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周公为了维护天下的稳定,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对臣子的等级做了严格的划分,制定了一套封君封土制。周天子把辖区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接着分封下去,这就是所谓的“裂土封侯”。诸侯国的爵位从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对自己的辖区的臣子有着任免的自由,他们可以将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子孙、宗亲以及功臣们。
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取得更多土地,获得更多话语权,纷纷开始变法运动。列国中,只要能后帮助国君壮大实力的人,不计贵贱都能够获得高官厚禄,甚至是获得封土,战国变法运动中最有代表性的秦孝公变法。秦穆公之后,数代君主无所作为,秦国失去了称霸诸侯的实力,逐渐成为被列国欺凌的对象。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效仿魏国、韩国的变法,在列国求取贤才帮助秦国壮大实力,于是,秦孝公颁布了被称为“五百年一见雄文”的求贤令。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求贤令》
秦孝公用“与之分土”的承诺,引来了以商鞅为代表的列国士子,也由此拉开了商鞅变法的序幕,秦国的命运由此改变。
商鞅变法之后,对秦国立下赫赫功勋的将相,多被封为“君”的称号。例如,商君卫鞅、武信君张仪、武安君白起。
从爵位等级来看,商君与武信君都是“君”的爵位,因此他们的爵位等级都相同。但是,如果从多方面考量的话,商鞅的地位远超张仪。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也是秦惠文王帐下著名的谋臣,在以合纵连横为大背景的战国时期,张仪凭借出色的雄辩口才,以及过人的智谋,对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单以口舌之利,敌过千军万马,张仪可以算得上其中之一。在战国时期,张仪更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美名。但是,如果要在商鞅与张仪之间,评价其对历史的贡献。我认为,商鞅的历史贡献远大于张仪。
商鞅变法后,秦国设置了20级爵位,商鞅和张仪都有封邑,因此都属于最高级彻侯(第19级关内侯没有封邑),单从级别来说,他们是一样的;但从实际权利、收益角度来说,商君的含金量明显大于武信君。
贡献不同,得到的也不同:商鞅封了15邑,张仪只有5邑。当然了,5邑在战国的那些封君里面,也算非常多的了。
商鞅在封邑有很高的威信,这从商鞅能够发兵谋反就可看出,他在商於封地不但有行政权、还有军事权。这也是封君制不太成熟的产物,后期的封君都没有军事权。
首先,我认为范雎不能与商鞅、张仪等比肩。
以上3人都做过秦的相国,对于秦的强大都有突出的贡献,但是我认为3人的功绩不能简单的划等号,由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3人所发挥的作用自然也不一样。
我认为按功绩大小排名的话,商鞅理应排在第1,其次为张仪,最后才是范雎。
商鞅变法
商鞅的主要功绩在于成功推行了变法,使秦国走向了富强,是奠定秦国国力的一笔。变法前的秦国只是被东方六国鄙夷的蛮夷之邦,国家穷困落后,更是被魏国武力夺取了河西之地。
然而商鞅主持变法以后,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业,举国推行耕战制度,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在军事方面,奖励有战功的士兵,授予他们爵位;在政治方面,制定了严苛的法律,统一了税收和度量衡。
秦国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逐渐成为了东方六国的心腹大患。
张仪的“连横”战术
当苏秦频繁在六国奔走促成合纵盟约之时,落魄的张仪来到了秦国,幸运的是秦惠文王是个贤主,他慧眼识金,将张仪从市井提拔到了相国之位。
张仪也没有辜负惠文王的信任,远赴六国游说,成功瓦解了合纵盟约。
范雎的“远交近攻”战术
范雎在入秦之前,秦国的大权一直由穰侯把持,穰侯指挥秦军攻打遥远的齐国和燕国,长年累月的战争却无法增加秦国国土,空耗国力。
范雎为秦昭襄王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优先攻打韩、魏两国,用重金收买合纵盟约的倡导者,秦国的东出之路由此越发顺畅。
因此,我认为范雎不如商鞅,张仪,其原因有以下3点:
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是建立在两位前辈奋斗的基础上的
商鞅变法是秦国能一统天下的最重要原因,俗语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雄厚的实力,秦国的东出之路绝不会如此顺畅。而张仪数次解“合纵联军攻秦”之围,给了秦国大好的发展良机,自此之后,“合纵”已难成气候。
而“远交近攻”无非是一种舍远求近的战略打法,当时的东方六国除赵国之外,已经无法对秦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范雎只不过是顺应时势,转换了进攻思路,以弱国为切入点逐步蚕食土地。
范雎胸襟狭小,残害忠臣
范雎相比商鞅,张仪,少了一些胸怀,多了一丝奸诈,他对于权力的渴求实际并不亚于前任穰侯。
武安君白起本可以一鼓作气拿下赵国,却被范雎恶言诬陷,导致一代名将冤死孤城,而赵国日后的恢复又给秦国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白白又搭上几十万将士的生命。
而商鞅为了变法大义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对于人才的提拔也是任贤唯举,张仪也没有妒忌贤能的事例。
范雎只被封为“应侯”,与商鞅和张仪的“君号”不能相提并论
商鞅变法有成后,在秦国的地位甚至有超过孝公的迹象,而范雎尽管位高权重,终究迈不过秦昭襄王这座大山。商君的名号在秦国家喻户晓,影响深远,非范雎所能相比。
其次,范雎晚年失宠,为明哲保身,主动辞官归隐,功业又都付诸东流。
从数量上看,封君比封侯容易些。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王翦在灭楚之战,领军出征之时,曾如是对着秦王政抱怨到。
我们都知道,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逐步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二十等爵制”,在这其中“列侯”是秦国“二十等爵制”中最高的爵位。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一些同学会产生一个疑问,在战国时期,最流行的不是“封君”吗?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战国四公子,那么,在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封侯”和封君比起来,哪个更难取得呢?
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封君”难吗?
很难!
那么,在秦孝公至秦王政之间,我们熟知的秦国“封君”都有哪些人呢?
第一个自然就是主持了秦国变法的商君卫鞅,而后就是严君疾、武信君张仪、华阳君芈戎、武安君白起等人。
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封侯”难吗?
也很难!
在商鞅起初设立的“十七级爵制”之中,秦国最高爵位不过是商鞅本人担任的“大良造”,并未正式将侯爵加入到军功爵制之中,原因也很简单——在当时,自称王爵的不过是楚国、魏国等少数国家,秦国国君也不过是公爵,赵、韩等国国君也不过只是个侯爵,秦国自然不可能将侯爵之位轻易地用于赏赐。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商君)是秦孝公时期的改革家,众所周知秦国是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盛起来的,而且商鞅还是卓越的军事家,曾带领秦军打败了强大的魏国(耍了扣押老友的不齿手段)。商鞅因功被秦孝公封为商邑15座城(今陕西商县东南),也就是说在秦国商鞅是大良造(丞相),而在自己的封国可以称王(商君),后来秦孝公去世后被秦惠文王追杀,走投无路的商鞅跑到自己的封国组织军队抵抗被杀(车裂)。
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和张仪在新王登基后都没有好下场,但是商鞅变法却保留了下来,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商鞅制定的政策都功不可没。而张仪的连横政策最终被范雎的远交近攻政策取代。说明商鞅的治国政策比张仪的外交政策强很多,商鞅的贡献也比张仪大得多。
我认为,商鞅的历史贡献远大于张仪。因为张仪所做的只是帮助秦国打败了其他诸侯国,破坏了其他各国合纵进攻秦国的策略,使秦国的地盘得到大大的扩张,使秦国的实力大增,使山东六国无不惧怕大秦,但这些都是在秦国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只能说张仪是一个继承者,只是使秦国上一个阶梯。
但是,商鞅所改变的,是人治时代向法治时代过渡的进程,他从骨子里改变了秦国,可以说是使秦国变了个样。张仪游说列国时,秦国的实力还是非常大的,而秦国的实力是由商鞅变法所实现的,张仪之所以有资本游说各国,也是依赖于商鞅给秦国留下的政治财富,商鞅所提出的法治思想、集权思想、以及管理制度即历史上的商鞅变法,不仅改变了秦国,更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甚至影响到现在。
本文由作者:万年之祖 于 2024-02-03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21073083991949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