷乱的局面,就是因为朝廷上一帮大臣只知道吃汉朝的俸禄,不为汉朝尽力,包藏私心,以至于让董卓、李傕、郭汜这样的狼心狗肺之徒称王称霸。正当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还有王允这样不畏个人安危荣辱出来维护汉朝的正义之士,而你王朗又是什么人呢?你是汉朝的臣子,汉朝待你不薄,你应当匡扶汉室,却助纣为虐,帮助乱臣贼子篡夺皇位,大逆不道,天理不容!
此话一出,王朗就乱了阵脚,实际上辩论到这里已经结束,诸葛亮胜了。
下面的对话是这样的:
因此,题主所说的王朗句句在理,最后之所以会输掉就是这个原因:王朗的强点在于汉朝在桓帝、灵帝的时候政治无能,以至于天下大乱,失去了天命,曹操英明神武重新收拾了河山,稳定了天下获得了天命,天命转到了曹魏;诸葛亮的强点在于天命仍然在汉朝,曹操是篡位大逆不道,王朗助纣为虐,帮助曹魏篡夺皇位,也是乱臣贼子。
双方都有自己的强点,这个强点都无法反驳。
一开始王朗的言辞都在曹魏的强点这边,而诸葛亮避开了王朗的强点,把话题转到了自己的强点这边,当诸葛亮转到自己的强点这边的时候,王朗还在往对方的强点哪里钻,不把话题转到自己的强点上,自然就输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辩论关键还是看反应,其实这些话我们事后分析都可以分析的很透彻,但是在实际辩论的时候,你会受到当时氛围、你的心理和应变能力以及你给对手的压力以及对手给你的压力等等因素的影响。关键是要思路清晰,看谁先能把对方的思路打乱,那么能够把对方思路打乱的一方基本就赢了。
本文由作者:佳佳科普19 于 2023-12-30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17462380538970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