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至于说天下是否沉痛哀悼,那肯定是不存在的。
嬴稷去世,对包括秦国在内,都是一个喜大普奔的日子。对六国来说,被这老家伙欺负惨了,终于能够缓口气了。
在秦国国内,太子嬴柱终于放心了,王位落听了,老爹再不死,他就快死了。这不嬴稷死了没一年,嬴柱继位才三天,就嗝屁了。
所以来说,秦昭襄王嬴稷的去世,对于方方面面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战国七雄就差敲锣打鼓放鞭炮了。
来看看史书是怎么写的:
《史记-秦本纪》: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
从史书来看,嬴稷去世后,山东六国都派出使者到秦国凭吊,这是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最基本礼节,没什么特别的,各国哪个国君死了都一样。
六国派出使者,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看看秦国新君是个怎么样的人,一会打交道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六国里面,只有韩国的戏有点足,韩王身穿丧服进入秦国凭吊秦昭襄王。这与韩国所处的环境有关,嬴稷去世前,刚刚征服了韩国、魏国,迫使魏、韩称臣。
魏国是邯郸之战的主力,又有信陵君联结各国,与赵国的同盟关系更近,所以比较硬气,不愿意自降身份巴结秦国。
韩国就不一样了,从秦惠文王就被打服了,夹在各国之间,左右为难。秦昭襄王时期,又是重点打击对象,韩国丧服凭吊,一是表示臣服,二是跪求放过。
嬴稷堪称是历史最大的嬴家,啥也不用干,就收获了一切。大哥嬴荡暴毙之后,一脸懵逼地在燕国当质子的嬴稷,被赵武灵王、燕昭王送回秦国。
在叔叔樗里疾、老妈宣太后、舅舅魏冉的拥立下登上秦国的王位。起初国政由樗里疾掌控,没几年老叔病逝,秦国朝政落入宣太后和魏冉手中。
秦昭襄王的好运,不仅仅是在即位上,当上秦王以后,国政也不用他操心。有了一个权力欲望极大的老妈,和一个强势但很有头脑的老舅。
老妈牺牲色相,为嬴稷拔掉了义渠这个秦国背后的芒刺。老舅魏冉主理国政期间,提拔了一代杀神白起,为秦国拓地数千里,蚕食六国领土。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最重要的事件就是灭亡义渠、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其中仅有长平之战是在秦昭襄王罢免魏冉之后,由范雎辅佐亲自主政完成的,堪称古今第一“妈宝男”兼人生赢家啊!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的时候,魏国人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宣太后和四贵专权对秦国的危害。并且根据当时的战国局势,提出“远交近攻”战略,秦昭襄王驱逐四贵,以范雎为相。
整体来说,秦昭襄王罢免魏冉,任用范雎的时机选择得特别好。正好在齐国衰落以后,楚国被严重削弱之后,秦国一家独大,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如果在五国伐齐之前任用范雎,使用“远交近攻”,秦国恐怕就危险了,可能五国没有伐齐,先找秦国下手了。战国时期,外交的策略也是根据局势而变化的,否则必然要把错误的政策反噬。
秦昭襄王在位多年,虽然没啥特别突出的能力,但是他善于把握时机,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使用合适的人才,这恐怕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吧!
看三国的人都知道,天下归晋,不是说司马家的人多么厉害,多么牛逼,就是因为司马懿实在能活,耗死了天下英雄,自己收割天下。
秦国能够在秦昭襄王时代,获得一统天下的资本,同样不是因为秦昭襄王多么雄才伟略,多年天纵英才,而是因为他能够超长待机。
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继位,在位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去世。他经历了赵国从雄才伟略的赵武灵王,到举贤任能的赵惠文王,再到年少冲动的赵孝成王。
嬴稷也同样经历了齐国从齐宣王到齐湣王,再到齐襄王,最后传到齐王建,传了四代。楚国经历了楚怀王、楚顷襄王、楚考烈王三代。
嬴稷这是一个比司马懿还能耗的主啊,一个人抵了人家三代人。他的长期在位,可以让秦国拥有稳定的人才和施政策略,保证秦国不因为王位更替,出现国策变化,导致国家的衰落。
这样的情况在齐国和赵国这两个主要对手身上,都出现了,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扩张心态爆棚,企图收回贵族手中的权力,令齐国内部贵族对抗王室,被燕国抓住反击的机会。
赵国也是一样,赵孝成王年少继位,年轻人爱冲动,就看不惯廉颇的老成防守临阵换将,造成长平惨败。
同时也因为齐襄王的去世,齐王建改变齐赵联合抗秦的政策,导致赵国顶不住秦国的压力,在长平惨败。
因此说,秦昭襄王的长寿,是令六国暗恨不已的一件事,对六国来说可真是嘉靖的那句话,“老而不死是为贼”!听到嬴稷去世,恐怕高兴的要掉眼泪了。
秦昭襄王超长待机,谁最心惊胆战,那太子安国君嬴柱必须是第一个。万一走老爹前面了,到手的世代永贵就飞了。
安国君嬴柱能成为太子,也是因为运气,他是嬴稷的次子,本来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但是他老爹实在是能活,秦昭襄王四十年,把他大哥悼太子给耗死了。
他大哥也是运气差,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硬是没有等到王位,自己先嗝屁了。嬴柱从秦昭襄王四十二年被立为太子,眼瞅着已经快当了十五年的太子了,老爹再不死,他就该死了。
如果嬴柱没能扛住老秦王嬴稷,先走了,那么最暴跳如雷的是谁呢?一定是大商人吕不韦。因为嬴柱如果步了他大哥的后尘,被立为太子的,一定是嬴柱的弟弟,不会是他儿子继秦王位的。
这样的话吕不韦忙活了半天,又是送钱,又是送美女的,自己到头来搞了个安国君世子的家臣了。还说毛线的奇货可居,这真个亏的血本无归啊!
安国君实在有点扛不住了,老弟刚死了一年,三天后天就报到去了,可把他周围的吕不韦等人惊出一身冷汗啊。
所以对于秦昭襄王嬴稷的去世,不论是山东六国,还是秦国国内,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秦昭襄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长达五十五年之久。
早年,他跟随母亲在燕国为人质,直到秦武王去世,回国夺位,成为秦昭襄王。在他即位初期,宣太后当权执政,外戚魏冉处理庶务,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了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等地,发动了著名的水淹郢都的战役。从此,东方各国听闻虎狼之秦无不战战兢兢。
后来他听从范雎之言,夺取宣太后、魏冉的权柄,正式亲政。文以范雎为相,武以白起为帅,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并对赵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坑杀四十万赵军。之后,他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昭襄王在位时可以说战果硕硕,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薨逝,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襄。要说秦国内部的人为之痛哭还好,但东方六国为之痛哭,响起哀嚎悲痛之声,恕笔者一时无法理解了。笔者认为与其说是哀痛秦昭襄王,不如说是哀叹自己的未来。
周朝灭亡,天下共主已失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秦国的大将赵摎攻打韩国,攻占了阳城,斩首了4万人。接着赵摎继续挥师攻打赵国,攻占了二十几个县,斩杀及俘虏了九万人。位于王畿的周赧王姬延感到非常恐慌,于是他和燕国、楚国密谋联合各国,再订立合纵盟约攻秦,准备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
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大将军赵摎攻打西周。吓怕的周赧王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由此可见此时的周天子已经没有了尊严。秦国将周赧王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贬为平民,便放其回到西周。后来姬延抑郁而终,东周国亡,立国879年。
要说之前,虽说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但各诸侯之间还是顾忌着周天子的地位和身份,都还承认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例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之时,他们都要去周天子那里申请旨意,让周天子承认自己。但昭襄王薨了以后,加上周天子也没有了,整个东方六国宛如心中失去了一个支柱,一个中心,怎能不哀痛?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挡住秦军的铁蹄了
在他在位时,东方六国已经被欺负怕了,这时候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去掉,身上的重压一消失,加上对未来的茫然四顾,不知所措,东方六国的哀痛不仅是重压后紧张的酸楚,也有对自己未来迷惘的恐惧。秦国实力远超东方六国已成定局,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够挡住秦军的铁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哀痛更多是对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哀痛。
在秦征战六国时,秦昭襄王手段的确狠心——坑杀赵军四十万、水淹郢都等等战役,都给东方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他逝世后,六国的一片哀嚎标志着天下共主已逝,从此是秦国鞭笞天下了。
六国哀嚎哭泣?我想是喜极而泣吧。
我很讨厌史书上所记载的这方面内容,说某个权臣或者君主去世以后,百姓们纷纷哭泣。其实百姓们懂什么?他们还不是该吃吃该喝喝?
这么写不过是为了表达出作者对逝世者的一种怀念之情罢了。这就好比现在少先队员被安排着夹道欢迎某领导一样,少先队员懂个屁。
秦昭襄王的出现,其实是一个意外。因为他老爸秦惠文王的接班人并不是他,而是他的哥哥秦武王嬴荡。可是秦武王嬴荡力气比较大,又十分霸气,所以跑到周天子那里耍威风。公然在周天子和天下诸侯面前举鼎。
大鼎被举起来以后,嬴荡心想,这鼎这重,但是他不好意思说自己举不动,结果就把自己给活活砸死了。嬴荡死了以后,秦国一片混乱,在赵武灵王的支持下,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便被送回了秦国接任王位,这便是秦昭襄王。
可以说秦昭襄王之所以能够继任王位,还真的要多亏了说得上话的赵武灵王赵雍。但是当时的秦昭襄王年纪小啊,才不过19岁。其实也不小了,就是没有治国的才能。所以他老妈宣太后,以及他舅舅魏冉共同执政,帮助秦昭襄王打理秦国的朝政。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厓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厓为政。---《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宣太后贪恋权力,这一执政就是42年之久。等到秦昭襄王掌权的时候,已经是60岁的老人家了。
所以不要看电视剧里把秦昭襄王演得多么牛,其实他一辈子几乎都是傀儡,是宣太后手里的牵线木偶。一直等到魏国人范睢的出现,才得以改变这种局面。
不得不说宣太后虽然贪恋权力,可是她执政的确很有能力。在她统治下的秦国,不仅与各国相处融洽,而且还消灭了秦国最大的后患义渠国,使得秦国再无后顾之忧。
可是宣太后始终不肯放权,这让秦昭襄王非常尴尬,毕竟自己才是大王,这眼看就要过60大寿了,要是再不亲政可能就要嗝屁了。 所以咋范睢的建议之下,趁着宣太后老的不成人形的时候,秦昭襄王果断废除宣太后执政的资格,又将魏冉等四人全部赶出咸阳城,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权力。 那么问题来了,电视剧里秦昭襄王征讨天下的场面,都是他60岁以后发生的吗?很可惜,并不是这样,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在秦昭襄王60岁以前发生的,也就是说,这些战争全部都是宣太后和魏冉一手操控,秦昭襄王就是看个热闹。 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馀县,首虏九万。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於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史记,秦本纪》不过长平之战,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意外。可以说让秦昭襄王能够打个翻身仗的,就是这一场大战。
当时秦赵两国的国力相当,秦昭襄王刚刚亲政,为了能够起到震慑诸侯的作用,所以秦赵两国发生了长平之战。
原本秦昭襄王也没什么底气,一直在前线跟赵国干耗着。两国国家的国力几乎都被消耗殆尽的时候,赵国主动发起了进攻,结果被秦国一举歼灭。20万赵军被坑杀,从此秦昭襄王终于一战成名,留名青史。这一年是秦昭襄王42年。
秦昭襄王在60岁之前,虽然都是提线木偶,但是这也算是他的实习期。没办法人活得长,就要干等着。所以他实习了长达42年以后,终于转正了。
这个时候的他从母亲和舅舅那里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所以他也开始有了争霸天下的野心。在宣太后的努力之下,秦国的国力与日俱增,所以秦国才有资本跟赵国打了长平之战。
这一战过后,秦昭襄王的军事行动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也就是说诸侯六国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他不断向赵国发起进攻,在邯郸城下打了好几个来回,要不是楚国魏国联合营救,赵国当时就能灭亡。 结果失去白起的秦昭襄王居然被魏无忌给击败,不得已将太子的儿子异人送入赵国作为人质,这位人质兄弟就是秦始皇名义上的老爸。 随后秦昭襄王又开始对韩国下手,一举斩杀韩国4万多人。掉头又攻占赵国二十多座城池,斩杀及俘虏合计9万多人。 五十三年,天下来宾。魏后,秦使摎伐魏,取吴城。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五十四年,王郊见上帝于雍。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史记,秦本纪》这还不够,秦昭襄王又盯上了迟迟不能亡国的周天子。周天子到了这个时候,其实连个象征的意义都不存在了,所以秦昭襄王索性就把周国给灭了,将周天子给抓到了秦国。
随后秦昭襄王又在72岁高龄的时候,宣布攻打魏国,占领了魏国吴城,迫使魏国投降秦国,成为秦国的附属国。
可以说后期的秦昭襄王把一辈子的屈辱愤怒都发泄了出来,每一年都在打仗,但凡跟他接壤的国家都被他欺负过。
赵国、韩国、魏国包括楚国,这些跟秦国接壤的国家,全部被秦昭襄王揍过。这些国家的君主在得知秦昭襄王去世的消息以后,难道还会感到难过?
他们就算是流泪,那也是喜极而泣。他们知道秦昭襄王死了以后,这些国家至少可以过个几十年太平日子。毕竟不是每个秦国的君主都是如此霸道的吧?
所以说秦昭襄王在75岁去世以后,全天下都迎来了一片欢呼雀跃之声,他们知道自己的好日子终于来了,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
题目中的哀嚎有点过分了,这些诸侯王最多就是感动的落泪,然后商量好了一起去哪家夜店庆祝一番罢了。
参考资料:
《史记,秦本纪》
《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
仅从史料来看的话,秦昭襄王去世之时,六国似乎都非常“悲痛”,各国纷纷前来吊丧。难道秦昭襄王的“功德”,真得能够感动其他诸侯国,对手也给予秦昭襄王足够的尊重吗?为何秦昭襄王去世之时,六国诸侯“嚎啕悲痛”地前去吊丧?
秦昭襄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一共在位55年之久。秦昭襄王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掌握大权之后开始不断对外扩张,不断打击山东六国。山东六国基本上都受到秦军的打击。
公元前300年,秦军攻打楚国,斩首3万,杀楚国大将景缺。秦昭襄王将楚怀王骗到秦国,将其囚禁至死。楚怀王被扣押无疑极大侮辱了楚国。公元前298年,秦军攻打楚国,斩首5万,攻占楚国16座城。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白起进攻楚国,占领楚国的鄢城,第二年占领了楚国国都郢。鄢郢之战中,白起不仅屠杀了大量楚军,还淹死了几十万楚国百姓。鄢郢之战后,秦军焚烧了楚国的宗庙和先王坟墓,楚国被迫迁都到陈。秦国在楚国故地设置了汉中、黔中等郡。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派军队击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此后逼迫韩魏割让了宛城等大片领土。公元前287年,秦军占领魏国大片领土,第二年攻占魏国旧都安邑等。从公元前276年到公元前273年,秦军接连进攻韩魏,占领韩魏大片国土,斩首军队20多万。
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军占领赵国大片土地,斩首2万。公元前273年,秦军再败赵军,斩首2万。长平之战,斩首赵军45万,赵国彻底衰落。公元前258年,秦军围攻战国邯郸。公元前256年,秦军占领赵国二十几个县,斩首赵军9万。
公元前285年,秦军攻打齐国,攻占了9座城池。公元前284年,秦国参加联军进攻齐国,齐国彻底衰落。
秦昭襄王对于六国的伤害远远不止这些。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到处出击,各个诸侯国都深受其害。秦昭襄王晚年,已经基本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局面,六国已经彻底衰落。山东六国的君主、臣民对于秦昭襄王肯定恨之入骨,巴不得他早点死。秦昭襄王去世,其他诸侯国肯定非常开心。这时候的“嚎啕悲痛”,自然有演戏的成分。
古代政客们的“哭”一定要看场合和情景。项羽杀了义帝,刘邦开心地不得了,但还是“哭”得非常伤心。与其说六国诸侯“嚎啕悲痛”,不如说六国举国欢庆。但是六国诸侯出于基本礼仪,也要“表演”一番。
战国时期,虽然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但是基本的邦交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互派使臣,也经常互遣质子。各个诸侯国之间也会经常出现政治联姻,比如秦国君主可能会娶楚国、魏国、赵国的女子。一个诸侯国如果有什么婚丧嫁娶,其他诸侯国也会派出使臣参与或者表示祝贺、吊丧等。
秦国的国君去世,出于基本的邦交礼仪,其他诸侯国需要派使臣代表君主表示“哀悼”,内心则未必见得伤心。听到秦昭襄王去世的消息,其他诸侯王可能会捂着被子大笑一番,然后再装作非常伤心的样子,派人到秦国去吊丧。各国的使臣,可能也会装作非常伤心的样子。于是便出现了史书中的“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
秦昭襄王时期,不断打击六国,六国已经彻底衰落。各个诸侯国已经等同于郡县,再也没有能力挑战秦国的权威。有的诸侯国便想通过讨好秦国的方式,换得秦国欢心。韩国、魏国更是已经在“媚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几乎成了秦国的附属国。秦国出了事情,正是各国讨好秦国的最佳时机,也是拍马屁的最佳时机。所以,韩国才会表现地“最夸张”,君王亲自前往吊丧。
韩国已经表现地那么“夸张”,其他诸侯国自然也不敢怠慢,也纷纷派出丞相前往秦国吊唁。听到秦昭襄王去世的消息,山东六国肯定是既高兴,又兴奋,也看到了讨好秦国的机会。
于是各个诸侯国怀着各种复杂的目的,尽情地在秦昭襄王的“追悼会”上各种“表演”。
国亡之人大多无家可归居住定所,对覆灭他们国家的君王自然是心怀极深的恨意;然而事无绝对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的。在我们华夏战国这七国临立的时期,就出现了进攻国家的君王逝世后,其他几个国家百姓为此君王悲泣的景象;这发生在秦国就相继覆灭了其他六国的历史上。在秦国的历代君王灭其他六国的争战中,秦昭襄王可谓是杀得最为凶猛狠绝的秦君之一。不过正是有了他为秦国一统华夏做的很大的基奠,才使得秦皇嬴政最后能够成功让秦国独霸于天下。按理说秦昭襄王应该受到六国百姓的怨恨才对,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在他辞别世间之时,六国百姓对他的离世纷纷响起一片悲痛哀嚎之声。这是为何?若是各位观众深感疑惑,接下来且看我的下文叙述。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最后能成功拿下天下,可并非只是秦帝嬴政一人的功劳;这其中还包含了秦国历代先王付出的努力。而在秦国这么多代君王中,除了建朝的嬴政以外就属秦昭襄王的功绩最大;可以说他是秦国一统中原的奠基人。当初就是因为在秦昭襄王一步一步地精心策划下,才能成功挑起赵国与秦国的那一场至关重要的长平之战;最后秦国打败了赵国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正是在这一战之后,秦国才得到相对其他六国极为有利的作战优势。秦国可以此为点向四周扩散,真正连通与其他几个诸侯国家的通道;这对于六国来说可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可想而知,秦昭襄王此举对于秦国来说是多么的关键和重要。此战之后,秦国就可利用赵国来向六国施加强大的压迫力,这也说明了他自身的军事才能和对天下整体局势的理解能力是极为出色的。当然了一位成功君王的背后,自然不能缺少极为出色的辅佐人才。比如他有魏冉这等极为出色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有他的母族在背后全力地支持;还有秦国强悍的将士和优秀的官员们不懈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其实秦昭襄王继任秦国君王之位时,自身的权势几乎都被朝中的几大重臣架空了;所以他自己能行使的权力并不多,甚至可以说仅是能够维持君王的基本礼节。
不过好在他得到了他的母后和舅舅等母族势力的强力支持,身边不缺少可用的人才给他提出极佳的治国建议和谋划出好的作战策略。他当初之所以做出攻打六国的决定,就是因为他背后有出色的人才为他出力。魏冉就曾多次为他进攻其他六国出谋划策,他自己也很是果断,做出谋划后就对六国展开攻势。而且秦昭襄王可不仅仅只有长平之战这突出的功绩,他还有做出一件对秦国的未来极为有益的事情;他从周朝手中夺取了象征正统的九鼎,随带把周给覆灭了。这为当时各个诸侯国摆脱掉了一层的束缚,使得天下头上名义上的共主彻底地消失在历史的浪潮之中。
要知道当时周虽已经十分羸弱了,但是还没有几个国家敢去覆灭他;所以秦昭襄王此举可谓是为天下做了一件想做但不敢做的大事,自然会得到六国不少人的尊敬。其实若是周一直存在,那秦国就算把其他六国都打败了,势力扩张到天下也是不可能成为天下正统的。因此,秦昭襄王不仅为嬴政的建朝称帝打破了最后的限制,还让整个天下都脱离了周天子名义上的统治。可以说他这一行动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脚步,为之后的天下迎来了一统的盛世局面。不过这不全是六国对秦昭襄王逝世深感哀痛的原因,还就是秦昭襄王辞世之后六国的发展陷入了沉寂状态。
其实当秦昭襄王离世后,各国的发展都开始偏离好的方向;其他六国又开始陷入了混乱的局势。毕竟秦昭襄王在世时,六国差不多都依附于秦国发展。因此,当他辞世后秦国开始逐渐衰落了,天下六国也脱离依附于秦国的稳定状态。而这对其六国百姓而言简直不亚于一场灾难,所以哪怕秦昭襄王是攻伐六国时杀得最狠的一位秦王,六国的百姓还是会对他的离世而感到哀嚎和悲痛。在我看来如此英明果决的君王,天下人又怎会不对他的去世感到哀痛呢。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秦昭襄王就是历史中完璧归赵中拿了和氏璧却不想办事的那位,他逼死了战神白起,和楚怀王谈判时谈到一半把人家囚禁起来作为人质,在很多历史故事中,秦昭襄王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角色,因为囚禁楚怀王,所以齐楚两国联合征讨秦国,也由于秦昭襄王晚年时一系列的政治失误,给魏安釐王带来了复兴魏国的契机,但不可否认的是秦昭襄王打下了秦朝统一大业的基础,秦始皇正是在秦昭襄王的基础上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公元前251年,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去世,然而对于六国来说,这 却一个值得庆幸的日子,大家都狠狠地出了一口气,终于不再被这个老家伙整日追着打,所以不仅没有垂头丧气,反而歌舞升平,普大喜奔。
对于秦庄襄王的儿子来说,同样也是一件大喜事,太子嬴柱终于熬到了父亲去世,可能再熬几年自己真的会先走一步,但嬴柱命运也挺凄惨,好不容易把大哥悼太子给熬走了,可能继位后太过高兴,登基只有短短三天就驾崩了,所以无论是秦昭襄王还是嬴柱的去世,对于战国七雄来说都是十分高兴的一件事情。
按照古代习俗,每个国君去世,山东六国都需要派使者前往吊唁,这是自春秋时代开始盛行的基本礼节,没有任何特殊之处,秦昭襄王去世了,其他国家也正常派使者出访。
韩王当时就身穿丧服到秦国吊唁秦昭襄王。当时秦国刚刚征服韩国魏国,两国不得不对其称臣,韩国曾被被秦惠文王打得满地找牙,夹在各国之间苟且偷生,所以十分为难,秦昭襄王时对韩国重点打击,因此韩王穿着盛大的丧服进行吊唁,一方面表示自己继续臣服,另一方面跪地求饶,希望秦始皇放过韩国,给他一条生路,所以哭的格外用力,更像是为自己而哭。
魏国经历了邯郸之战,又有信陵君联络各国,与赵国的关系十分亲近,所以不愿自降身份巴结秦国,这也是诸国中普遍的一种心态。
说起秦昭襄王,他是一个非常能忍的国君,秦昭襄王姓嬴,属于赵氏,名为则,又名为稷,稷有百谷之长、社稷江山之意。秦昭襄王年轻的时候,大哥赢荡暴毙而亡,赢稷无奈地被父亲送到了赵国当质子,后来有幸被赵武灵王送回秦国,经历一番操作之后当上了皇帝,实属难得。
可是秦昭襄王执政之初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当时他的叔叔樗里疾、妈妈宣太后(也就是俗称的芈八子)舅舅穰侯魏冉共同执掌朝政,等到叔叔樗里疾去世后,大权落到了宣太后和魏冉手中。
秦昭襄王虽然是秦国的皇帝,但是他没有什么事儿,每天清闲得要命。宣太后为了秦国的基业,不惜主动献身义渠君换取北方少数民族的支持,最后在晚年除掉了义渠君,为秦国执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舅舅魏冉提拔了一代杀神白起为,秦国开疆万里,不断蚕食六国领土。
在秦昭襄王执政期间,发生过五国伐齐、伊阙之战、灭亡义渠、鄢郢之战和长平之和长平之战,其中只有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罢免魏冉之后,亲自主政完成的,因此他的政绩得益于宣太后和魏冉强大的执政能力。
秦昭襄王41年,魏国人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专政的危害,同时建议采用远交近攻战略,秦昭襄王同意让范雎当宰相,罢免了魏冉,此时齐国衰弱,楚国被严重削弱,秦国已经具有一统江山的潜力。
虽然秦昭襄王在位之时没有特别突出的功绩,但是他善于把握时机,任用人才,还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特点,就是秦昭襄王特别地长寿,活了整整75岁。
在三国时期,司马家的人并不是多么英勇善战,同样是因为司马懿实在是太能熬,熬死了天下英雄,最后成为了一方霸主,秦昭襄王时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本,同样不是因为秦昭襄王夺目的雄才伟略,而是因为他超长待机,熬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君王。
秦昭襄王即位时,魏国韩国虽然衰落,但是自保依然不成问题,赵国正处于赵武灵王的强势期,燕国在燕昭王的恢复下,国力日渐增强,齐国也处于齐宣王的鼎盛时期,楚国楚怀王之前张仪戏耍,之后打败越国获得江东城池,也算略有补偿。
秦昭襄王去世时,韩、齐已经被击垮,燕国即将被击垮,而楚赵魏三国开始出现火并的趋势,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元气大伤,虽然邯郸之战击败了秦国,但明显已经处于颓势,燕国自从燕昭君去世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内战,基本上退回到战国中期的状态,最后还需要依靠刺客去抵挡秦国的征伐,齐国自复国以后元气大伤,基本上只能处于旁观者的姿态而没有能力参与战争,楚国灭了鲁国,从华中被赶到了华东,国力受到很大影响,基本上此后就一直陷入内战的困扰。因此秦朝一统天下水到渠成。
在历史上,六国合纵队形战争一共出现过5次。
第1次合纵战争发生在公元前3018年,楚,燕,韩,赵,魏五国联合攻秦。结果合纵军很快被秦国击败。第2次合纵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98年,齐、韩、魏合纵攻打秦、赵、宋,合纵军经过三年的苦战,最后在公元前296年战胜了秦军第3次合纵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88年,燕、齐、魏、韩、赵联合攻秦,最后以秦国退还魏国、赵国土地最终罢兵结束。第4次合纵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47年,赵、楚,韩,燕,魏联合攻秦,秦军一开始被五国联军所打败,退守到函谷关后双方停战。第5次合纵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41年,赵、燕、楚、韩、魏合纵攻秦,五国联军攻至今临潼东北,各自收兵。在这些战斗中,秦国赢多败少,主要原因就是六国心不齐,每次打仗都是各想各家的好处,在长平之战时,本来魏国、楚国可以出兵出粮化解赵国危机,但是最终却没有实现,被白起杀神屠杀40万赵国大军,成为历史中著名的战役之一。
而白起在长平之战取胜后,本来可以迅速攻破邯郸,但是苏代游说范雎,成功让白起撤退回国,回来后白起对范雎心生怨恨,从此结怨,闭门不出。
后来范雎亲自上门请白起出战,还让白起数落了一番,白起以病重为由推脱不去前线,导致邯郸之战打败了范雎部队。范雎在朝堂之中失去了地位,不得不将亲信郑安平派上战场,趁机回复自己的地位,可是最后却依然战败还朝,所以秦昭襄王白起向着范雎,迁怒于白起,命令他立即启程,不得有误,在赶路途中,白起刚出咸阳,没过多久到达杜邮,急忙又发出一道指令,赐剑令白起自杀,白起仰天长啸一声自杀而亡,一代世名将就此陨落,不得不令人感慨。
结语
秦昭襄王去世之后,各国心思都不相同,他们害怕实力强大的秦国会继续征讨各国,因此有的对其示好,有的置之不理,但基本的吊唁礼节还要遵循,而他们内心则十分欢欣雀跃,至少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已经去世了。
对于秦昭王死后六国吊丧一事,记载于《史记·秦本纪》中: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于先王。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秦昭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他19岁继位,当了56年的秦王。但其实他真正执政的时间并不长,前面的42年里,朝局掌控在他的母亲宣太后手中。他执政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14年。
秦昭王时期,是秦国扩张最快的时期,期间他以白起为将,攻下了楚国首都郢,尤其是打赢了长平之战,使秦国实力大增,对六国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那么,为什么秦昭王死后,各诸侯国“皆使其相来吊祠”呢?我认为原因很复杂,诸侯国之所以这样做,各有各的目的。
这其中,韩国是秦国的小弟,虽然这个小弟做的很憋屈,但毕竟是人家的马仔,不去吊丧是不行的,所以韩国是由韩王亲自去吊丧的,而其他国家只是派相国去的。
另外,齐国是秦国连横的对象,两国有着长期的“睦邻友好”关系,人家国王死了,吊丧也理所当然嘛。
楚国呢?秦昭王的母亲是楚国人,舅舅魏冉等也是楚国人,秦国朝堂还有不少楚国人,比如后来的昌平君、昌文君等。秦昭王的身体里流着楚国的血液,而且,继承秦国国王之位的秦孝文王的妻子华阳夫人也是楚国人。从缓和两国关系的角度看,楚国去吊丧也是有道理的。
再看赵国,秦昭王死后,秦孝文王继位,太子子楚曾经在赵国当质子,子楚还有一个儿子(即秦始皇)在赵国,为了缓和关系,赵国去吊丧也是可以理解的。
燕国呢?秦昭王曾经在燕国当过质子,与燕国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燕国去吊丧,从礼节上看,是说的过去的。
至于魏国,大家都去,我不去也不好,于是也就跟风去了。
秦王朝是战国时期崛起的一个彪悍的王朝,先后有好几个秦王,都是让人闻之丧胆!一代强过一代,让六国是毫无招架之力!从秦昭襄王开始,几乎是没有被打败过!
大BOSS-秦始皇嬴政剧照
秦昭襄王嬴稷,从公元前325年一直活到公元前251年,一共活了七十五岁!在那个平均年龄只有20岁左右的秦朝(关于古代平均年龄,前面有写一篇文章专门介绍),简直就像妖怪一样的活在!
他早年是质燕王子,本来也没有他什么事,偏偏出了一个哥,喜欢打擂台,到处踢馆秀肌肉,这不又遇到有人挑战他,说你说你力气大,你就把这个鼎举起来,我就相信,于是嬴荡跨着大象步,两手一举,没想到胯崩了!
这下丢人丢大了,不仅胯崩了,腰也闪了,肾也撑爆了,没几时就挂了,估计内伤比较严重,内出血,当时的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
剧照-嬴荡
秦昭襄王继位后,他妈妈宣太后和他舅舅魏冉两人为他是操碎了心,他是什么也不用干,只知道吃喝拉撒玩女人!你看他运气多好,义渠王由他妈搞定,而魏冉主内,白起对外征战,先后是灭了义渠,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打得天下各诸侯国都心惊胆战,最要紧的是他在位期间,顺带把东周给灭了!
这个东周是所谓的天下共主,包括秦先祖都是周天子封的土地才发展起来的,他居然把宗主国给灭了!这下搞得各国是没有了主心骨一样!原来嘛最起码还有个象征意义的天子在着,现在好了,各自搞自个儿的了!
剧照-嬴稷
秦国周边的这几个国家都怕了,韩国被欺负的一点脾气都没有,赵国被坑杀这么多人之后也是元气大伤,楚国跟秦国多少有点亲戚关系,虽然撕了几次脸,但是也知道自己实力实在扛不住!实力最强的赵、楚都蔫了,其它几个国家就更是不敢冒气!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天下各国对其是又恨又怕,但是又无可奈何,他们只能寄希望于他能早点死,但是这个嬴稷,偏偏就活了很长很长时间!
我们说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他不是有多大难耐,而是他活得太久,硬是把天下英雄都耗死了,他就轻而易举地收割天下呢!
剧照-嬴稷
这个嬴稷也耗死很多人!比如他耗死了雄才伟略的赵武灵王、随后耗死了赵惠文王,再有就是耗到了赵孝成王!齐国从齐宣王,齐湣王,齐襄王,最后到了齐王建耗了四代人!楚王也是从楚怀王到楚顷襄王,再到楚考烈王!
他是真能耗,一个能活过了人家三四代人,周边那些国家对他是真的受够了,这样一个老妖怪就是不死!
有人说秦昭襄王像蓝屏的诺基亚手机,又老又能待机,超长待机!他首先耗死的是自己的长子太子悼。太子都死了,王爸爸还好好地活着!
接下来就是次子安国君嬴柱,这个太子也是耗得够久了,从他哥在公元前267年去世他就等了十七年,一直等到公元前250年,但是实在是耗不住了,他爹嬴稷老妖死了之后,他继位仅仅3天时间就挂了!跟他爹一起走了!
剧照-嬴政之母赵姬
你要是六国为何一片哀嚎,我想肯定不是悲伤嬴稷之死,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这个老妖怪终于死了,我们六国终于有喘气的间隙了!他们去吊丧,除了礼节性的形式之外,更多的是看接下来是那个继位,继位的人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对外政策是什么?有没有机会巴结一下!
但是他们都想错了,接下来的就是嬴子楚,也就是赢异人继位,他虽然不是暴君,但是他是暴君他爸!秦始皇嬴政的老爹!嬴子楚在位三年,便去世了,接下来就是那个嬴政继位,这是后话了!
秦昭王逝世,六国响起一片哀嚎悲痛之声?谁开的脑洞想出来的。
01.
关于秦昭王的死,《史记》是有记载的,记载了四个方面的详细信息
“五十六年秋,昭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秦本纪》第一,死亡日期
在位第五十六年秋天,秦昭襄王逝世,请注意:司马迁没有用“崩”或“薨”这样形容诸侯去世的字眼,而用了“卒”这个字,一字之差寓褒贬,至少显示出司马迁对秦昭王的死,没有惋惜。
第二,孝文王继位
秦昭襄王原先立了太子的,这位太子还出质魏国,在昭王四十年,死在魏国,史称“悼太子”,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怎么死的也不知道,死后归葬芷阳。后来才立了安国君为太子。
第三,和唐太后合葬
孝文王的母亲生前在秦昭襄王后宫的位分只是“八子”,称为唐八子。后安国君继位,母以子贵,尊为唐太后,与秦昭襄王合葬。也许这位唐八子早死,如果没有早死,可能就是殉葬。总之,他俩合葬了。
第四,六国悼念。
秦昭王死的时候,六国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都来了,而且规格还挺高,韩王甚至亲自穿着丧服来悼念,其他各国都派将相来瞻仰,开追悼会。
因此说是六国一片悲痛哀嚎,那是不可能的,六国私底下估计都长吁一口气,老天爷,这个战争狂魔终于死了。
但是屈于震慑来悼念的使者,在灵前肯定都得装模作样大声哭丧一番。
孔子不是说,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02.
秦昭襄王注定是为秦国而生,他在位五十六年,几乎把六国“零落成泥碾作尘”
《史记》记载君王事迹,向来惜墨如金,尤其先秦各诸侯,由于史料缺乏,更是如此,而秦昭王是个例外,几乎每一年都有大事,攻韩,攻魏,功楚,攻赵,攻齐,攻燕,终秦昭王一生,几乎把各诸侯国打得是大气都不敢喘。
不可否认秦昭襄王前期宣太后是握有实权的,但是要说秦昭王是傀儡,言过其实了。范睢作为著名纵横家,游说秦王说,只见太后,不见秦王,自然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说话难免不夸大其词。
秦昭襄王到过汉中,到过上郡,到过北河,跟楚王在宛地会盟;跟赵王在中阳城会盟;跟魏王在宜阳会盟;和韩王在新城会盟,频繁而卓有成效地活跃在当时的国际舞台。
宣太后去世于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在位第四十七年攻打上党郡,跟四十万赵军在长平相持时,秦昭王是亲自到河内征召十五岁以上的男丁,支援前线。
03.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各大诸侯国抗衡秦国的有生力量,在秦昭王时期,被狠狠地打蔫了,光白起一个领兵攻城掠地,杀戮就上百万。
秦昭王时期,应该是秦国奉行严格军功爵位制度的时期,凭人头领爵位,分田地,享受不一样的社会待遇,因此,这一时期应该也是秦军滥杀无辜最严重的时期,六国的兵民成了泱泱秦军晋升的阶梯。
秦昭襄王和白起,成为六国人民的梦魇。
伊阙之战。斩敌二十四万人,又俘虏了将领公孙喜,拿下五座城邑。白起又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直到干河的大片土地。光狼城之战。战败魏国军队,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攻打赵国,夺下了光狼城。鄢郢之战。攻打楚国,占领了鄢、邓等五座城邑。占领了楚国都城郢,烧毁了楚国先王的墓地,一直向东到达竟陵。把楚国几百年的都城郢地设为南郡,并趁势攻取楚地,平定了巫、黔中两郡。 韩魏之战。前273年(昭王三十四年),进攻魏,拔取华陽,使芒卯败逃,并且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进攻韩国的陉城,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攻打韩国夺取南陽太行道。长平之战。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消灭赵国主力进四十五万。秦昭襄王死的时候,各国是派将相级别的使者来吊唁哭丧了,但是六国被秦国欺负这么惨,六国百姓对他的死,必定是长吁一口气,祈望笼罩在头顶几十年的死亡阴影可以消散,可是令六国没有想到的是,二十多年后,一个令他们更恐怖的秦王嬴政直接摧枯拉朽的展开灭国站,一时间,原来的赵国人、楚国人、魏国人、韩国人、齐国人、赵国人都变成了两个字“黔首”,都得为始皇帝的梦想缔造固若金汤的“帝国伟业”驱使奴役。
如果他们能想到知道这些,真得好好在秦昭王死的时候哭一场!
秦昭王就是“秦昭襄王”嬴稷,他是秦惠文王和宣太后(芈八子)的儿子。在秦国国君“奋六世之余烈”中,秦昭王所起的作用最为巨大。他在位55年里,秦国东伐韩魏,南攻劲楚,东摧齐齐,长平败赵,真正奠定了秦国统一的根基。
对于东方六国来说,秦昭王心狠手辣、攻伐果断,是他们最大的心腹之患。可是在公元251年秦昭王去世时,各国国君纷纷派人来吊丧,一个个哭得比自己家里的老妈去世了还悲惨。
然而事实上真的像表面上这样简单吗?
当然不是,列国遣使来秦国吊丧的目的其实很简单,第一是讨好秦国、避免秦国暂时东进,这是一种常见的外交手段。
第二就是来秦国试探底细,好武斗狠的秦昭王去世对于东方六国来说是一个绝佳好消息,六国不知道后面的秦国新君会采取何种政策,所以来吊丧其实是为了摸清楚秦国下一步打算。
那么,历史上的秦昭王到底有多厉害呢?
秦昭王(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的公子,但却不是嫡长子,所以原本是无缘登基为王的。秦惠文王死后,最初继位的是嫡长子、秦武王嬴荡。不过武王在位仅仅3年时间,就因为“洛阳举鼎”事件去世。
秦昭王当时还是公子稷,远在燕国当人质,意外被其母亲宣太后(芈八子)和一帮重臣扶持为君,是为昭襄王嬴稷。其中,北方的军事强国赵国起了很大的作用,赵武灵王坚决支持嬴稷登基其实是为了结好秦国,可是后来在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的就是秦昭王派出的大将白起。
在秦昭王继位时,秦国仍然算不上是七雄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内外压力巨大。当时齐、楚两大强国与秦国并立,北方的军事强国赵国也是蒸蒸日上,而韩、魏两国也不合时宜地阳奉阴违,勾结其他国家来对付秦国。
在秦昭王的祖父秦孝公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摆脱了落后挨打的位置,并“借力打力”,趁战国首强魏国在马陵道之战被齐国重创的机会,夺回了河西地区。
在秦昭王的父亲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和齐国、楚国终于将战国第一强国魏国削弱为二流国家,秦国成为列强之一。
可是,此时的秦国内有宣太后(芈八子)与宗室大臣专权,外有齐、楚、赵等强国虎视眈眈。齐是东方第一强国,也是唯一一次攻破函谷关的国家;楚国是南方第一诸侯国,是号称“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列强。
秦昭王在位时期,先是用张仪的“反间计”重创了强敌楚国,夺取楚国整个西北,然后命上将白起攻陷楚国的国都,焚烧了楚国宗庙,楚国由此掉出强国行列。
趁齐国灭宋时,秦昭王又加入燕国主导的“五国伐齐”大军,将强大的东方齐国肢解。后来齐国虽然侥幸复国,但国力已经一落千丈,也丧失了霸主地位。
同时,秦昭王“吞巴灭蜀”夺取了巴蜀粮仓,为秦国东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昭王晚年,秦与北方军事强国赵国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郡爆发了长平之战,秦国征发了国内九成壮年男子投入前线,终于大败赵国,赵国一蹶不振。赵国是东方六国中最后一个强敌,也是秦国东进最大的障碍。战国的削弱,实际上就宣告了秦国的成功。
在秦昭王时代,秦国先后将楚、齐、赵三个强敌削弱,此后在东方六国中再也没有任何国家能与秦国保持单打独斗的能力。正是在秦昭王时期,才真正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格局。不过,由于昭王连年征战,秦国国力受到极大削弱,所以秦昭王晚年冤杀白起、围攻邯郸失败后,使得秦国统一的步伐又延后了数十年。经历了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到了秦始皇(秦王政)时代才实现一统。
“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史记·秦本纪》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秦昭襄王去世。韩王亲自到秦国祭奠秦昭襄王,而其他诸侯都派将军或者相国到秦国祭奠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除了秦始皇嬴政外,对山东六国伤害最大的秦王。
伊阙之战、长平之战、鄢之战、城郢之战、五国伐齐,这些战役都是发生在秦昭襄王时期。秦昭襄王把山东六国个个都得罪了一遍,六国人民,六国君主,一个个对他恨之入骨。可是为什么在他去世之后还要来吊丧祭奠他呢?
秦昭襄王末年,秦国一统天下的局势基本上已经肯定。伊阙之战打爆韩、魏;长平之战打爆赵国;鄢之战、城郢之战打残楚国;五国伐齐打残齐国,无一国能够再与秦国相抗衡。
这些战争的失败给诸侯国带来了恐惧秦国的思想。但这样的恐惧还不足以让诸侯臣服于秦国,毕竟诸侯恐惧秦国已经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了。
真正让诸侯感到恐惧的是他秦昭襄王竟然敢把天下共主西周给灭了,还将九鼎运到秦国。秦国灭西周,运九鼎给山东六国各国君主敲响了警钟,同时起到震慑的效果。我秦国连西周都敢灭,更何况你们这些人!
大势已去的各诸侯相当清楚,仅凭自己的实力,已经无法再抵挡秦国东进。人在绝望的情况下一般都会有侥幸心理,诸侯也是人,也会拥有这种心理。
所以在秦昭襄王去世后,他们连忙向秦国表忠心,祭奠秦昭襄王,希望奇迹能够出现,秦国不灭他们。后来事实证明是他们太天真了。
秦昭襄王去世时的天下大势给当时的诸侯王带来了极大的恐惧感。天下共主西周灭亡,而现如今的各诸侯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能够再独自对抗秦国。
想当年楚国,别说秦国,就算是当年的中原第一大国晋国都有与其一争的实力。可是现如今的楚国直接被秦国打怕,连出点兵支援都要再三考虑,哪有当年霸主一般的气势。
诸侯一想到自己祖先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即将要毁在自己的手里,或者即将毁在自己的后代手里,悲伤感不免涌出心头。楚国贵族屈原为什么要沉江?不是因为他恐惧秦国,而是因为他预知到秦国即将会灭亡楚国,所以才选择躲避现实,沉江自尽!
总结
六国君王有逼不得已到秦国去跪舔秦国的这一天,完全是他们一个个咎由自取。为了一点点利益不顾大局,自破合纵,陷入秦国的阴谋诡计之中,四分五裂,让秦国有了入手的机会。如果六国君主同仇气忾,拧成一股绳,共同抵御秦国,哪里会有这一天的到来?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打得其余六国生活不能自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秦国基本扫清了统一的障碍。因此,理论上来讲,秦昭襄王的去世,其余各国应该是欢呼雀跃才对,怎么还会有所谓的一片哀嚎悲痛声呢?这个说法究竟准不准确呢?
根据实际上记载,秦昭襄王死后,各国确实都派了使者前来吊唁,但是并无哀嚎悲痛声之记载。
而题主想问的应该是秦昭襄王手段如此狠心,但为何在他逝世以后,六国人都要前往吊唁。那么我也就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作答。
一、不敢不去
如果说,在秦昭襄王刚刚即位之时,秦国尚且只是一个最强大的诸侯国,六国联手还能够制衡。那么在发生乐毅破齐和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的实力就已经远远凌驾于诸侯之上了。
此时的秦国,消灭六国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是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这些锦衣玉食的诸侯王呢?因此,当秦昭襄王死去以后,六国便急于表态,来显示自己的臣服之心。在他们的心中,还抱有一丝侥幸,那就是只要自己愿意臣服,当一个附属国,秦国未必会消灭自己。
也正是这样的想法,促使诸侯们火急火燎地前往秦国哀悼。
二、查探虚实
虽说诸侯们前往秦国吊唁,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臣服之心,但是未必没有打探秦国国力之意,这两者并不矛盾。
在战国时期那个复杂的环境之中,趁新君刚立,位置不稳之时,前来讨伐的事情屡有发生。比如赵武灵王刚刚即位之时,就遭到了列国的大军压境。
此时的情况也正是如此。六国碍于秦国的国力,自然不敢大军压境,但是并不妨碍他们探查秦国的国情。表面上,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博得秦国新君的好感,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一线生机,背地里也可以查探秦国国情,为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做一个准备。
无论秦国是真的很强还是外强中干,诸侯们前来吊唁的举动都可以轻松应对,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秦昭襄王死后,六国诸侯们前往吊唁,并不能表示他们内心很悲痛,只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他们前往秦国吊唁,只需要演一番戏,既可以表明自己的臣服之意,又能顺便打探秦国国情,何乐而不为呢?
怎么讲呢?这件事情让我想起来了一件类似的事情,就是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是前苏联时期在位执政期间最长的一位执政领导人,在他执政的默契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把眼睛盯在他的身上,他们想干什么?他们就是想去测试一下,说他到底死了没有,以至于勃列日涅夫的死讯刚刚传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很多国家的外交使者全部都去勃列日涅夫那里表示吊唁,他们是过去表示吊噎?他们是过来确信一下,你们这个国家最高领导人到底死了没有!
秦昭襄王当然对于诸侯六国来讲是心里的一个阴影,包括他手底下的那些人,比如说秦国的武安君白起那是杀人如麻鸭,多少人跟武安君白起跟秦昭襄王有血海深仇。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是秦国最显现出侵略性的一段时期,当然秦始皇那个时候除外秦始皇的是直接把人给灭了,而真正让秦国有了灭掉一个国家的动机和机会的,就是在秦昭襄王的时候,当时的武安君白起已经提出来直接灭了赵国。
由此可见,秦国这个国家秦昭襄王所在的时候是一个鼎盛的时期,也是让诸侯感觉十分压力山大的时期。
秦昭襄王意思,诸侯当然开心了,秦国这个执政时期这么长,(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对其他国家造成这么多沙,你也这么多压力的一个人终于死了,谁不开心!
但是这个时候面子总该要做一下的,谁也不能保证秦昭襄王上台的,另外一位国君做事情不会比秦昭襄网很辣,万一秦昭襄王继任者是一个能力更强更加具有侵略性的人,那对于六国来讲,此时如果秦昭襄王死了,不去吊噎,那就是落人口实了,他如果率领军队过来攻打你,那就有了一条理由了!
所以于情于理都必须得装样子,他还自己使者过去吊噎一下。
与此同时你还得考虑一件事情,就是如果秦昭襄王没有死,他只是拿这个东西来测试你一下的,别忘了楚怀王是在谁在位的时候跑到秦国去了,并且被亲过给扣押下来了。同样的招数,秦昭襄王会不会对其他人使用呢?就好像他对待秦惠文王一样说我要和氏璧,你给我送过来,我送你15座城池,我要跟你约会,你给我过来一趟,我跟你一起好好的把酒言欢。
所以对于这么一个家伙必须得打起12分的小心,他就算说死了你也得过去看看他尸体到底凉了没有。
在这段历史上,历史只表述了其他使者的表现,并没有表现当时六国的君臣到底是如何表现的?弹冠相庆?这我们真的不得而知。
秦昭襄王应该算是秦国统一道路上贡献最大的一位帝王之一吧。在他的时代,重创山东六国的有生力量,为秦国统一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史记》中这样记载:
五十三年,天下来宾。
天下来宾,简单的四个字将秦昭襄王的地位凸显出来了。战国末年,诸侯之间的征伐吞并早已司空见惯,秦国,一个西部边陲地区崛起的小国,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才引起山东六国的重视,可也只是重视而已。一直到了秦昭襄王,才有了天下臣服的局面,这得益于秦昭襄王时期强硬的对外扩张政策,特别是长平之战击溃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赵国,换来这样的地位也无可厚非。
秦昭襄王死后,作为秦国的子民,为秦昭襄王吊唁倒也正常。但是,《史记》中这样记载:
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
山东六国之所以臣服秦国,绝不是心悦诚服,而是屈服于秦国强大的武力震慑之下。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反常的一幕呢?
作为压在各国诸侯心中的大山,秦昭襄王的死,无异于是山东六国最开心的事情。但是,秦昭襄王死了,秦国并没有灭亡。自古以来,权力换届是一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最大的事情。山东六国,必须派人前往秦国悼词,这是大国外交之间最起码的礼仪。别的国家都去了,你不去,岂不是和秦国过不去么?
视,看,有审察之意。司马迁在这里用视之一字,其用意就耐人寻味了。本是一场丧事,添加了一份政治外交的鬼胎。在司马迁的眼中,这些前往吊祠的人根本就不是为了吊祠,而是为了打探,打探秦国在秦昭襄王死后国内的动向。而对秦国而言,也是借丧事宣扬国威的一场政治事件。
众所周知,秦始皇灭六国重新统一华夏,并且创立郡县制传承至今,可以说功耀千秋。
但是秦国能够统一全国,并不仅仅是秦始皇一个人的成就,其中秦昭襄王为秦国的壮大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正是由于秦昭襄王的励精图治和四处征战,才使得秦国虎狼之师得以发展壮大,但是秦昭襄王对六国的手段如此狠毒,为何在他死后,六国之人还纷纷哀嚎悲痛的去吊丧呢?
▲ 秦昭襄王剧照
秦昭襄王早年跟随母亲在燕国为人质,直到武王去世,秦昭襄王才回国继承王位,但是在秦昭襄王继位初期,一直是由其母亲宣太后执政,一直到其60岁时,秦昭襄王才重掌大权,按理说当了三十多年的傀儡皇帝,应该没有什么作为,但是秦昭襄王完全是对母亲的一片孝心才让她执政,他自己完全有着不输于母亲宣太后的雄才大略。
秦昭襄王当政之后,任用范睢为相,白起为三军统帅,并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离间六国,在此期间对赵国发动长平之战,一举坑杀40万赵军,使军力强大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过秦昭襄王最大的成就还是灭掉了东周,迁九鼎于咸阳。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之间相互混战,但天下共主还是周天子,虽然周天子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名义上还是中华大地的主人。
秦昭襄王51年,秦国攻打韩国占领了阳城,然后又紧接着攻打赵国,秦国的强大让周天子姬延非常恐慌,他害怕秦国一家独大,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便纠结了燕国、楚国密谋联合诸国共同抗秦,此事被秦昭襄王得知之后大怒,便派大将军赵摎攻打周天子所在的京畿之地,周天子的军队完全不能和秦国的虎狼之师相抗衡,吓坏了的周赧王立刻向秦国叩头认罪,甚至俯首称臣,秦昭襄王将周赧王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可见周天子此时已经完全没有了尊严,周天子回到都城之后不久就郁郁而终,周朝从此结束。
秦昭襄王灭周从名义上摆脱了天下共主的概念,从此之后无论是秦国还是六国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外扩张,争夺天下,这也为后来秦始皇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客观上来说,秦昭襄王灭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加速了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而秦昭襄王的雄才大略也征服了六国人民,所以秦昭襄王死后,六国之人都纷纷为其吊唁。
其原因有二。第一,周朝灭亡之后,六国实力衰弱,唯秦国一家独大,而秦昭襄王虽然手段狠毒,但雄才大略,威严著于四方,他已经相当于是天下共主,他去世之后,天下宛如失去一个支柱,六国国内再次发生内乱导致民不聊生也说不定,秦国之人乃至六国之人如何不悲痛?
第二,秦国的实力此时已经远超六国,秦国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秦昭襄王一死,如果继位之人英明神武,必定会在短时间内征服六国,大动刀戈必然不可避免,而如果继位之人是昏庸之辈,六国又必定会群起而攻之,自然也少不了一番混战,所以无论哪种情况,遭殃的还是老百姓,七国之人如何不悲痛?
我想题主应该说一下你的参考文献,哪里看出来六国一篇哀嚎之声了。看到有评论说出自《战国策》和《东周列国志》,于是我特意翻了一下《战国策》根本没有找到相关记录。
再说《东周列国志》,首先这是一本明朝的演义小说,是有冯梦龙所写的演义小说,我们姑且认为也算可以参加吧。但是我找到秦昭襄王死的那一段,也没有见六国哀嚎。我们看原文
再说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年近七十,至秋得病而薨。太子安国君立,是为孝文王,立赵女为后,子楚为太子。韩王闻秦之丧,首先服衰入吊,视丧事,如臣子之礼。诸侯皆遣将相大臣来会葬。韩王以臣子之礼,当然不是因为韩王尊重秦昭襄王,而是他被秦国打怕了,韩国成了秦的属国。秦昭襄王五十二年,迁九鼎。五十三年,诸侯来贺,魏国没来,于是秦国讨伐魏国,击败了魏国,使魏国臣服。
诸侯会葬,难道是悲痛,你这理解力我也是醉了,他们分明是在窥探秦国的局势。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的
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五十三年,天下来宾。魏後,秦使摎伐魏,取吴城。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五十六年,昭襄王卒,立子孝文王。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明显是诸侯是为了窥探秦国的局势的,昭襄王死后三天,孝文王也挂了。于是东周君和诸侯策划讨伐秦国,结果被吕不韦诛杀了。难道按照题主的理解,诸侯一面悲痛着,一面联系东周君讨伐秦国?人家心里不知道有多开心呢,两个王一块挂了,人家都迫不及待的要讨伐秦国了,你还说哀嚎,这恐怕是说不过去吧!
还有人说秦昭襄王灭掉了周,解除了诸侯的枷锁,所以大家对秦昭襄王感激。这脑回路也简直了,即便秦国不灭周,诸侯有把周放在眼里过吗?何况秦国不灭周的话,大家至少还都是名义上的周臣,至少还能收敛点,灭了周那是连名义都不存在了。
秦惠文王继位初期版图
在秦昭襄王十九年,秦国与齐国约定,分别称帝。秦称西帝,齐称东帝。后来齐王自行取消帝号,与诸侯一起讨伐秦国,秦昭襄王也只好取消的帝号。
在战乱的年代,制度是对弱者的保护,对于诸侯来说周礼还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虽然无足轻重,但是也不好撕破脸不是。现在秦国撕破脸了,你居然说诸侯会感激秦国?诸侯恨不得以周天子的名义去讨伐秦国呢,所以在听闻孝文王也去世了以后,诸侯就开始联络东周君讨伐秦国。
实际上在诸侯的印象中,秦国的国君信誉一向不好。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昭襄王说道:“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有坚明约束者也”。意思就是秦国自穆公以降,就没有一个有信誉的。
秦昭襄王继位初期版图
说实话,秦昭襄王和秦惠文王的水平还是有差距的,秦惠文王远交近攻用的炉火纯青,任用司马错灭了巴蜀,利用义渠之乱灭了巴蜀,多次挫败六国合纵攻秦,玩弄楚国。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不但领土获得了极大的扩张,而且国力还整整日上。从地图上来看,秦国版图实际上是有秦惠文王奠定的。
但是到了秦昭襄王的时候,近攻用的不少,远交实在是乏善可陈。和齐国相约称帝,结果人家齐王自去封号,还成了被讨伐的借口。虽然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搞得秦国百姓不堪重负。
“六国响起一片哀嚎悲痛声”,我没有在历史记载中看到过类似的描述。我们假设确有史料这样记载,而我孤陋寡闻没有看到过,那无非就是两种原因:
这本史书是秦国人写的,美化自己。六国的人全都疯了。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史记 秦本纪》
《史记》中描述了昭襄王去世后六国的吊唁情况,其中韩桓惠王最虔诚,穿着丧服亲自来吊丧,其他诸侯国也都派了使者前来。
那么韩桓惠王为什么如此虔诚呢?我们先看一下昭襄王生前对韩国做了哪些事情:
公元前303年,秦国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重镇武遂。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合伐秦,被秦军大败,斩首24万人。公元前291年,秦国伐韩,攻占宛城。公元前290年,韩国被迫割武遂周边200里土地给秦国。公元前275年,秦国攻打魏国,韩国救魏被秦军打败,斩首四万。公元前263年,秦军攻打韩国,占领南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王大恐,遣使请罪,割上党郡予秦国。上党郡守私自献城予赵国,引发秦赵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56年,秦军攻打韩国,攻占了阳城,斩首4万人。公元前254年还发生了一件貌似与韩国无关,实际关系密切的大事:秦国攻打魏国,占领了魏国的吴城,魏国投降,降为秦国的属国。
我们看一下战国时期的地图就可以明了,韩、魏两国阻挡着秦军东进的道路,可以说在强大秦军面前,两国是唇亡齿寒,休戚与共。魏国的投降,使得相对弱下很多的韩国面临着绝境,所以在魏国投降之后,韩桓惠王马上跑到秦国去请求晋见秦昭襄王,实际也是投诚服顺的意思。
五十三年,天下来宾。魏后,秦使摎伐魏,取吴城。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既然臣服了秦国,那么身为宗主国国王的秦昭襄王去世,韩桓惠王穿着丧服亲自吊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其他国家派使者前来吊唁的目的就要复杂一些了,但也无非就是几种:
礼节性质的。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今天的敌人也许是明天的朋友,所以哪怕是交战的两国,也会进行一些礼尚往来。
了解一下秦国继位者的信息,以及推测一翻哪位大臣会得势,以便采取对策。
看一下国君去世对秦国的影响,有没有可能浑水摸鱼。
六国来宾在灵堂上装模做样一翻有可能,但若说六国真心的哀嚎悲痛,实在是没有道理。秦昭襄王并没有恩惠留给六国,带给六国的只有战争。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楚怀王于武关会盟时突然翻脸,劫持了楚怀王。导致楚怀王客死异乡。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楚国国都郢都,焚烧楚国先王坟墓。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卒,重创赵国。
公元前285年,秦楚,秦赵联合攻打齐国,攻城九座。
秦昭襄王伐魏的次数最多,在多次打击之下,魏王投降,降为了秦的属国。
以上只是举了有代表性的几个事件,秦昭襄王在位55年,几乎每年都做着削弱六国的事情。可以说正是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
敌人的不幸正是自己的万幸,秦昭襄王这位战争狂人的去世,六国开心还来不及,怎么会为此哀嚎悲痛呢?!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昭襄王死的时候六国响起一片哀嚎悲痛之声。相反地,对于强大起来并四处征伐的秦国最长国君,六国人民饱受他所带来的战乱之苦,在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不幸遭遇中,他们对秦国和秦王是从内心仇恨的。
而秦国的每一个举措每一项政令每一次军事行动不仅是六国殿堂最关心和担忧的事,同时也是老百姓最害怕和恐惧的事,因为战争,因为秦军的斩首封爵制,在面对战争和秦国锐士时,遭殃的时士兵和平民百姓。昭襄王的死亡,对于他们可以有短暂的平定,短暂的和平,至少在新君主继位之前是不会发动战争得了。
历史上长寿的君主不多,秦昭襄王就算一个。他不仅长寿,执政时间也是非常吸人眼球的,若从他登基开始算起,总执政时间竟然长达五十五年。这对历史上很多君主来说,绝对是个梦想,因为太多人不要说当政五十多年,活到五十五就已经偷着笑了。大概正因为如此,秦昭襄王一逝,六国举哀,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呀。至于是不是为秦昭襄王哭就有些不好说了,各人心里想什么谁知道呢。
秦昭襄王六十岁夺权
如果要说实话,秦昭襄王其实蛮悲催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娘是宣太后呀。宣太后虽然能干,但太爱操心,太爱权力,都七老八十了还握着大权不放。这让一个从年轻等到年老的儿子情何以堪呢?所以秦昭襄王各种无奈加自哀。
不过守得云开见月明,在他六十岁这一年,范睢一席话将他拯救出“实习君主”的牢笼。当时宣太后已经真正老态龙钟了,秦昭襄王想想自己也马上步入耳顺,趁着最后一点“理想”还在,他大胆站了起来,将母亲手中的权力给罢免了。如此,秦昭襄王算是真正入职君主,开始自己理想中的治国纲领。
老当益壮的秦昭襄王大开杀戒
大概是隐忍的太久了,秦昭襄王一上任便大刀阔斧地干起来。这里面不排除其想要一鸣惊人,用武力来证明自己的嫌疑。反正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憋屈了太多年,肚子里的火不知从哪里出,急着要打一仗。而且六国都在看着他呢,这个一直伏在母亲翅膀下的老君主,能有什么大作为吗?
赵国是先没沉住气的一个,结果就让秦昭襄王给逮住了。这就是历史有名的长平之战,秦昭襄王任白起为帅,一举将赵国数十万万兵马给填埋了。这件事不只让人看到了秦昭襄王的狠戾,还让人读懂一个事实:天下已经没有人能阻挡这个刚上任的老君主了,他要崛起了!
梦想照进现实:共主消亡
不要说秦昭襄王没有梦想,人家只不过太多年没有发言权而已。当母亲的威慑不在时,秦昭襄王真正展示了自己的大国梦想,他要荡平六国,统一天下。但这个梦想成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周朝的存在。这其实是其他诸侯都不能忽略的事实,大家就算各自为王,却心里永远记得他们有一个共主:周朝。
秦昭襄王怎么会不明白,哪怕自己将天下荡平,周朝若在,他依旧是周朝统治下的诸侯国。可就在这个时候,同样感觉到危如累卵的周天子却先开始活动起来,他想要联合人来讨伐秦国,实在不自量力呀。秦昭襄王借题发挥,一举将周天子抓捕归秦,连带那权力的大鼎也成了秦昭襄王的自家物件。至此,天下共主消亡,人人自危。
秦昭襄王薨逝的百家心态
当天下共主消失之后,六国皆惊,这震动不亚于一场八级大地震。因为他们很清楚,秦昭襄王如此大动干戈,也就是他们迎来挑战的时候。果然,很快秦昭襄王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征战生涯,楚国、赵国、韩国等与他接境的国家都深受其害。当然,国家战乱,受苦的还是百姓,人民流离失所在所难免。
不过,这厮杀声在秦昭襄王七十五岁的时候安静下来。已经年老的秦昭襄王终于战不动了,一命呜呼。这下天下诸侯与百姓总算长吁一口气:可以歇歇了。这样一位好战的大王死了,我们是哭还是笑呢?哭哭自己这些年的担惊受怕还是有必要的,又或者哭哭自己因战争走掉的亲人吧,毕竟现在有时间回想了。
一则外交礼仪。二则探听虚实,不是秦昭襄王究竟死没死的虚实,是大秦帝国以后谁说了算的虚实。
打个比方,现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如果被恐怖分子暗杀了,伊朗也会装模作样的先发表声明谴责恐怖分子,再派人去华盛顿吊唁的,不奇怪。
不去才奇怪呢!
可以相信,六国的那些将相和韩国国王本人参加完葬礼之后,还要互相会见,私下见面的,四处乱打听”孝文王“这个人性格如何,能力怎么样,身体可好。
一番打听下来,都说秦孝文王身体可虑至极,大家更不会走了,实在家里有事必须回去,也一定留下得力人马“继续哀悼”下去的。
总得要看看秦孝文王死后,秦国谁当家呀!
六国之王侯将相们都感受到了自己国家时日不多,秦昭襄王这个猛人死去了,也许秦国的虎狼之心可以休也呢?这个时候,在接班人哪里做点贡献,弄个印象分岂不是好?
果然,秦孝文王做秦王一年未到,就死了。
秦孝文王逝世,排场也就没有那么大了,起码司马迁没有郑重其事的写秦孝文王的丧事规模。
因为大家心中都有数了,没有必要千万里奔波了。
再举个美国例子,放眼全世界,如果现在美国开始大选,伊朗人关心美国大选结果的程度肯定比很多美国人还要大,很多美国人不一定比外国人关心美国大选结果也成立。
如果是斐济的大选结果呢?斐济是啥?多数人会如此回答。
本文由作者:大侃历史 于 2023-04-03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743984316860072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