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有横着比、竖着比的说法。咱们不妨分成下列几个方面,对于《水浒传》、《三国演义》两本书作个比较。
《三国演义》的人物,几乎都是在全国各个战场上南征北战、东挡西杀打出来的超一流,《水浒传》里的人物,几乎都是小范围的人物,尽管名声挺大,但大多都缺乏实战经验和磨练。
比如林冲,尽管是东京汴梁八十万禁军教头,但战阵很少,就像现在的那些武术大师,听着好像挺吓人的,其实就是和平时期的武术教师,无非就是花拳绣腿、理论招术懂得多一些而已。在林冲刚出道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只是比一般人的手脚麻利一些,理论上如何克敌制胜的东西知道得可能多一些。直到上了梁山以后,才有了一些战斗,算是实战经验,但也是范围很小的打斗。另外,即使后来有一些战斗,无论是战斗规模,参加战斗的人数,还是战斗的场面,和三国演义根本就不能比拟。
如果非要说《水浒传》值得赞赏的战斗,也就是后半部书,水泊梁山的人马接受招安以后,征剿方腊、王庆、田虎,平辽东,或许还可以算作真正的战斗。即使这些战斗,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也是很短暂的,激烈的、持续不断的战斗很少。
而《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可就不同了。如果说《水浒传》主要描述的是战斗,那么《三国演义》描写的,则主要是战争。战斗和战争,尽管都是打斗,但意义则完全不同。
比如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从河北涿郡起家,经湖南、湖北,到江东,一直打到四川,这一路上,几乎是步步惊险,处处杀机,哪一步走的都不容易。稍不留神就会命丧黄泉。而他们遇到的那些战将,哪一个也不白给,都不是吃素的。吕布、高顺、华雄、颜良、文丑、张辽、许褚、夏侯惇、徐晃------都是当时超一流的大将,全国闻名。
无论是曹操手下的人物,孙权手下的战将,还是刘备所统率的人物,都有兵有将有参谋军师。
从战术层面上说,《三国演义》里的许多大将,无论是曹操阵营的曹洪、曹仁、典韦、许褚、徐晃、夏侯惇、夏侯渊、张辽等,孙权手下的周瑜、鲁肃、甘宁、周泰、黄盖、陆逊等,还是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马超等,那可都是可以领兵打仗的统帅级人物。按照现在来说,至少也得封个上将、中将,再不济也能像《亮剑》的李云龙弄个少将当当。
再看看《水浒传》里的几个头面人物,有几个可以带兵打仗的统帅级人物?
林冲,东京汴梁八十万禁军教头,说白了,就是个武术老师。理论上应该过得去,否则也教不了学生。从实战上看,也属于梁山上的高手。但总体上说,还是脱不了没有大战经验这个窠臼的束缚。
卢俊义,那就是个土财主,小说里写的他挺厉害,实质上进了梁山当二寨主以后,也没看出他有什么能耐。
再看看水泊梁山几个排名靠前的大将关胜、秦明、呼延灼、花荣、柴进、李应、朱仝、鲁智深、武松、董平、张清、杨志-----哪一个可以担当大将职责、镇守一方重镇?他们哪一个可以像《三国演义》里的大将们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夏侯惇、夏侯渊、张辽、许褚、周瑜、黄盖、甘宁、蒋兴、周泰、陆逊一样,单独带领一支人马攻关夺寨?
再从战略上说,曹操阵营里,曹操本人就是个经天纬地的人物,加上战将千员,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无数。孙权阵营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刘备阵营里,有五虎上将,又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出谋划策。
看看《水浒传》里,从宋江,到前面提到的排名靠前的大将关胜、秦明、呼延灼、花荣、柴进、李应、朱仝、鲁智深、武松等人,哪一个有战略眼光?好不容易出来一个有点战略眼光的宋江,还是个一心想着“投降”的内奸。
从战争的难易度上比较,《水浒传》的战斗场面,基本属于帮派打群架、黑社会火并的水平,稍有点武功底子,就被人吹嘘得了不得。遇到一点困难,水泊梁山那么多人毫无办法,只能到外面到处找所谓的“高人”。这高人来了以后,也只是解一时之急,后来就再也显现不出他究竟“高”在哪里了。很显然,这些所谓的高人,无非就是有一点别人没有的小伎俩而已。
如果说《三国演义》展示的是大兵团作战场面的话,那么,《水浒传》则只能算是一伙把自己标榜为“劫富济贫”的草寇,为了他们心里各自的不同目的,杀戮另一个团伙的战斗。不是吗?看看三大祝家庄,他们杀了一些什么人。看看在李逵板斧下死的是些什么人,就知道了。许多被他们这些英雄好汉杀死的,其实都是无辜的人,就连几岁的无辜小孩子都没放过。
看看吴用所谓的计谋中,算计的都是些什么人,就明白这些所谓“杀富济贫”的好汉们,做的都是些什么好事了!
再看看《三国演义》的高人,每天究竟都在干什么。
诸葛亮,自从跟了刘备以后,从战略布局、战术谋划,到最后夺取汉中,治理蜀国,几乎是全方位地发挥了他的特长,尽心尽力,一丝不苟,殚精竭虑。
荀彧,从给曹操出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战略方针,一直到他给曹操坐镇后方,治理朝政,提供后方粮草、辎重,也都是全方位的大智慧。
孙权手下的周瑜,肩负着统兵大都督的职责,孙权对于外面的事务,纯属两眼一抹黑,几乎都交给了他一人负责。周瑜病逝后,鲁肃承担了周瑜所有的职责外,又承担了关系到吴国全局的大战略规划的任务。
看完《三国演义》里那些经天纬地的高人以后,你再看看水泊梁山上的军师吴用,除了出一些馊点子、阴损招数以外,哪还有一件事谋划得滴水不漏?吴用究竟是能和诸葛亮、荀彧、荀攸、郭嘉比,还是能和庞统、周瑜、鲁肃、法正比?
至于公孙胜,那就是一个神神道道的人物,水泊梁山该用他的时候,他总不在;不需要他时,他每天都在梁山上打坐,不知道他心里究竟在盘算什么。
比完大将、军师,咱们再看看主公级别的大人物。
宋江,一个郓城县小押司,连官员都算不上,就是一个抄抄写写、掌管文书的小吏。凭着家里是土财主,每天除了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就是招揽一帮落难的所谓英雄、好汉(其实大多数属于地痞、流氓、流串犯),窃取了“及时雨”、“呼保义”的名义,沽名钓誉,招摇撞骗。本来打死都不想上梁山、当草寇,但命运偏偏跟他过不去,硬是挤逼着他去梁山入了伙。假如从此一心一意运筹梁山,或许也会有点出息,即使最后让官军剿灭了,也能落个义薄云天的好名声。万没想到,他上了梁山,原来不是为梁山好,而是来给水泊梁山拆台的。致使红红火火的水泊梁山,很快就走上了毁灭的死路。结果是死的死了,亡的亡了,逃的逃了。
再《三国演义》的几个舵手级人物。曹操,尽管出身有点让人闹心,但好歹也是朝廷里的官员,一起步就是洛阳北部尉,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孙权尽管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但一出道,就有父兄打下的江东大片领土让他接管,生来的富贵命。
刘备,境遇稍微差点,“织席贩履”之辈。但人家出身高贵呀,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大汉皇家血统。
宋江别说和曹操、孙权、刘备比,就是和那几个失败了的人物,袁绍、袁术、张绣、董卓、刘表、刘璋、张鲁比,他能比得了哪一个?
本来想让他们比较一下素养,但一想还是算了,就比较一下两部小说里人物的“情义”吧。
从“情义”上讲,曹、刘、孙三个军事集团里,互相征伐多年,但说起兵败投降的人还真不多。大多数战将都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一人不事二主。特别是关羽,义气冲天,曹操当年下马金,上马银,又是赠他汉寿亭侯,又是美女,然而一听到大哥刘备的消息,立刻打马就走,过五关斩六将,谁都拦他不住。曹操集团、孙权集团的大将大多数也同样表现出团结一心的群体观念。
我们再看看《水浒传》里的好汉们,一言不和,便露出了面目狰狞的地痞嘴脸;两句话不对,就舞刀弄枪、窝里斗。充分暴露了这就是一伙没有道德底线,蛮横无理,没有做人水准,只会以大欺小的社会渣滓。里面有放火烧寺院杀光僧人的张青,做人肉包子的孙二娘,不分好坏什么人都杀的李逵等。
最有休养的,也不过就是上山前当过土财主的人物。比如卢俊义、柴进等人。
上面说完《水浒传》、《三国演义》两部小说的人物,咱们回过头来再看看两部小说的主笔作者。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意思的是,这竟然是师徒两,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这倒符合一句古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倒也符合历史发展大规律。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但据说罗贯中也参加了该小说的创作,但主要的构思、主笔肯定是老师施耐庵。
当然,从“尊师重道”角度说,我们不应该贬低老师施耐庵先生,也不应该故意抬高学生罗贯中先生。每个人对一件事的看法、想法不同,有人写东西喜欢细致描述,有人写东西喜欢宏观大场面;有人喜欢从微观上仔细刻画,有人喜欢从大处着眼、大刀阔斧------从文学角度上看,各有讲究、各有利弊,也各有特色。从读者角度分析,有人喜欢《水浒传》,有人更喜欢《三国演义》。
不过,我个人认为,或者说个人偏好,还是《三国演义》,但也不抵触《水浒传》。毕竟两部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不同,描述的场景也各异。总之,两部小说都是中国古代巅峰之作,只是写作思路不同而已。
说完这些以后,难道还需要选出108个人,一个一个单独比试吗?
我个人觉得,题主让《三国演义》的大将、军师和《水浒传》的大将、军师比较,那就不是在比高低、打擂台,而是在糟蹋人家《三国演义》的人物。罗贯中老先生如果看到这个问题,估计非得气得发昏章第十一,从坟墓里爬出来不可。
三国的军师和将领能赢。水泊梁山的军师吴用、公孙胜、朱武根本不能和诸葛亮、郭嘉、司马懿、周瑜、荀彧、许攸、程煜等人相比。主要将领包括马军头领,步兵头领,水军头领,有近20人,如卢俊义、关胜、呼延灼、武松、鲁智深、杨志、花荣、秦明、张顺等人也许能和三国里的战将抗衡,但也不一定能取胜,吕布、关羽、典韦、许褚、张飞、赵云、曹真、马超、程普、黄忠、姜维等人也不是随便就能战胜的!还有许多战将,大约好几百人,是梁山好汉的几倍,优中选优还有剩余。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征方腊,108位好汉战死的人数近五分之二。方腊的力量和三国的力量根本没有可比性!还有三国的兵马也近百万,是梁山的几倍!虽然是不可能的事,也只能是如果,就按如果来判定,输的一定是梁山!
谢邀!
我来回答吧!
题主应该想一想,一个小小的梁山水浒一百零八将(其中有好多人称不上将,无非是打家劫舍鸡鸣狗盗之辈)怎么能和三国里那么多能征惯战的大将们相提并论呢?不说魏吴,单说刘备一方,军师武乡侯汉丞相诸葛亮智谋超群,排兵布阵宋江吴用能比得上吗?关羽温酒斩华雄,白马坡杀颜良,延津口诛文丑,古城下斩蔡阳,敗曹仁,囚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夺襄樊,这连杀带敗的可都是三国有名上将啊!张飞张翼德丈八蛇茅,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虎牢关下战温侯,温侯是哪个?三国第一强将吕布吕奉先啊!一杆方天画戟打遍天下无敌手!还有夜斗马超何人能比?当阳桥前一声吼,桥塌三孔水倒流,谁有这威猛之气?再说赵云赵子龙常胜将军,英名冠九州,知道这一个冠字代表什么吗?那就是汉末三国争霸无人能比啊!是冠军!长板坡救阿斗,七进七出挥枪剑,杀的曹兵个个愁,葭萌关前战马超那真是将遇良才让人羡呐!再有马超,白马白袍虎背熊腰,西凉第一将,在战场上曾经吼死一将夾死一将,杀的曹操丢盔弃甲忙逃命!还有老黄忠,百步穿杨有神弓,定军山下斩夏侯,火烧连营救刘备,杀死吴兵吴将无其数。再加上魏延、王平、姜维,试问梁山孬汉那个敢出头啊!再说说魏吴两国有名上将,曹操手下,许诸典韦李典乐进,曹仁曹洪夏侯惇,张辽张郃徐晃夏侯渊,可都是挂帅之才啊!东吴那边孙坚孙策老黄盖,周瑜丁奉甘宁潘彰太史慈等等等等。别说凑一百零八将,就是凑一千八百将也绰绰有余。这说的都是特级上将,一级二级三级数不可数。这样的龙虎大将,别说战梁山,就是扫平梁山也不过一个钟点就够了。
好了不多说了,就凭吕布吕奉先带领手下八个小老弟扫平梁山也不费吹灰之力。????
如果让三国的人和水泊梁山的人打一仗谁能嬴,这要看为何而战,代表何人作战,何时作战,在什么地方作战等,才能判断他们的输赢。
作战讲的是天时、地利及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要看为谁而战,出师有无道理,然后作战地点的地形以及作战的天气情况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才能下定论。
如果从三国时的将领和军师随便选出1O8位,和水泊梁山1O8将。一对一对打,那是半斤八两,半打独斗不分上不,算平手,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从战略战术层面讲水泊梁山必输。三国里的将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战略战术运用自如!而水泊梁山好汉均未参加过集团式大规模战争!说的了就是小打小闹,以天险据守!就连打一个非正规军的农民起义军都损失惨重。
当然是三国胜利了,且看小的排兵布阵。
宋江VS刘备(聚拢人心) 卢俊义VS吕布(王牌对王牌)
吴用VS诸葛亮(计谋比较)公孙胜VS左慈(术法比较)
关胜VS关羽(关胜的刀还敢动吗)林冲VS张飞(枪法)
燕青VS赵云(一身刺绣对一身胆)朱武VS郭嘉(兵法比较)
戴宗VS曹操(速度比拼)刘唐VS孙权(红发VS碧眼)
扈三娘VS马超(俊男对美女) 李逵VS典韦(双戟VS双斧)
秦明VS张辽(文远对霹雳火)呼延灼VS庞德(马战高手)
花荣VS黄忠(弓箭对决)柴进VS袁绍(拼爹对决)
鲁智深VS许褚(力量对决)武松VS曹彰(行者对黄须儿)
张清VS太史慈(弓箭破石头)杨雄VS关索(关索对病关索)
安道全VS华佗(医术对决) 萧让VS蒋干(一个写书一个偷书)
李应VS张苞(钢枪对决)朱仝VS夏侯惇
徐宁VS姜维(枪法比较)索超VS廖化(先锋对先锋)
史进VS 华雄 穆弘VS夏侯渊 雷横VS颜良
李俊VS程普 阮小二VS甘宁(水军)
阮小七VS黄盖(水军)张横VS程普
阮小五VS韩当 张顺VS孙韶
石秀VS文丑 董平VS魏延
杨志VS关平孙二娘VS张郃
解珍VS张梁 解宝VS张宝
黄信VS马腾 孙立VS曹洪 宣赞VS王平 郝思文VS朱灵 韩滔VS韩遂(双韩对决)彭玘VS李典 单廷圭VS潘璋 魏定国VS张绣 皇甫端VS皇甫嵩(皇甫对皇甫)王英VS管亥 鲍旭VS徐盛 吕方VS乐进 郭盛VS文聘 邓飞VS邓艾(双邓对决)
燕顺VS张翼 凌振VS凌操 孔亮vs臧霸 顾大嫂vs夏侯渊 李云VS吴兰
梁山剩下的都是些开店摆席的,还有刻字养马,或者小偷流氓充数的就不一一列举了
关羽
聚义厅
赵云
众所周知,《水浒传》中有一百单八个好汉,以文面小吏宋江为首,个个武艺高超,身怀绝技,与朝廷作对,救助贫民,后为朝廷出力,破大辽,杀方腊,可谓是人民心中的英雄。
而《三国演义》中黄巾起义,后来分为三国,分别魏、东吴、蜀,各国都有能人。曹操有五子良将,刘备有五虎上将,孙权有三都督,加上万夫莫敌的吕布,可谓人才济济。除了武将众多,三国中谋士更是数不胜数,也不乏顶级谋士,如鬼才郭嘉、卧龙孔明、凤雏庞统、冢虎司马懿、毒士贾诩等等。而且三国文武结合默契,实战经验丰富,可谓,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势不可挡!
如果将一百单八位好汉与三国里的将领单挑,那一百单八位好汉有赢无输。因为三国中武艺高强的将领无非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吕布等,凑来凑去也没有108位,但如果论计谋,三国中司马懿,诸葛亮,陆逊个个都比吴用聪明10倍也不止,所以论打仗,诸葛亮神机妙算,出奇谋,那梁山好汉必败无疑。所以三国必胜,毋庸置疑。
以上是我的看法,你怎么看?欢迎与我互动????????????
如果让三国时的将领和军师随便选出108位,和水泊梁山108将打一架。
有意思哈。
时间:北宋宣和年间(1121)
地点:济宁府长街
将领就算了,军师也要练起来啊?诸葛亮VS吴用。
诸葛亮:“吴先生,您请先。”
吴用:“孔明先生乃前辈,请先。”
诸葛亮:“正所谓拳脚无言,少刻误伤了吴先生,还请先生海涵。”
话音刚落,一拳正中吴用眼窝(姜还是老的辣啊)。
吴用:“先生果然神人也,吴用一介草寇,梁山兄弟时有饮酒,酒后乱者甚多,吴用被打惯了,不妨事,不妨事。”
话音刚落,一拳正中诸葛亮下巴(后浪推前浪啊)。
诸葛亮:“先生言重了,区区一拳,有何惧尔?”
说完,一脚。
吴用闪开。
双方面面相窥,捂嘴大笑。
这是文斗。
下面说武斗的。
吕布先。
这边宋江发话了:“对面好像是吕布,兄弟们谁先迎战?”
众人把目光落在了鲁智深身上(梁山武力第一,能够力拔垂杨柳)。
和尚二话不说,提了六十二斤水磨镔铁禅,袖子一撸就上了。
都是粗人,不用拽文。
于是开整。
公平起见,武斗分三部分(参加《武状元苏乞儿》)。
第一局比射箭;
第二局比马上;
第三局近格斗。
鲁智深:“直娘贼!洒家日它娘,这鸟比赛还没开始,洒家就落了两盘!”
吕布:“秃驴休得无理,此役并无不可!”
于是第三局直接开打。
好吕布,一根方天画戟耍的是虎虎生威;鲁智深却也不是吃素的,水磨镔铁禅也舞成了棉花一般。
一时间,竟然难分胜负。
但是随着比赛的深入,双方逐步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由于鲁智深整日喝酒吃肉,体重偏胖,大腹便便之下,体力逐渐不支;
反观吕布这边,由于常年征战,体重未能发福,体力上占了上风。
眼看花和尚这边要吃亏,那边吴用停止大笑:
“众兄弟一齐上了!”
梁山众兄弟山呼海啸般冲了上去。
诸葛亮马上羽扇一挥,三国方面也倾巢而出。
由于梁山兄弟常年在街头巷尾坚持械斗,极善于街头斗殴,三国方面除了几个超级战神(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等)死命顶住之外,大部分将领一时间居然难以招架。
一炷香过后。
三国方面损兵折将过半;
梁山方面虽不及三国折兵多,但是也死伤甚多。
战场上,马背上,行兵布阵,梁上毕竟是草莽好汉居多,必然输阵;
街头里,小巷中,突然袭击,三国终归是正规科班出身,很难取胜。
三国赢
成语“身经百战”就是最好的映证,打仗跟打架可不同,不单单是武义,更要懂得排兵布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也要求统帅,领兵将领对军需的调度有方。水浒里一百单八将中满足这些条件的头领不足20人,而三国中的人才济济,单说18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每位手下至少都有一位干将和谋士。三国时间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只有投军才能有希望活下去,经过长期的战争生涯这也使得他们军事素养大大提升,而水浒基本上是官逼民反的农民或者落草为寇的强盗,也有官军加入其中,到宋朝是个对外称臣的国度官兵军事素养可想而知?综述以上几点我认为水浒打不了三国。
关羽战秦琼呀,这比那个距离还要远,差了将近一千年呀,两伙人相遇就成了千年等一回了,还打什么,直接磕头拜把子,毕竟是千年的缘分,真是不易呀,就这阵形,能直接把宋徽宗干趴下,我想也不会有靖康之耻了。
水泊梁山的实力要从这些人的出身来说,大部分是山大王出身,莽汉居多,没有经过大的阵仗,缺乏实战锻炼,虽然被宋江召了一部分宋朝将领,但综合实力还是不如三国的这些将领,这些都是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磨练出来的,和宋江这群山大王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先以智谋而论,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邓艾,还有曹操手下的智囊团,这些人才梁上的能拿了出来吗,估计能拿的出手的只有吴用了,但吴用估计也就是和程昱一个层次的,和诸葛亮司马懿这些科班出身的军事家是没法比的。
再说将领方面,梁山能拿的出手的是卢俊义,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但我就不信,卢俊义能打的过吕布,以张飞对林冲,关羽对关胜,典韦对鲁智深,许禇对武松,黄忠对付小李广花荣,赵云,马超对付如秦明,徐宁等,至于梁山上的其它人,颜良,文丑,张辽,许晃,夏侯惇等再加上孙权手下的,取胜是绝对没有问题,而且是压倒性的。
总之,山大王的素质远没有三国时期这些正规军厉害,再说哪有108将,有文有武,还有技工,加在一起才108个,能打仗的也就那么几个,还是别比了,怎么比怎么输
三国出108顶尖上将与水泊梁山108将对打谁输谁赢?
三国是举一国之精干战将对去水泊梁山(好汉),将军优势能大。
谋划(国师)诸葛为三国代表,梁山吴用(军师)为代表,久远之后吴用找到诸葛坟打开又悄悄地封上。谋划诸葛占优吴稍逊。
君主刘备为代表(直系皇叔),梁山宋江为代表(山大王)。文才武略相比刘备是优。
这三方面看都是三国优势大,本讨论我倾向三国胜。(个人看法不一定说的服人,论证论据不一定准确,各叙己见。)
《三国将士和水浒英雄如果开战?》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我国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之一。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足见水许和三国上升为一种精神食粮,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影响一个人的心智。
水浒江湖气太浓,反叛精神太浓厚。少年读了会受其引响成长。酝酿一种叛逆精神,感情用事,义气为重,不分厚薄,不辨是非会产生混世情怀。
老不读三国,三国的算计太多,阴谋太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心智成熟,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会贪得无厌,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也会产生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
可见《三国》和《水浒》在中国不光是文学的魅力,更是上升演释为精神层面上的佐粮。
《三国》和《水许》是我国跨越年代的战争宏篇巨著。《三国》讲的是东汉未年,以黄巾起义为线,魏蜀吴三国鼎力争老大的战争角逐,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其中武将436人。刘关张桃园结义名垂青史,众多英雄流芳百世至今耳熟能详。
水浒讲的是北宋年间以宋江为首的草莾英雄以水泊梁山为根据地,打家舍劫聚议厅磕血为盟反朝庭的农民运动。书中塑造了108名英雄栩栩如生,武功盖世,生动忠勇。至今让震撼。轰轰烈烈的与朝廷抗争的农民运动最后被宋江的“愚忠”受招安之举葬送。留下千古传颂的108名忠勇将士。
如果三国的将士和水浒英雄开战。水浒英雄必输无疑。
1,三国将士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水浒英雄只能说是污合之众。
2,三国将士有家国情怀,水浒英雄更多的是个人恩怨。
3,三国将士是一支有组织,有严明纪律的军队,而水浒英勇更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占山为王的草葬英雄。
居于以上三点。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如果三国将士和水浒英雄开战,水浒英雄必输。
#问答原创#
.拿三国名将与水浒一百单八将相比,当然三国强的多,因为两者的等量不在一个层次上。
其一,两军胜负关键在领导层的能力和谋略。
以首领而论,三国中魏国首领曹操; 蜀国首领刘备 ;吴国首领孙权 ,这三个人哪一个从能力和谋略上也胜水浒首领宋江一筹。
以军师而论,三国中诸葛亮 、荀彧 、周瑜 、司马懿 、郭嘉 、鲁肃 、陆逊 、贾诩 、法正 这个强大的出谋化策的军师团队,任何一人都胜过水浒中水平最高的军师吴用。
,其二,三国和水浒的战将强弱更不在一个层次上。
三国中魏蜀吴都有大批良将,比如吕布丶赵云丶典韦丶关羽丶马超丶张飞丶黄忠丶许褚丶孙策丶太史慈丶夏侯惇,夏侯渊丶张辽,张郃丶徐晃丶庞德丶甘宁丶周泰丶魏延丶张绣丶文丑丶颜良丶邓艾丶姜维等等,这些战将是集全中国之精英。而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如武松丶林冲丶鲁智深等等,他们虽然武艺不错,但总归都是些落难草寇而已,真正与三国名将角逐就有点逊色了。
其三,三国代表了全国的势力,而水浒宋江起义军代表的是地方势力,两者势力大小也不在一个层次上。
总上所述,如果三国选出一百单八将将水浒一百单八将角逐,三国必胜无疑。
很多人说三国会赢,其实非也,若三国将领和军师挑选出108将,必败于梁山一百单八将。
原因很简单,三国是历史人物,即便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边,也只是根据历史人物略带夸张元素;而《水浒传》虽然也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但里边的人物、事件多为作者杜撰,夸张成分更多。甚至不乏神、魔、妖等神话元素……
比如你让孙悟空去三国时期,那肯定打谁都是秒杀的;所以我说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基本稳赢!
书中第一节已经出现了一位非常牛逼的人物,名为“张天师”,此人常年在江西信州龙虎山清修;虽长居深山,却能弹指间知天下事,腾云驾雾,幻化猛兽,禳灾解病,道行非常……
张天师已经是仙道级别,再往后,引出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这群人,其实是关押在龙虎山的“一百零八位魔君”,因得九天玄女指引,下到凡间“替天行道……”!
九天玄女乃正神,一百零八将乃魔界下凡。按照神话传说的定义,他们的道行是高于人界的。
此外,魔君虽然下凡人间,也不乏修道之士,比如公孙胜、樊瑞、戴宗、朱武等等。其中,公孙胜已经超脱凡人,晋升为仙道级别。书中明确交代,公孙胜的法术与罗真人一般!
那么?在《水浒传》中,法术的具体表现如何呢?简单的举几个例子:
第一、高唐州高廉险灭梁山泊
高廉是高俅的侄子,也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因裙带关系才被任命为高唐州知府。但此人年少时曾学习法术,能召唤神兵助战。
起初,梁山泊不知,十余名头领带五千兵马出战。高廉把太阿宝剑一指,阵中卷起一道黑气,飞沙走石,撼天摇地,括起怪风,三百神兵打得梁山泊大败,折损千余兵马。
一个区区高廉,竟能让梁山泊众多猛将束手无策,若不是公孙胜出马,梁山泊必败无疑。
第二、罗真人教训李逵
只因高廉法术厉害,宋江等无计可施,只好派戴宗去请公孙胜出山,李逵也一同前往。哪知公孙胜拒而不见,惹怒了脾气火爆的李逵,把公孙胜的母亲好一顿吓,这才逼出公孙胜相见。
不过,公孙胜表示要禀明师父罗真人。几人第二日收拾好上山,被罗真人一口回绝。李逵大怒,决定趁夜斧劈罗真人,逼公孙胜下山。
李逵潜入道观,见罗真人正在打坐,一斧头把脑袋劈开两半,又杀了一个道童才下山。
第三日,罗真人并没有死,原来李逵杀的只是两个葫芦。罗真人一挥手,召唤出两个黄金力士,就把李逵扔进了大牢里受苦。
最后整得这位出了名脾气暴躁、好杀的“黑旋风”跪地求饶,后来对罗真人的徒弟公孙胜也不敢怠慢,沿途十分殷勤伺候。
第三、芒砀山吞并梁山泊
宋江攻打青州的时候,一个新起的山头“芒砀山”竟放出豪言,打算吞并梁山泊大寨。
论规模,芒砀山也就三千兵马,梁山泊兵马两三万。芒砀山为何如此猖狂,要吃掉比他大十倍规模的梁山泊?
原来芒砀山大头领樊瑞也懂法术,能呼风唤雨,用兵如神……;加之底下项充、李衮二头领各执团牌军,配合樊瑞的法术威力大增。
起初梁山泊不信邪,由少华山史进团队出马,堂堂九纹龙史进险些命丧芒砀山,伤亡惨重。
若非公孙胜出马,梁山泊没一点取胜的机会。
第四、包道乙剑劈武松
包道乙是方腊麾下大将,曾在金华山出家,习得一身道术,能凭空御剑,百步取人性命。
这一战,梁山泊派出的是鲁智深、武松这对默契搭档。武松使两口戒刀,直取包道乙的徒弟郑彪。只见包道乙不慌不忙作起法来,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剑,登时取了武松的左臂。幸得鲁智深死命相救,才救得武松一命。
除此之外,这包道乙还能召唤各种神将助战,幸好梁山泊有樊瑞助阵,才成功将包道乙拿下。
一流高手武松断臂只在一瞬间,毫无还手之力。由此可见,再厉害的高手在法术面前都无法施展。
诸如此类法术,“水浒”中比比皆是,其中公孙胜更是运用法术的佼佼者。只公孙胜一人出马,方能抵百万雄师。
此外,水浒武将力气也基本在三国武将之上,鲁智深倒拔杨柳、武松抛出石墩接住、晁天王拖塔过江等等,均是千万斤气力。相当于现代的吊机。
三国时期第一大力士是拿两柄短柄武器重八十斤的典韦。差距非常明显。
所以,用三国这群人,去对比带着“神话”色彩的水浒人物,完全没有可比性!
——不过,后来三国时期关羽等人也成神了。然而那都是后话!
1点,梁山有军师吴用,公孙胜,俩人懂兵法,排兵布阵,天文地理约懂一二,是真正梁山的军师,也是非常厉害的俩个人,公孙胜借故离开,最后剩吴用一人支撑梁山,出谋划策。
头领宋江虽然名声大,坐上头把倚,不是凭本事,宋江武功甚微,不懂兵法布阵,全凭仗义疏财,结交江湖朋友,声名远播,以德服人才被梁山英雄豪杰推上宝坐。
因为作者写水浒梁山的时候,有夸大其词,神话粱山,主要是突出梁山人物的特点和个性,以搏观赏性,更精彩。
但是,梁山有一些英雄豪杰,确实武功高强,不用质疑,比如,卢俊义,林冲,武松,鲁智深,杨志,呼延灼,秦明,花荣,李逵,张顺,张横,阮氏三雄等等很多,非常有名,是当时梁山的顶梁柱,雄居梁山,宋朝奈何不得,有过人之处。
三国时期就不一样,当时出了很多军师人才,比喻,曹操,刘备,司马懿,诸葛亮,周输,郭嘉,荀彧,许攸,凤稚,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是军事家,谋略家,里面其中一位,都是狠角色,只高梁山军师吴用,公孙胜,不在其下。
其中诸葛亮一人就可打败吴用,梁山怎能和三国比,吴用必败无疑,不管计谋,排兵布阵逊诸葛亮,诸葛亮的学识渊博,贯通五经,眼界开阔,可以闻,听,动向,兵力,路线,就知其意,用兵如神。
另外三国的名将众多,比喻,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马袋,姜维,曹真,夏候渊,张辽,张鸽,典韦等等很多,数不胜数。
若是三国名将和梁山名将单个比,吕布对卢俊义,关羽对林冲,张飞对鲁智深,赵云对武松,马超对秦明,张辽对花荣,单打独斗各有千秋,难分胜负,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若是看整体实力,梁山怎可和三国比,梁山兵力只有三国零头,三国兵力总共也有百万之众,加上兵多将广,军师谋略家无数,梁山怎能抵抗。
虽然梁山英雄多,但在大军面前,不堪一击,会成摧枯拉朽式崩溃,梁山必败毋庸置疑,梁山不能和三国比,不管军师,兵力相差甚远。
梁山宋江就是个奸诈小人,心中无治国理念,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作为梁山首领,就是一个佣才,梁山就毁于宋江之手。在看三国刘备,孙权,曹操都是三国的正统,《曹操在汉朝未期属奸雄,到三国成立,属君王,有文武双全之能。》文能安邦,武能定国,都有治国才能,都是三国时期雄才,所以梁山不能跟三国相题并论。谢谢。
根本沒有可比性。
这就相当于一伙民兵,怎么能与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比较?
宋江一伙就是啸聚水泊的一群“草寇”,战斗力很一般。即是有些身有武功的,也是小说之夸大的描写。这不刚闹腾二年多,就被张叔夜的正规军给围歼了(一说招安了)。
而三国时的魏、蜀、吴属下的军官,出身大多是将门之后或世家子弟。虽有几个出身“草冦”的,如周仓之辈也可说没什么大做为,充其量给关羽扛大刀。
又如黄巢起义军,刚开始声势浩大。到后来因为纪律不严,指挥不行又打不过正规军。所以败的很惨,这就是“民兵”与正规军根本不在一个挡次。
所以说三国选一百零八将与水泊一百零八将打,水泊“将军”们即刻七零八落矣!
感谢提问,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又一个关公战秦琼的设想,很有意思的娱乐提问。虽说娱乐,其中却有着相似的地方,那就顺着问题往下捋吧。《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有两个相似的地方,即:都是农民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北宋末年的梁山起义;三国演义贯穿了60多年历史,水浒传也是经历了60多个春秋的年代,这是两本书的相似之处。
“如果让三国时的将领和军师随便选出108位,和水泊梁山108将打一架,谁会赢?为何?”,我想应该没有啥可比性。试想,吴用和司马懿或诸葛亮其中的随便一个人相比,老渔以为那是小聪明和大智慧的比较,根本没意思。
再用梁山第一高手玉麒麟卢俊义与武圣人关云长相比,虽然卢员外也曾是一方土豪,关羽可是武财神兼武圣人,何况卢员外曾被人带过绿帽子,而关二爷就是没让刘大爷带上绿帽子,所以说不论财力,还是武力或其他方面,关二哥是老卢比不起的。
还有同为盗窃行为的“蒋干盗书”与“时迁偷鸡”相比,老蒋盗书为的是魏国利益,时迁偷鸡却为的是一时嘴馋,而且吃完了还把鸡骨头送回去羞辱店家,二者虽同为传统戏剧上的小白脸,但在偷窃的质量或形态大不相同,一个可笑,一个可恨。比较了这些,老渔还是想说:没有可比性。又一次《关公战秦琼》,图一笑耳。
本文由作者:用户2529679998 于 2023-06-11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802494020950950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