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提问明显的缺思考,随便找个“反差”就发问,表明题主其实对古代科举考试连皮毛都不懂。稀里糊涂的就来“俯视”一通,正好暴露了自己一窍不通。
“只要把四书五经背熟了”,说得轻巧,题主有这个本事吗?“四书五经”一共有几本,多少字,知道吗?五经,即使现在的大学中文系的也不见得个个都全通。
实际上,单是背得过来也根本通不过,你要能在自己的卷子里活用,能与试题对接,能与自己的论述对接。这个要求就可以淘汰一大批。
考秀才,是这一系列考试的头一关,只是难度相对降低而已。单说《论语》、《孟子》能读通也就不易。鲁迅说过,旧时的教书先生,能够不看底本把一部《论语》全部圈点对,就是大本事。能圈点对,只是能读通而已,考试不仅是考这个。
这个是活读书和死读书的根本区别。
把书读活了的人,就能举一反三,在变中看到不变,在不变当中看到变。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死书该成活书,做任何事都会游刃有余。
反观缺乏变通能力的人,会把活书读成死书。无论说话,写文章,做事,都会是生搬硬套,毫无新意。就别说考什么秀才举人了,就连基本生活能力都会差人一截的。
这个是没办法的:基因,是基因决定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尽管四书五经是古代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但这只是入门考试阶段,如果想考中状元,还需要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如阁试、殿试等等。
其次,即使背诵四书五经能够帮助考生获得更高的考试分数,但在实际考试中,除了背诵的内容,还需要有优秀的思维能力和应试技巧。特别是在重要的进士科考试中,需要发挥出色的文笔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对时事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入了解。这些要素很难仅仅通过背诵书本来获得。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人口密度和竞争的影响。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每次考试都吸引了大量的考生,而考生所占比例很少。这就意味着,尽管考生都掌握了相同的知识背景,但最终只有几个优秀的考生能够脱颖而出,从而成为文学巨匠或政治名人。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竞争的因素,多数人考不中状元很正常。
本文由作者:ZBLiu 于 2023-12-22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251746199383507260.html