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军队之所以能够相对容易地战胜匈奴,而汉军则不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秦朝军队的战术和装备更适合对付匈奴。秦朝军队在统一六国后,继承了赵国对抗匈奴的经验,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战术和更适合草原作战的装备。相比之下,汉军在初期未能充分利用秦朝的经验和装备优势,导致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 匈奴的游牧战术更适合草原作战。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其战术和装备更适合草原作战,能够在草原上迅速集结大量的骑兵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机动作战。相比之下,汉军的步兵和骑兵混合部队在草原作战中处于劣势。
4.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存在一些战略和指挥上的失误。例如,汉朝在初期未能充分利用匈奴内部的矛盾,采取了过于保守的战略,导致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多次失利。此外,汉军在指挥上也有一些失误,例如对匈奴的情报掌握不足,对战场形势判断失误等。
好些秦朝粉丝说到这事时,常大谈特谈秦军那爆表的战斗力,捎带着被困在白登山差点出不来的汉高祖刘邦,甚至后来被围过汉高祖的匈奴冒顿单于赤裸裸调戏的吕后,都被嘲笑了千百遍。但这鲜明反差里,另一个真相却相对被无视——与汉军交战的匈奴,比起被秦朝吊打的匈奴来,实力已经强大得多!
西汉当时的局面有多弱?全国人口不到千万,经济损失十分严重,以至于汉高祖刘邦外出巡游,居然连马匹都凑不齐。军队配置可想而知,而且拜项羽火烧阿旁宫所赐,秦朝宫廷里关于军械制造等方面的技术资料,也都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说句寒碜话,汉初的汉军莫说整军精武,就连军队所有的兵器,质量也严重下降。以萧何的叹息说,精于冶炼的老工匠,大部分都在战乱中死难,年轻工匠技术拙劣不堪,以至士兵用的兵器,也是无比粗劣!
这样一支经济疲弱且战力削弱的汉军,面对的又是什么等级的匈奴呢?当汉高祖雄心壮志,企图一劳永逸解决匈奴时,他恰恰忽略了,他面前的匈奴,远比秦始皇时代强大的多:从秦二世胡亥登基的公元前209年起,大漠那边的匈奴,也迎来了一代英主冒顿单于,在他多年的苦心经营下,匈奴陆续吞并了东胡与大月氏,向北更征服了贝加尔湖地区的丁零部落,实力空前膨胀。换句话说,汉匈战争,是华夏民族第一次面对一统大漠的游牧帝国!
这场战争的艰难程度,从白登山之围的一个场面就可以见证,连汉高祖都缺马的汉军,遭遇了冒顿单于的主力匈奴骑兵军团,对方竟然可以用青黑白赤四种颜色来分编骑兵部队,对汉军实现霸气合围。此情此景,就好比二战战场上,一支打惯了九二步兵炮和三八大盖的队伍,突然遭遇到坦克飞机的钢铁洪流。汉军能够在白登山死守七天七夜,最终护卫着汉高祖全身而退。已经极为不易!
面对这样的强敌,汉军也在白登山之围后,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和亲!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匈奴的发展以及中原王朝的变更说起。
匈奴族本是华夏民族的一个分支,早期迁移至中国北方,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矛盾由来以久。中原肥沃的土地,常常是匈奴人侵扰的目标所在。匈奴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年年不断。抗击匈奴,前赴后继,一直是中原民族挂在嘴边的话题。
秦朝时期,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大获全胜,直将匈奴赶回阴山一带,并修筑长城对其加以防范。但是,秦朝后期,国力衰弱,王朝自顾不暇,接着陈胜、吴广“揭杆而起”,项羽、刘邦趋势而发,秦王朝灭亡,汉朝建立。中原地带的战争及政权更迭,给了匈奴喘息和休整的机会,以至匈奴集团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至汉朝初期,匈奴已经发展成为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帝国。至此,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就变得极为艰难,汉族不得不采取屈辱性的“和亲政策”,直至汉武帝时代,才彻底改变了这种被动的局面。汉武帝抗击匈奴,大获全胜。
1、 蒙恬乃旷世奇才,秦之幸矣。
(汉匈战争)
3、 和亲政策,汉之缓兵之策。
汉初没有蒙恬之将,却有韩信。但是,韩信却摇摆不定。先是戍边抗击匈奴,被匈奴打败后,又派人向匈奴求和,后又与匈奴联合攻打汉军。为此,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征讨,但是,他在白登之地却被匈奴冒顿单于40万骑兵围困,走投无路之机只好采纳陈平计策,向匈奴臣服,并实行“和亲政策”,以汉室宗女嫁与单于,并赠送一定数量的财物以及开放关市准许双方人民交易。
“和亲政策”是刘邦在困境中不得已而采取的政策,也是一项带屈辱性的对外政策。虽然如此,但在汉初情势下,却开启了汉族与匈奴族之间的和平。汉初自刘邦始,直至汉景帝止,这项带屈辱性的“和亲政策”一直延续着。没有战争,却为汉朝中兴迎来了黄金时间。汉高祖刘邦之后不久,汉朝迎来“文景之治”,进入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汉朝国富民强,为后来的汉武帝抗击匈奴积累了丰厚的人力物力基础。
4、 汉武帝雄才大略,匈奴走向衰亡。
秦朝军队很容易战胜匈奴,而汉军则不行,为什么?
秦军当年横扫战国六雄,西征突厥。北伐匈奴,南平南越,无往不利,战无不胜。历史上秦朝大将蒙恬用了1年时间打败了匈奴30万大军。尤其是秦军箭阵 秦军的弩箭甚至可以杀伤到250米开外的人 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当年刘邦带领大军去攻打匈奴,接连败退,只有侥幸撤回,从这点上看,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因秦朝灭亡,加上楚汉争霸等等因素,国家衰弱,
因此比起秦朝时期,它的国力就要弱得多,秦军在战国时期就和匈奴,义渠打交道,对付匈奴有自己的方法。
秦朝对匈奴的战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前,二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后。
秦朝统一六国之前,放在边关上的兵力并不多,但是指挥作战的将领李牧很厉害。李牧因为兵力不多,所以经常采用声东击西的游击作战方式,跟匈奴人拼机动。
说老实话,匈奴军要是跟汉军硬打,不一定能够打得赢汉军。匈奴军最大的特点就是机动性非常强,他们是马上民族,忽东忽西,飘忽不定。而李牧搞的恰恰就是,你要捉迷藏,我就和你比捉迷藏,看谁把谁先捉住。李牧也因此打出了名气,让匈奴人闻风丧胆。
(汉高祖)
刘邦一生唯一写过一首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勇士兮守四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表达的,就是刘邦找不到人守边关的深切焦虑。
刘邦找不到人抗击匈奴,他只能自己亲自领兵前往抗击。刘邦一开始打得还比较顺,连打了几个胜仗。但是后来就中了匈奴人的诱敌深入之计,被围困在白登山。
刘邦之所以被围困,是他其实带兵的能力比较一般。当年韩信就说过,刘邦最多能带10万兵,他自己多多益善。再加上刘邦本人心急,想三下五除二解决匈奴的问题。所以就着了匈奴的道。
后来,刘邦用了陈平的计策,贿赂冒顿单于的爱妃,才得以脱离围困。
而这次事件以后,刘邦总结出了一个经验,对待匈奴,一味地强打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又打又拍。打就是集中兵力猛打一阵,但是只要打痛就对了,不要试图消灭它,你也消灭不了。然后再采用和亲的方式,通过血亲政治,拉近和匈奴的关系。或者通过血亲政治,对匈奴内部进行分化,让他们内耗。
应该说,刘邦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策略,也是处理地缘政治关系的最好策略。因为你不可能像秦朝那样,集中大部分兵力,集中全国国力来对付匈奴。你要是这样做,就会造成国内空虚,走上秦朝那样灭亡的道路。
很多人并没有看明白刘邦这个策略的高明之处,看到汉朝屡次和匈奴和亲,就觉得这是汉朝“以女人换和平”,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谢谢邀请!为什么秦朝的军队很容易战胜匈奴,而汉朝的军队则不行?
在秦朝的时候,匈奴的国力还是不怎么样的,远不能和强大的秦国抗衡,自从被扶苏、蒙恬击败后,元气大伤,不敢轻举妄动了。
自公元前209年项羽、刘邦起兵反秦,到公元前206年刘邦称帝,这期间,中原大地发生了反秦战争、楚汉战争,到了西汉建立的时候,国力已经消耗殆尽。而这时期的匈奴,趁中原大乱,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国力变得强大起来,特别是冒顿单于执政时期,注重军队建设,使匈奴的军队,战斗力极强,新建立的汉朝,已经不是匈奴的对手了。
汉高祖刘邦为了使国家得到休养生息,不得不采取和亲的策略,以此来避免战争。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才使匈奴老实。
问题中的附加提问:如果秦朝统一六国的秦军对阵汉武帝的汉军谁更厉害?这是不好说的,这不是假设挑起内战么?本来就不是同一个时代。如果说对比一下秦朝统一六国时的国力和汉武帝时期的国力那个强盛?那就好说了,肯定是汉武帝时期的国力强大。就因为汉朝的强盛,才有汉民族的称谓。
秦始皇和他的祖宗们都与匈奴叫上了劲应该是秦国也是中原人眼中的异类。它们与匈奴没有什么两样。所以他们应该是同类的处境。
东越西夷南蛮北狄,在上古书金文竹简木牍上屡屡皆是。说明,这些族类多而且不讲"礼"。
秦国对匈奴的战争由来已久。秦国的扩大地盘与这些少数民族有极大的关系。祁山下的养马基地到秦襄公勤劳王事,再到秦穆公的霸西戎十二国,开拓土地上千里,迄于宣太后用美人计灭义渠国,得地置三郡,魏东走避秦人等等,这些都与匈奴有关系。后来 秦国强大了,接受了中原文明,成了周朝的夷分子。秦人,赵人,燕人修筑长城,目的就是于匈奴隔开。但是,匈奴人是不会自己走的,匈奴人要发展,只能朝南方走,所以不可避免地要与秦赵燕发生战争。
秦始皇的祖先们已经修了长城,但是长城的作用不明显,不及赵国和燕国的防御厉害。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因为要消灭六国,所以腾不出来时间解决边患,匈奴就坐大了。已经越锅阴山,进入到河套平原放牛喂马了。这些地方恰恰就是秦中地区,离咸阳已经非常地近了秦始皇早就想结束国内战争,之后去处理匈奴人占取河套等等要害地方。秦始皇派蒙恬带了三十万军队把匈奴人打跑了。把这些地方变成了秦朝的郡县。
秦始皇仅仅是把匈奴赶出去阴山以南的地区。然后修筑长城防守。后来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也来这里做了监军。长城防线更加稳固了。
秦末,长城军团南下 在赵国巨鹿城下覆灭。匈奴人又占领了这些肥沃的广大地区,势力大大发展起来,成了汉朝的边境大患。
匈奴人得到了这些土地,他们就有了丰盛的牧草,把马牛羊喂得又肥又壮。专门掠夺汉朝。
汉朝开始的几代皇帝都是软弱无力的君主,借口国力没有恢复,所以,匈奴人得到甜头后,变本加厉,傲气冲天,对汉朝侮辱不止。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人已经忍不住了。于是汉武帝与匈奴人一打就是几十年。汉武帝是深入匈奴境内,不是在边境,也不是在中原地区。
看上去,秦朝是一战就驱赶了匈奴人,但是秦朝人仅仅是把匈奴人赶出长城外就没有继续行动了。
汉朝是一次又一次地追击。一直都是不遗余力地消灭匈奴上层为目的。以彻底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为手段。所以,时间久,次数多,看上去效果不大。但是,不可否认地是,打残匈奴的力量应该是汉武帝时期的汉朝,而不是秦朝。这两个朝代在对待匈奴问题上,态度是一致的,手段也差不多。秦朝的规模远远小于汉朝。
秦朝前期匈奴实力并没到巅峰,当时中原一统,秦军兵强马壮又有名将领衔。而且收复河套只是一场驱逐战,匈奴军队有生力量并未受重创。秦军也是见好就收,马上设郡县,迁人口,修长城,直道用以防御。 到了西汉情况又不一样了,匈奴在冒顿手里已经一统北方草原实力正值巅峰,西汉打败西楚不到两年,且函谷关在仍在异姓诸侯手中,自己还没统一,正是虚弱的时候。但是就这样在白登山之战时匈奴也并不敢同汉军正面硬碰,而是在试探被打败后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再结合自己强大的骑兵机动能力强刘邦隔离包围。大家所熟悉的是刘邦贿赂冒顿的老婆才脱险,而事实上是冒顿自己的意思!人家连自己父亲都敢杀,老婆都能送给仇人,这样一个精明强干的人会被一个女人枕边风给吹歪?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国家根本没能力吞掉中原这个庞然大物,当时外围已经有几路北伐汉军过来勤王,况且自己也没把握在段时间消灭刘邦部队。所以逼刘邦就范,签订所谓不平等合约,夺取财富和生活资料,慢慢蚕食压制汉朝,这才是他的本意。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的大军攻占了河套,内蒙一部分,然后把秦、燕、赵长城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有名的秦万里长城。西汉初年,经历过反秦农民起义,楚汉争霸大混乱,汉朝的总体实力已比秦弱太多,秦灭六国还有秦地是平稳发展的,秦末混乱却是整体的大混乱,无数人口死亡,汉初人口数量不过千万,高祖亲征匈奴不过也是带兵32万,而且也不是只征匈奴,是同时征反叛汉朝投奔匈奴的韩王信。
秦北击匈奴轻易成功,一侧当时匈奴并未整合,。二侧秦有丰富的跟游牧民族作战经验,有强大的骑兵。三侧秦国力强大,兵多将广,军事素质远胜汉初,所以仅派大将蒙恬领兵30万就占领了匈奴最肥沃的土地河套等地。
汉初北击匈奴失败,一侧匈奴经过秦的惨痛失败,已经整合,冒顿带领的40万匈奴兵在游牧民族中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多的兵力。二侧汉初实在是没有多少对付匈奴骑兵的经验,轻敌冒进致高祖被围于白登山。三侧汉初的农民军比之秦的骄兵悍将实在是差了不是一点点,否侧,那里需要高祖亲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匈奴犯境,这时候秦始皇派大将蒙恬领兵三十万打匈奴,几乎没费劲,一战定乾坤,夺回河套地区,为什么秦朝打匈奴那么容易啊,主要原因是统帅蒙恬是个身经百战的将军,统领的又是百战精兵,而匈奴当时和野人差不多,就知道烧杀抢掠,论计谋,论武功,匈奴都不是对手,所以秦军打他们不费劲。
而到了汉朝就不同了,当时的汉朝经历了秦末战争,楚汉争霸,国内是元气大伤,急需休养生息,所以对匈奴采取了忍的政策,而且同时匈奴也出了英雄,那就是冒顿大单于,他把匈奴各部都统一起来,对中原是极大的危协,汉初时,刘邦亲自率军出征,在白登山和冒顿大单于真刀真枪的厮杀一场,结果是两败俱伤,刘邦差点被俘,经过此战后,双方都明白在打下去对谁都没好处,所以就用和亲这种方式讲和。
当时匈奴接受和亲政策也是不得已,当时匈奴没有统一中原的实力,如果冒顿大单于不接受和亲,双方在打下去,吃亏的只有匈奴,因为当时中原无论是文化,还是人力物力,都远强于匈奴,如果当时汉朝和匈奴要真打起长期战争,匈奴是经不起消耗的,汉朝只要消耗匈奴十万青壮年,匈奴就受不了了,冒顿大单子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冒顿大单于和继承者都采用和亲政策,同时在向汉朝勒索嫁妆,表面看是汉朝吃了亏,可汉朝赢的了时间,汉武帝即位后,在军事上大规模反击匈奴,打的其实就是比拼国力的消耗战,几场大战下来,匈奴青壮年死伤惨重,只能远遁。
这事要怪赵高,面对匈奴,秦强汉弱的局面,大部分原因是他一手造成的。
秦朝占据上风的时候所打的叫匈奴,而汉朝居下风面对的,乃是“匈奴帝国”,跟秦朝一统中原一样,人家北方的匈奴也统一了,建立了帝国,而且匈奴的统治者很聪明,就挑在秦始皇驾崩、蒙恬被害之后。
这就是此消彼长,匈奴成为帝国,变得更强,秦末纷争内耗,变得更弱,所以汉朝建立时,对抗匈奴力有未逮,落入下风。
所以秦末的时候,匈奴帝国和中原王朝都有剧变,看过去,先秦时期的中原王朝和匈奴的对抗一直占据上风,不得不承认,汉初的时候,乃是中原王朝被迫处于劣势最漫长的时候。
对比秦、汉匈奴的实力,其实最重要的是先要搞清楚这两个时代关于“匈奴”的具体概念,匈奴看似只有两个,看似一直代表的都是一个政权,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匈奴这个名称在出现的时候,也是一个“泛指”称呼。
中原王朝对匈奴的记载最早只能追溯到西周时期,再往前,就没有了,至于匈奴自己有没有历史记载,那简直是想都别想,就算是秦汉两代的匈奴历史,都是附庸在《史记》、《汉书》里面的,也就是说,中原的史学家要是不帮他们写下历史,匈奴在秦汉时期的历史,都是一片空白。
司马迁认为,匈奴本身就是华夏民族之一,西北的匈奴也好,河套的匈奴也好,西伯利亚的匈奴也好,东北的匈奴也好,都是“夏后氏之苗裔也”,也就是说,匈奴就是夏朝统治者的分支,其实这个观点是很贴切历史客观特征的,从匈奴的样貌、语系、肤色等多个角度来看,匈奴就是华夏民族的一支。
更重要的一点是,匈奴被视为一个民族,但是他们内部却不是统一的,他们会互相吞并又互相分裂,一直都是谁也不服谁,对外攻打中原不留余力,内斗也是用尽全力:
“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
匈奴的犬戎当年很强,灭了西周,把周天子吓到了中原地区,虽然这里面有诸侯王放任犬戎灭西周的因素,但犬戎能做到这一步就意味着威胁,到了东周,特别是战国时期,历史对匈奴格分支的记载越来越清晰,威胁着赵国的楼烦、林胡,威胁着秦国的义渠(戎、狄统一的政权),都曾和中原发生剧烈碰撞。
如果说突袭,游牧民族还是强一些的,但是讲长期优势,依然还是在中原这边,西北的匈奴逼得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既然打不过你们,那么就用资源优势成为你们、超越你们,于是改革之后的赵国,一直压着匈奴打。
林胡、楼烦又能怎么办,他们的基本盘就那么大,而且秋冬季节还有冰雪大劫,此消彼长,他们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秦国也是,义渠国当年也强,甚至还要秦宣太后用“美人计”来诱杀义渠王,但再强也难逃中原的谋,义渠国也无奈,只能被秦国吞并,成为一郡之地。
后世人评价“秦长城”乃是一种消耗大,作用小的抵御方式,但事实上,从长远的目光看待长城,其真正作用不是御敌,而是削弱匈奴的骑兵优势,让匈奴无法迅速入侵中原百姓的农业,只要持续数十年,匈奴可以掠夺的物资就会大大减少,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人口减员、生活物资匮乏,强大不起来,中原再北伐的话,轻而易举便能征服。
但可惜,蒙恬的长城没修完,赵高就来夺权了,而扶苏也是出人意料地意气用事,选择自杀,让蒙恬一点挽回的余地都没有,可不管扶苏有没有自杀,当赵高占据大秦朝廷的时候,这场内斗注定开始了,北方的匈奴,也有足够的时间统一南侵。
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抓住时机建立匈奴帝国,此时的冒顿单于凶势正盛,弑父夺权。
不过此时的匈奴很强,秦一统六国的时候,头曼单于也没有闲着,趁机征战北方游牧势力,周围已经有很多游牧部落被他以及他的父亲征服,司马迁阐述了当时强大的“三支”游牧势力,第一次区分出了匈奴和东胡、月氏:
“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
东胡强盛,月氏(河西走廊一带)也不弱,匈奴并列其中,是当时中原王朝明确警惕的三大势力,但即便如此,蒙恬还是把头曼单于赶出河套。
虽然白登山也还是在山西,可匈奴占据这些地方有一段时间了,对于地形各方面因素有了很周全的考量,冒顿单于很聪明,他学习长平之战中白起的诱敌战术,引诱刘邦深入,当年赵括就是因为大败,刘邦的谋士都看出来了,让刘邦不要深入,可刘邦竟然不听,不知道自信从何而来,最后陷入了包围。
假如这一战是韩信来打又会如何?
白登之战,汉匈兵力差距其实不算太大,一旦真的击败了匈奴,就算是冒顿单于,也会立马遭殃,对东胡和月氏的扩张就会受阻,最终内外交困,可惜的是,认输的是刘邦,这就是一战奠基。
其实刘邦也看出来了,自己固然有问题,但主要的问题还是国内的力量不统一,国力也不足以支撑继续北伐,因此刘邦隐忍,选择和亲,在国策上实行“无为而治”,自此,大汉开始进入了“守势”,直到汉武帝北伐以前,大汉都是弱势的。
之所以要忍受这种弱势,那就是因为汉朝需要时间来和匈奴赛跑,比发展速度、恢复速度,无人能出中原王朝其右者,匈奴必输无疑,所以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防守”,是大汉看似被匈奴压着打的根源,事实上没那么惨,但比起先秦时期和秦朝,确实憋屈了很多。
不过汉武帝时期,一切都扭转过来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只要是有了斗志,那么人才自来,卫青、霍去病横空出世,打得漠南匈奴数十年无法恢复,要说先秦、秦朝时候的中原王朝有没有那么厉害?
所以后来东汉时期匈奴被灭,那只是时间问题。
总的来说,中原王朝打匈奴,核心点在于对敌政策的主动或者是被动,比如赵武灵王曾经也被楼烦、林胡打得还不了手,但人家没投降,反而是胡服骑射改革,继续鏖战,最终征服两个部族。
而刘邦呢,他在白登之围后便认了命,考虑太多,顾及也太多,刘邦将内部威胁视为第一威胁,宁愿先回来清洗异姓诸侯王,也不和匈奴决一死战,不能说刘邦是错的,只能说造成这样的局面,确实是有因有果。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这个问题的要害,在于背后的时间定位。我在这里先打个比方,张家的小孩张三被王家的老五揍了,等他长大之后, 王老五已经死了,王小二却在。于是他就把王小二给揍了。数年之后王小二也强大起来,于是把张三一顿暴捶。
好!你认为究竟是王老五、王小二、张三究竟谁最厉害,谁不行?秦军的军事构成,主要是步兵搭配车兵、以及少量短期突击的骑兵。他的对手,是衰落状态的六国、萌芽状态的匈奴和散乱状态的越人。六国的军种,与秦相差不太大,区别仅在于军队的组织体系和奖惩制度而已。在战场之上,六国打不过秦,主要是因为大方针的错误、指挥者的低能与奖惩用人制度的低效。简单地说,就是有能力的人得不到提拔,以至于大批人杰都宁愿为秦效力,来吞灭自己的祖国。而匈奴和越人打不过秦,则是因为匈奴尚未发展起来,而越人则习惯零散居住,没有大规模集结作战的可能。
谢邀。您说秦朝军队很容易战胜匈奴,汉军不行,这个表述是有问题的。
以战国时期而论,秦国北部虽然也与匈奴有接触,但匈奴主要入侵方向是在赵国,赵国将领李牧曾经用多年准备的骄兵之计大破匈奴,秦军并没有这样的战绩。
秦朝时候,秦始皇派蒙恬带领几十万大军北击匈奴,确实迫使匈奴撤退,但秦国并没有能力彻底打垮匈奴,而只能采用修筑长城的保守方法。并且修筑长城后,蒙恬、扶苏大军就长期屯驻北边,甚至最终为此导致了扶苏蒙恬被李斯赵高胡亥杀害,秦朝随之灭亡。可见秦朝对匈奴是一点不敢怠慢的,并没有“很容易战胜”一说。
相反,汉朝对匈奴,最初一次是在汉高祖的白登之围。那一战,既有汉高祖本身轻敌中计,也有汉朝刚刚统一天下,兵力疲惫,而且汉的法制不如秦严酷,秦是纯军国主义,所以汉军战斗力比如秦军强也没什么奇怪,还有就是匈奴换上了历史上少有的牛逼单于冒顿。这几种因素聚合下,汉高祖被打败,并不算多么差劲。何况匈奴也没能因此把汉朝挑了。
之后汉文帝和汉景帝主要对内休养生息,恢复元气,这休养的其实是秦兼并六国的战争和楚汉战争的元气,并不是被匈奴揍出来的伤。等到汉武帝继位,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任用卫青、霍去病等,深入大漠,击溃匈奴主力,并顺势凿通西域,将汉朝势力扩展到中亚。这个战绩非常辉煌,一举奠定了华夏文明作为东亚霸主的二千年地位,比起秦朝蒙恬击退匈奴修个长城要多了。此后,匈奴虽然还能对汉朝构成威胁,但已经不足以挑战汉朝霸主地位了。
秦朝军队军制先进,纪律严明,兵不为将之过。军队威力大,战斗力强,将帅运用得当。而且秦朝军队训练有数,了解匈奴游牧民族的特点和习性,非常适应大规模战争,打的是有准备之仗。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再有一点就是秦军是与牧民交战,汉军是兵兵相见。
秦朝军队面对的是头曼单于的匈奴,而西汉初年汉军面对的是冒顿单于的匈奴。头曼单于和冒顿单于的差距,那可不是一星半点。
头曼单于时期的匈奴人口一共300多万人,和战国后期的赵国差不多。这时的匈奴还不够强大,连一个赵国都打不赢。李牧就曾经以步兵和弓兵大破匈奴骑兵,匈奴十万骑兵几乎全军覆没,“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但是冒顿单于不同,这可是匈奴历史上的牛人,如果有专门的匈奴史书,冒顿单于应该也是匈奴历史上秦皇汉武级别的人物。
而此时的中原王朝则是另一番景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没有及时进行休养生息,秦朝的统治并不稳定。而秦始皇死后,秦朝在胡亥和赵高的祸害下,走向土崩瓦解。秦朝统一的十几年,国力并没有得到恢复。而秦末长达七年的混战更是雪上加霜。西汉建立后,民生凋敝,连皇帝刘邦出行都凑不齐几匹好马。此消彼长,这时候西汉的军队战斗力肯定无法与匈奴的精锐骑兵想抗衡,只能采取守势。
粗看中国历史,很容易像楼主这样得出秦军轻易战胜匈奴,而汉朝反而需要花很大力气还吃力不讨好的结论。但如果你进一步看看这些事件的过程,以及先秦到两汉,中国北方民族发展的简单轨迹。你就会明白,秦军对付的可能根本不是后来的匈奴人。或则说,秦军对付的主要目标不是匈奴人。
根据考古分析,岂止是当时的中国北方很多地区处于这些不服周礼的蛮族控制。就是蒙古高原地区和更北方的西伯利亚南部,都处于类似的生产、生活状态。随着气候的变冷,这些地方从最初的农耕变为了农业+畜牧业生产,最后再慢慢过渡到游牧。大量的部落和族群,成为被迫南下的气候难民。也成为了先秦时,诸侯国开疆拓土、尊王攘夷的主要对象。
这一轮之后,到了战国时代,才有了最初的北方游牧民族,被战国时代的人称为胡。比如赵武灵王搞的胡服骑射,实际上就是以新来的胡人为模仿对象。当时他曾经在谈话中说到北方的几大胡人集团,然而偏偏没有说匈奴。也就是说匈奴出现的很晚。一直到战国末年名将李牧的时候,匈奴才见于历史记载。
但在汉初之前,匈奴只是一个被西面的月氏和东方的东胡压制的小部落。考古发现的早期匈奴墓葬,大部分集中于阴山地区以北,距离河套不远,但绝非河套。
谁说汉朝军队没办法战胜匈奴的?
事实上匈奴从来没有试图和汉朝军队进行正面决战。
早在汉文帝三年,汉文帝受不了匈奴年年入寇,征调了8万5千骑兵也,由丞相灌婴带来准备找入寇的匈奴决战,结果匈奴听说汉军集结大军,立刻就跑回草原。
汉文帝十四年,汉文帝派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准备去入寇的匈奴决战,匈奴听说汉军主力到了,再次闭而不战。
从汉文帝一直到汉武帝,反对汉朝与匈奴大规模作战的大臣有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大臣反对理由是“打不过”或者“害怕打不过。”
为什么汉武帝北上攻击匈奴之前,汉朝似乎拿匈奴没什么办法?
这主要是因为秦汉是原始军国主义国家,其实是没有明清两朝意义上的“职业军”和“常备兵”的,秦汉两朝都是以义务兵为主。
以西汉初年为例,汉朝除了在长安有南军、北军这样少数的常备军以外,全国没有常备军,只有义务兵。
汉朝人是怎么服兵役的呢?
假设甲作为一个济南成年男丁,那么可能甲每年去雁门关服三个月兵役,那么甲就到雁门关服役三个月(1、2、3月),到了4月,由来自徐州的乙来替换甲,来自济南的甲就可以从雁门关回家了。
所以,汉朝边境上其实是没有大军团驻扎的,只有依托于边塞堡垒小部分军队。
汉朝的作战方式是外地入寇后,边军先依托边境堡垒抵抗,然后长安的朝廷再在关中各地抽调骑士和普通义务兵在某地集结,然后出发作战。
而作战完毕后,大军是立刻解散,各回各家的。
换句话说,匈奴每次入寇都是打一个时间差,就是赶在汉军大兵团集结完毕之前就退回草原;并不是说匈奴有消灭掉汉朝的实力。
匈奴要真是有后来契丹、女真、蒙古、满人的军事实力,内蒙距离陕西这么近,匈奴为什么不大军直接杀向长安?
别忘了,宋辽还打过澶州之战,辽军主力是在澶州和宋军主力对峙的。
哪怕汉武帝多次出塞攻击匈奴,匈奴也从来没有和汉军决战过一次,因为匈奴是真的打不过,死不起。
匈奴是在秦汉两个朝代交替时迅速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也正因此匈奴也成为了秦汉两朝的重大威胁之一。那个时候,匈奴人的战斗力也是十分强大,提起匈奴不仅仅让人民感到害怕,各国的君王也会因此感到深深担忧。所以在秦汉时期,如何对付匈奴成为了主要课题,那么为什么秦军很容易战胜匈奴,而汉军却不行呢?
在经受过秦军的猛烈攻击后,匈奴损失惨重,这使得本来实力就不太强的匈奴雪上加霜。除此以外,匈奴还有两个劲敌,一个是"东胡",一个是"月氏"。这两个少数民族也常常侵扰匈奴,这一东一西让匈奴腹背受敌,当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所以,对于秦军来说,对付匈奴简直小菜一碟,不在话下。那么,为什么到了汉朝,汉军就打不过匈奴了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匈奴自身的实力变强了,秦朝强盛的时候匈奴一直备受打压,直到秦朝末期,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无暇顾及匈奴。
相比强大的匈奴,汉朝建立初期,因为之前曾常年作战所以元气大伤,民生凋敝,国家实力大大减小。在这种情况下,汉军与匈奴开战胜算肯定不大,很难同匈奴进行抵抗。公元前133年,双方正式开战。要说,汉朝把秦朝都取而代之了,又为何却败给了匈奴了呢?
首先,秦朝的存在对匈奴来说一直是个威胁。但此刻,秦朝已经灭亡了,也就意味着匈奴的天敌已经消失了。也正是借此时间,匈奴得以休养生息,迅速发展壮大。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想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但此刻边境却不得安宁,冒顿首先拿下了周边部落,将他们都纳入到自己麾下,慢慢地建立起了草原帝国,势头正旺。眼看着匈奴打自己领土的主意,于是刘邦就率领40万大军进行反攻。很快,那些失去的土地都被夺了回来,刘邦心中得意,因此想乘胜追击,但却疏忽大意,因此落入了冒顿的圈套。
正面打不过只能想办法逃跑了,他们贿赂了匈奴,这才把他们偷偷放走了。经过这次战争,刘邦心中也知道匈奴的实力了。后来,为了避免再次发动战争,他主动进行和亲。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都是靠和亲才得以换来和平。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后汉朝的国力逐渐变得强盛,拥有了强大的骑兵后,才有能力和匈奴对抗,取得了与匈奴对战的第一次胜利。
本文由作者:随看见闻 于 2023-12-27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1636221486817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